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一)

  《入菩薩行論》講記(一)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藏曆具足八種吉祥的日子。本屆百日共修期間,我們要講《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裏講的內容和我們百日共修期間所學修的內容都是一致的,百日共修期間主要學修加行——大圓滿加行,《入菩薩行論》裏也講這些內容。

  《入菩薩行論》是非常殊勝的,也是必須要學修的一部論典。以前,《入菩薩行論》在印度弘揚得非常廣泛,後來,在藏地每一所寺院都有《入菩薩行論》學修的安排。以前我們沒有專門學修這部論典,今年的百日共修中,我們從今天開始學修這部論典。大家能夠有這樣的機緣,也不是偶然的,這是宿世修來的福報,大家要重視、要珍惜!

  學修《入菩薩行論》前,我們首先要了解這部論典。當時在印度出現了那麼多的阿羅漢,後來出現了那麼多的班智達,也有很多著作及論典。後來的藏地也是,那些譯師們翻譯了很多經典和論典,藏地各派的祖師們及很多大德高僧們也都有很多殊勝的著作及論典。但是,爲什麼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弘揚得這麼廣泛?爲什麼每一個教派、每一個寺院都如此重視《入菩薩行論》?這都不是平白無故的,都是有原因的。

  首先觀察作者。我們首先要了解作者寂天論師。

  無論是依止善知識,還是學修某一法門,首先要以智慧善加觀察,然後再去依止,再去學修,這是一個智者的作法。他不可能盲目地依止一個人,更不可能盲目地學修這個法門。我們依止上師時要觀察,學修法門也要先觀察,因爲這涉及到我們的慧命,我們的解脫。解脫的機會千載難逢,這是真正的解脫的機會。我們要解脫,首先要依止善知識,然後要學修解脫的方法,這都是要慎重考慮的。

  解脫的機會非常難得,我們要利用這個機會成辦解脫。但是成辦解脫,只靠自己是不行的。因爲賢劫千佛以及所有的諸佛都是依止善知識,最終獲得成就的。若是不依止善知識,不會解脫的,不可能解脫。善知識是很重要的,但善知識不是誰都能當的,不是誰都有這個能力的。首先要觀察,他有沒有這個能力,有沒有這些功德,然後再依止。學修法門也是如此,法門再殊勝也沒有用,首先要看看,這個法門和自己的相續是否相應?若是和自己的相續不相應,法門再高深也沒有用。

  所以,依止善知識,首先要觀察對方有沒有這個能力,有沒有具足功德,然後觀察自己有沒有依止的機緣和條件。上師善知識再偉大,再具有智慧,具有能力,若是自己沒有依止的機緣和條件,沒有緣分也不行。都要慎重觀察,慎重考慮,然後再決定。盲目依止,盲目親近,這都是愚者的作法,這樣的人根本談不上是學佛人,因爲學佛人應該有智慧。佛是智慧,學佛人應該學智慧。

  依止善知識,選擇法門,都要以智慧觀察,然後再去依止,再去學修,不能盲目啊!以前也講過,不是先依止再觀察,不是先學修再抛棄。應該是先觀察,再依止;應該是先觀察,再修持。你們很多人已經顛倒了。佛法和世間法不一樣,依止上師不是交朋友,不是找對象,二者能一樣嗎?你找對象,先試一試、看一看也行。但是,這不是找對象,這是找依止,找依靠,找引導者——引導你解脫,引導你成就、圓滿。學修法門也不能隨便,因爲佛法裏講的是緣起。你破壞了緣起,然後再要恢複這個緣起是很難的。所以要先要了解、觀察,這很重要。

  我們依止善知識首先要觀察、了知,學修法門也要觀察、了知。現在你們什麼書都看,什麼法門都學都修,很危險啊!隨時都有可能失去慧命。

  我們從今天開始學習《入菩薩行論》,首先要觀察,《入菩薩行論》是誰造的?爲何而造的?這部論典屬于何種範圍?屬于大乘還是小乘?大乘有大乘的經藏、律藏和論藏,它屬于大乘的經藏、律藏還是屬于論藏?這部論典具有何種必要?全論何義?它的內容包括什麼?

  《入菩薩行論》是寂天菩薩造的,我們首先要了解寂天菩薩。

  現在,我們對寂天菩薩作一番簡單的介紹。寂天菩薩一共有七種稀有的傳記。寂天菩薩是印度一位著名的論師。沒出家之前他叫寂铠。古印度時南方有個國家叫賢疆國,他是賢疆國的太子。當時印度有很多外道,但是他對外道沒有興趣,卻對佛法具有信心,特別恭敬叁寶——這就是他的根性。有的人對外道有信心,有的人對世間法有興趣,喜歡搞世間法,但是寂铠從小就對佛法特別有信心,非常恭敬叁寶,對自己的眷屬以及身邊所有的衆生非常慈善,經常幫助他人,有利他心。

  他很聰明,小的時候就學識出衆,通達世間的各種學問、技藝。他還依止了一位瑜伽師“古蘇噜”,並在其座前求得了《文殊銳利智成就法》。他通過這個法修文殊菩薩,最後親見了本尊。他的父親叫善铠,善铠去世後,作爲太子的他即將繼承王位。當天晚上他做了個夢,文殊菩薩坐在那個寶座上對他說:“我是你的上師,你是我的弟子,我們兩個都坐在同一個寶座上,這是不應理的。”還有,當時在印度,太子繼承王位時要舉行一個儀式,用淨水灌頂。他夢見一個女子用熱水給他灌頂沐浴,他就問這個女子,爲什麼用熱水給他做灌頂沐浴。這個女子回答,做授權儀式時用淨水灌頂,就如燙水(開水)一樣。意思是繼承王位以後只有痛苦。他醒後明白了,醒悟了,對世間法生起了厭離心、出離心,繼而舍棄了一切,包括王位,離開了自己的國家。

  他從小的時候就不是一個普通人。親見了本尊,得到了文殊菩薩的攝受,生起了出離心。這是寂天菩薩第一種稀有的傳記。

  然後,寂铠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到處流浪。他到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的國王叫五獅國王。五獅國王得知寂铠武藝高強(他從小學過這些),就讓他做自己的大臣,當國王的護衛。一些嫉妒賢能的大臣(有些大臣特別嫉妒)跟國王說:“寂铠很狡詐,若是不相信就看看,他拿的是木頭做的劍,這樣怎麼能護衛國王呢?”國王一看也是,就讓他把劍拿出來看看。寂铠跟國王說:“我不能把劍拿出來,若是拿出來的話,對你有傷害。”但是國王不相信,告訴他必須拿出來。他告訴國王,閉上右眼看。這個寶劍是他修文殊菩薩用的,他拿出寶劍,國王注視木劍的左眼眼珠當時彈出落地。疼痛、悔恨交加的國王至此方知寂铠是位大成就者。國王將此告訴大臣們並一起在寂铠面前忏悔,做皈依。大師(寂铠)便加持五獅王,通過神通讓他的左眼複原,度化了五獅國王以及他的所有臣民眷屬。這裏講的是他的廣大神通力。寂铠現出了神通,通過神通度化了國王以及他的臣民。之後,寂铠又離開了這個地方。這是寂天菩薩第二種稀有的傳記。

  他到處流浪,最後到了那爛陀寺。當時印度有兩大寺院,一個叫戒香寺,一個叫那爛陀寺。當時那爛陀寺有五百位班智達。“班智達”是梵語,“班”是五的意思,“智達”是通達的意思,通達五明爲“班智達”。當時勝天論師爲親教師,寂铠在他面前正式出家,出家以後叫寂天。寂天菩薩(寂天論師)隱瞞自己的內證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聽授教法,精修禅觀。他已經親見了本尊。如果親見了本尊,可以不來聽法,可以不和大衆共修。同時他緊扣大乘佛子的修學次第,集一百多部經律論之精義編著了《一切學處集要》、《一切經集要》(略稱《學集論》、《經集論》),當時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這兩部論典。還有《入行論》,他一共造了叁部論典。但在外觀上,除了飲食、睡眠、步行外,他對其他事情一概不聞不問,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稱貶爲“叁想者”,即知道吃飯,知道睡覺,知道到處走,沒有別的想法。

  在外表上,他不聞法,也不修法,被稱爲“叁想者”。當時那爛陀寺的僧值們認爲寂天不具備任何一種修行正法的功德,不應該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來驅逐他。後來那些人想了一個辦法,舉行誦經大會,要求比丘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這樣就可以借此機會羞弄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院。這些人便要求勝天論師去安排寂天誦經之事,寂天論師便應允了。輪到他誦經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誦經會場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沒有安設上座的階梯。會場中擠滿了想看他出醜及對他有些懷疑的人。寂天論師並不在意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問道:“請問,要背誦已經聽過的經論,還是以前沒聽過的經論?”想看笑話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沒有聽過的”。此時出現了很多瑞相,衆多人看見文殊聖尊顯現在天空中,寂天論師隨即誦讀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論》。大家都沒有聽過啊!讀到第九品《智慧品》叁十四頌的時候,他的身體騰空,漸漸升高,最後不見身影,只有從虛空中傳來的朗朗誦經聲,一直到全論誦完爲止。他這樣離開了那爛陀寺。後來,許多論師們有《入行論》的記錄,但是這些記錄不同,有的記得多,有的記得少,存在很大的爭執。後來聽說寂天菩薩在吉祥塔那邊,便派兩個跟他關系比較好的班智達去見寂天菩薩,邀請他回來,但是他不想回來。他告訴他們,在原先他住的地方還有兩部論典,一部是《學集論》,一部是《經集論》,《入行論》也在那裏。他們回來以後,找到了這些論典,最後也廣泛弘揚了這些論典。這是寂天菩薩第叁種稀有的傳記。

  吉祥功德塔那邊知道了他的身份,他不想留在那裏,就到別的地方去了。他身著乞丐裝束,以他人抛棄的殘食爲食物,修行“邬粗瑪”密行。當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仆,一次倒浴身水時,潑在寂天論師身上,那些水頓時如遇熱鐵般沸騰起來,女仆正驚訝之際,他已不見蹤迹。

  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國王說:他將在虛空中繪製大自在天壇城,若是佛教徒裏有能毀壞壇城的,他就皈依內道。如果佛教徒裏沒有能毀壞壇城的,當地所有的佛教徒都要皈依外道,都要學修外道的法…

《《入菩薩行論》講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