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發心之功德)分叁:一、真實之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叁、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戊一(真實之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二(特殊功德)分叁:一、分類;二、本體之差別;叁、功德之差別。

  庚一、分類:

  前面講的都是菩提心的共同功德。今天繼續講菩提心的特殊功德。

  首先我們來講菩提心的因緣。前面講過,發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一旦在相續中産生了菩提心,那麼解脫、成就就在眼前,輕而易舉。但是,不是誰都可以發菩提心的,也不是誰都可以有菩提心的。若是一個人要在相續中産生菩提心,就要靠一些因緣。彌勒菩薩共講了五個因緣,我們若要發菩提心,自相續中要産生菩提心,就要靠這些因緣。

  第一,依靠上師、善知識。

  怎樣依靠上師善知識呢?首先要觀察,然後要依止,最後修習他的意行。

  首先要觀察。以什麼觀察?小乘、大乘,顯宗、密宗的標准都各不相同。如果你是小乘根性者,你要修持小乘法,要成就小乘法,就要以小乘裏講的上師、善知識的標准來衡量。小乘裏,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爲堪布?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爲師父?不是誰都可以稱爲堪布或師父的。其實“堪布”主要是小乘別解脫戒裏講的,他們對戒律、功德方面有很多的要求。大乘佛法裏有大乘佛法的上師、善知識的標准。什麼樣的人可以當善知識,在什麼樣的人面前受菩薩戒才能得到戒體,這都是有標准的,應該以這些標准去衡量,去判斷。大乘分顯宗和密宗,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主要是顯宗裏強調的。密宗有密宗金剛阿阇黎的標准,以這些標准來衡量,如果他是合格的上師,你就可以依止。

  小乘、大乘,顯宗、密宗都有上師、善知識的標准,就以這些標准來衡量上師善知識,這就是“觀察”。觀察好了以後再依止,最後修習他的意行,即想他所想,行他所行,修習他的意行,這就是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整個過程。

  如果不如法地依止上師善知識,不但沒有功德利益,反而有罪過,會犯戒。所以,大家做什麼都要依佛法,依佛法就是依智慧。雖然我們現在沒有太多的智慧,智慧不夠,但是有佛的教言,佛講的句句都是真理,佛法就是智慧,以佛的教言去做就是智慧。不能盲目地去做,不能在愚癡的狀態下去做,否則就是造惡業了。

  以前講過,以貪嗔癡所做的一切都是惡,在不貪、不嗔、不愚癡的狀態下所做的一切都是善,這是善惡的標准。依止上師善知識也是如此,應該是在不愚癡的狀態下,以佛的智慧,依佛的教言去依止。若是你這樣如理如法地去依止上師善知識,相續中很快就會産生菩提心。

  大家要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師、善知識。應該先觀察後依止,不能先依止後觀察。觀察好了以後,去依止的時候,應該把身口意叁門完全交給上師善知識,這叫依止。磕幾個頭,做一下供養,轉身而走,這不叫依止;若半信半疑,即使是在座下聽法,這也不叫依止,而且是不如法的。

  身口意叁門完全要交給上師善知識,然後修習他的意行,這樣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識,就可以在自己的相續中産生菩提心,這是第一種因緣。

  第二,善根成熟。

  若是善根成熟了,一瞬間相續中就有出離心、菩提心了,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六祖慧能等。這是爲什麼?人家是修行過的,修行已經到了一定的層次了,今生就要成佛了。有些人覺得“他也沒有修加行呀?他也沒有學《入行論》呀?”于是整天念《金剛經》,想跟六祖慧能學,想頓悟。難啊!你是這個根基嗎?只念《金剛經》能見性、能開悟嗎?如果能,也行,那你就是這種善根成熟者。

  有些人認爲“某某人、某某師父也沒有修出離心和發菩提心,只念一句佛號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這些人都是利根者,他通過念一句佛號能往生,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印度、藏地、漢地都有很多這樣的人。人家不是沒有修出離心,不是沒有發菩提心,而是修的差不多了,相續已經修煉的差不多了,可能只是一丁點兒因緣沒到而已,因此若是因緣到了,瓜熟蒂落。

  可見,前世修的那些善根一旦成熟,相續當中頓時就能産生菩提心,這也是一種情況。在修行的道路上,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內心,自己最清楚自己有多大的份量,所以不要好高骛遠,這樣你也許會大失所望,甚至連解脫的機會都會錯過。這是第二種因緣。

  第叁,悲心。

  我們講加行的時候講過,通過舍、喜、慈、悲四無量心來發菩提心,最主要的是慈心和悲心,尤其是悲心。若是有悲無量心,也就有慈無量心了;若是有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也就有舍無量心和喜無量心了,“慈悲喜舍”嘛!通過修四無量心,相續當中真正産生了慈悲之心,也就能産生菩提心了,這些內容我在講加行的時候仔細地給大家講過。這是第叁種因緣。

  第四,聽聞甚深法義。

  “甚深法義”在此處指的是大乘佛法的教義。聽聞甚深法義,要不斷谛聽,不斷思維。若認爲聽一遍、思維一下就OK了,這是不如法的,應該反複聽、用心聽,反複思維、認真思維。聞思不能有厭倦的時候,否則不如法。若是如理如法地聞思,不會有厭倦的時候。聞思不能有知足的時候。有些人覺得自己已經聞思的差不多了,自己學的都差不多了,其實你覺得都會了的時候,你根本就沒有會;你覺得都懂了的時候,你根本就沒懂。這個心喜怒哀樂,變化無常,所以大家要好好觀察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心相續,時刻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樣長時間地聽聞甚深法義,認真地思維甚深法義,就能産生菩提心。這是第四種因緣。

  第五、積累善根福德。

  若能不斷地,無有窮盡地積累善根、積累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時候就能産生菩提心。爲了積累善根、積累福德,哪怕再微小的善根也要做,再微小的福德也要積累。雖然一滴水不算什麼,但若是累積起來,再大的容器也會盛滿。

  我們很多時候是大的善根不能做,小的善根不願意做,結果最終沒有善根。到臨終的時候,裝善根的白袋子空空的,裝惡業的黑袋子滿滿的,看你怎麼面對閻羅王,怎麼面對這些獄卒們?他們只認白的(白業),不認黑的(黑業)。如果你的黑袋子裝得多,就說明你惡業造得多,你就是犯人,他們就會懲罰你;如果你的白袋子裝得的多,說明你好事做得多,你就是個好人,閻羅獄卒們會熱情地招待你,把你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白袋子裏裝得東西多,善根、福德積累得多,菩提心就能在你的心相續中産生。

  彌勒菩薩共講了這樣五種發菩提心的因緣,大家看看自己具備哪些因緣?通過這些標准去衡量,自己有沒有希望在相續中産生菩提心?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多重要啊!“不知道我能不能産生菩提心,能不能發菩提心?”你能知道嗎?那麼盲目。現在你可以不盲目了,可以依這些去衡量了。如果自己還不具備這些因緣,就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令自己具備這些因緣。

  大家想解脫、想成佛的心是不是真的?現在我就懷疑這點。如果是真的,應該滿懷喜悅,應該心裏高興的不得了。此前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發菩提心,不知道在相續當中能不能産生菩提心,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也無法去衡量。現在我們有標准了,就拿這些標准去衡量。

  通過這些方法,在有些衆生的相續當中只能産生世俗谛的菩提心,在有些衆生的相續當中不僅能産生世俗谛的菩提心,還能産生勝義谛的菩提心。彌勒菩薩又講了,若産生了世俗谛的菩提心,這個心不是很穩定,還要繼續保護;若是在相續當中真正産生了勝義谛的菩提心,這個心絕對是穩定的,不退轉的。

  前面所講的是菩提心的因緣,接下來介紹菩提心的本體。

  菩提心有勝義谛的菩提心和世俗谛的菩提心。什麼叫勝義谛的菩提心?什麼叫世俗谛的菩提心?它們有各自的法相,應該以各自的法相去衡量、判斷。

  登地以上的菩薩遠離一切戲論的智慧境界,這就是勝義谛的菩提心,也可以說是勝義谛菩提心的法相。若具足這個法相的,就是勝義谛的菩提心;若未具備這個法相的,就不是勝義谛的菩提心。登地以上的菩薩遠離一切戲論的智慧境界,就是現量見到諸法的究竟實相,即一真法界。

  勝義谛菩提心的分類。一地到十地共有十種,十一地就是佛的境界——遍知之智慧,也屬于勝義谛的菩提心。在佛的境界裏,只有勝義谛的菩提心,沒有世俗谛的菩提心。菩薩入定的時候是勝義谛的菩提心,出定的時候是世俗谛的菩提心。但是佛沒有入定和出定,始終是入定的,所以佛的境界裏只有勝義谛的菩提心,沒有世俗谛的菩提心。菩薩的入定智慧也叫根本慧,這個是勝義谛;菩薩出定後具有的智慧叫後得智慧,這個是世俗谛的菩提心。也可以說,現量證悟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諸法的究竟實相,就是勝義谛的菩提心。一地到十地的境界不同,智慧不同,因爲都有各自的所斷、所證,所以都有不同的斷證功德。層次越高,斷證的功德越增長,最終成佛的時候,就是斷證的功德徹底圓滿了。總之,一地到十地可以分十種勝義谛的菩提心,第十一地是佛的境界、佛的智慧,也是勝義谛的菩提心,所以也可以說是十一種。所謂“一真法界”或“諸法的究竟實相”,從它自己的角度來說,它的本體是不能分別的,法界本身是不能分…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