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入菩薩行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發心之功德)分叁:一、真實之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叁、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戊一(真實之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昨天我們講了菩提心共同的功德,今天繼續講願行菩提心特殊的功德。
己二(特殊功德)分叁:一、分類;二、本體之差別;叁、功德之差別。
庚一,分類: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菩提心的分類有很多種,在這裏講的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分很多種,這裏主要是把它分爲兩種——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歸納而言,菩提心有兩種: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爲利他而欲求圓滿菩提果的意樂是願菩提心,爲此而實地行持六度是行菩提心。《華嚴經》中雲:“任何衆生爲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這裏講的是願菩提心;“與之相比,爲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爲稀罕”,這裏講的是行菩提心。寂天菩薩主要是依《華嚴經》而講的。
接下來是本體之差別,即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別。
庚二,本體之差別: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體上有什麼差別呢?打個比喻,比如一個人要去往某地,心裏有這個願望。以這個比喻來說明爲了利他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有這種想法和願望,就是願菩提心。
以前給大家講過,想要真正通過自力利益衆生,就要成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經過了無數劫的苦修才獲得了佛果,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度化衆生,沒有別的目的。爲解脫而修行是不是大乘修行人?不是。爲成佛而修行是不是大乘修行人?不是。爲了衆生而修行,才是大乘修行人,因爲他要度化衆生。若要度化衆生,首先要成佛;只有成佛了,才能通過自力幫助衆生,度化衆生。成佛的目的是什麼?是轉*輪。你成佛了,才有能力轉*輪;你轉*輪了,才有自己的教法;你有自己的教法了,才能真正利益衆生、度化衆生。通過你的教法,衆生才能真正獲得自在、解脫。
比如一個人想去拉薩,心裏有這樣的願望;而我們爲了度化衆生而想獲得佛果的這個誓願就是願菩提心。
行菩提心是不僅僅有願望,還有行動。比如一個人不是只想去拉薩,而是開始坐車、坐飛機上路了。同樣,行菩提心不只是爲了利益衆生想獲得佛果,不只是在心裏想,而是開始有實際行動了。不是無緣無故就能成佛的,要修六度萬行,有行動就是行菩提心,開始做布施、受戒、修忍辱、精進、修禅定、修般若智慧了。若是沒有行動,只有這樣的願望、想法,這是願菩提心;有實際行動了,開始修持六度了,這時是行菩提心。這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體上的差別。
有的人認爲,行爲是行菩提心,心願是願菩提心,這種觀點是不對的,《現觀莊嚴論》裏講“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就是一種欲樂。無著兄弟認爲,菩提心的本體是心所,怕桑二尊認爲,菩提心是一種心王。無論是心王還是心所,都是不矛盾的。無垢光尊者認爲,發心時,心所自然産生,因而發心既是心王也是心所,講的是本體。無垢光尊者認爲,這些印度大德們的觀點並不矛盾,都是一致的。心王和心所就是一種心,所以不能說行爲是行菩提心。
寂天菩薩認爲,有行爲時的這個心是行菩提心,沒有行爲時的心是願菩提心。沒有行爲攝持的心是願菩提心,有行爲攝持的心是行菩提心。
自宗甯瑪派無垢光尊者認爲,爲果而發誓,即“爲度化一切衆生發誓修持成佛”,這是願菩提心;爲因而發誓,即“爲早日圓成佛道而精進認真聞思修行”,這是行菩提心。
《現觀莊嚴論》裏講世俗菩提心的法相,即以慈悲度化衆生,以智慧證得菩提,都不離這兩個條件,都要具足二利。只要是世俗菩提心,就必須具備這兩個法相;若是沒有具備這個法相,就不是世俗菩提心。這裏講的不是勝義谛菩提心的法相,而是世俗菩提心的法相。願、行菩提心都是世俗菩提心的支分,因此同樣都必須具備這兩個法相,否則就不是願、行菩提心了。
以後,無論是大家自己發心的時候,還是別人給你講願行菩提心的時候,看看有沒有具備這些法相,有沒有具備這些條件。如果具備條件,具有這些法相的話,你發的菩提心就對了,別人給你講的菩提心就可以認同。若是不符合、不具備,就不能認同。若是觀待自己的話,就應該好好再去調整,盡量具備這兩個條件。若是他人給你講的,你自己心裏要有數,這不是真正的願行菩提心。我們不是要做智者嗎?自己應該有取舍的能力,有判別的能力。關于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體上的差別,我已經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了。
庚叁,功德之差別: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功德和利益上有沒有差別?這是要觀察的,也是要了解的。二者都有價值和利益,哪個更珍貴?自己應該心裏明白。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功德和利益上是有差別的。
願心于生死,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
“願心于生死,雖生廣大果”:“願心”指發願菩提心,即爲度化衆生而發誓成佛。僅僅有這個心願,立下了誓言,沒有實際行動。“生死”指生死輪回。“生廣大果”:能獲得無量無邊的廣大福德。在生死輪回中,你有這樣一個願望,若是沒有實際行動的話,還是不能逃脫輪回,還是不能到達彼岸。但是這也有廣大的福德,也有果報,比如當轉輪王,在人間當國王,在天界當帝釋王、梵天王等等,會獲得廣大的福德,也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
佛在《華嚴經》中講:“善男子,譬如金剛寶縱然壞損,亦勝過所有上等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善男子,同理,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亦不失菩薩之名,複能遣除輪回之一切貧困。”這裏的比喻和喻義是合在一起講的。金剛寶即使損壞了,但是它的價值也遠遠超過了沒有絲毫損壞的金銀等其他珠寶裝飾。盡管已經損壞了,但是它還是“金剛寶”,這個名稱它也不會失去。以此比喻來說明願菩提心的功德。以金剛寶比喻發菩提心。在相續當中一時、瞬間生起了這個心,但是沒有繼續發,也沒有再繼續存留在相續當中,這猶如毀壞的金剛寶。盡管金剛寶毀壞了,但是其價值和利益依然遠遠超過其他金銀珠寶等裝飾。以此來比喻願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勝過一切聲聞緣覺之功德和利益。你看,哪怕是僅僅在相續中瞬間生起了願菩提心,沒有再繼續存留在相續當中,但是它的功德利益也遠遠超過了聲聞、緣覺幾百年、幾千年中所積累的善根福德。此外,金剛寶雖然毀壞了,但是它不會失去它的名稱。同樣,這個人已經發了菩提心,相續當中産生過菩提心,他可以不失去“菩薩”、“佛子”這樣的稱呼。第叁,金剛寶能遣除這個人的貧困等問題,同樣,一瞬間的願菩提心也能遣除輪回之一切貧困。這是《華嚴經》中以比喻說明願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你看,那麼一瞬間的發心(願菩提心),就有這麼大的功德。
這樣一講,願菩提心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議,但是它和行菩提心的功德還不能比,行菩提心的功德遠遠超過願菩提心。
“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行心”指行菩提心。相續當中産生了行菩提心,那善根福德、功德利益會連續不斷地增長。
何時爲度盡,無邊衆有情,
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
“何時爲度盡,無邊衆有情”:爲了度盡無量無邊的有情衆生。
“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立志”指發誓發願;“不退轉”指誓願非常堅定;“受持此行心”:不僅爲了度化衆生想成佛,而且還去修持成佛之因——六度萬行,受持善法,修六波羅蜜,這個心也非常堅定。
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即自彼時起”:在有發心,有行菩提心的同時
“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即使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狀態當中,福德和善根也會連續不斷地産生、增長。
“量多等虛空”:積累的善根、福德的量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行菩提心的功德。
剛講的是願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若生起願菩提心,在生死輪回當中可以産生廣大的福德,可以享受很多不可思議的福報。前面講“菩提心的共同功德”時講過,其他的善根就像芭蕉樹,果報成熟一次就窮盡了;然而菩提心的異熟果無有窮盡,不但不窮盡,反而還增長。此處所講與前面所講的並不矛盾,願菩提心的福德也是無窮盡的,願菩提心的功德也應該能增長。若是說願菩提心的福德利益不增長,那麼果報成熟了,怎麼會不窮盡呢?若是它不增長,有一天肯定會窮盡。若是窮盡了,就和前面講“共同功德”的教理不符合了,前後矛盾了。可見,“願菩提心的功德、福德不增長,保持平衡”,這種說法不太合理。
但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二者的功德利益有怎樣的差別?書中講了,二者有差別,而且差別很大。發願菩提心的福德不會窮盡,而且還能增長,但是和行菩提心不一樣。行菩提心生起來的同時,晝夜不停,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其福德都會連續不斷地增長,甚至在睡眠、陶醉等放逸的狀態下也能不停地增長。但願菩提心的福德就不是這樣的,雖然能增長,但不是連續不斷地增…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