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也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增長。這是行菩提心與願菩提心的差別。此外,二者還有量的差別。行菩提心積累、增長福德的量也大,“量多等虛空”,盡虛空遍法界。
願菩提心只有心願,但沒有實際行動。比如說,我們想去拉薩,但是沒有采取行動,這樣你永遠到達不了拉薩,永遠朝拜不了布達拉宮。願菩提心就這樣,若是只有“爲度化衆生想成佛或發誓成佛”的願望,而不去采取行動,不去修持六度萬行,你永遠實現不了這個願望。行菩提心就有實際行動了。比如我們去拉薩,若開始坐上車、坐上飛機了,那早晚都能到達目的地。行菩提心也是如此,開始有行動了,修六度了,只要你堅持下去,早晚能到達彼岸。這是兩種心的差別,所以它們的功德和利益也有差別,前者雖然能令善根福德增長,但不是連續不斷地增長,也不是在任何狀態下都增長,而且增長的量沒有那麼多,不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只有想解脫、想成佛的心是不行的,但是真正有這樣的心也很珍貴、很稀有,我們現在連這個心都不一定有,有了也不一定是真的。大家觀察一下,自己想解脫的心是真的嗎?想成佛的心是真的嗎?你解脫是爲了衆生嗎?你成佛是爲了衆生嗎?真的,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我解脫的心是不是真的?我成佛的心是不是真的?”如果你解脫的心是真的,那你爲什麼還留戀世間?你不是想解脫嗎?如果你還留戀世間,就說明你想解脫的心不是真的。如果你欲求佛果,那麼你去修目前的利益、暫時的利益幹什麼?爲什麼變成了“井底青蛙”?這就說明你想成佛的心不是真的。如果成佛的心是真的,那肯定日日夜夜想的都是成佛,種的也都是成佛的因。這樣,暫時的利益自然而然就有了。若是只想眼前的利益,只修暫時的利益,你就看不到更遠的彼岸。
若是你真心想到達彼岸,必須要放下此岸,這叫出離心。我們現在是腳踏兩只船,這邊放不下,那邊也想去,這是不可能的。若是你真想獲得究竟的果位,就必須要放下暫時的利益。否則就是腳踏兩只船,這樣怎麼能到達彼岸呢?
如果你想解脫、想成佛的心是真的,那麼你解脫、成佛是不是爲了衆生?很多人都求生淨土,都要成就佛果,你到底是爲了什麼?“這個世間太苦了,輪回太苦了,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也不回來了!”這不還是爲了自己嘛,就是自私,根本沒有菩提心。去西方極樂世界,應該是到阿彌陀佛那裏充充電、加加油,然後乘願再來,這就是目的。但是都不想回來了!這就說明你沒有菩提心。仔細觀察觀察自己,我們求生淨土是不是這樣的?自己觀察自己就行了,不要觀察別人。佛講: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監督者,應該自己監督自己,自己觀察自己。
真的,我們想成佛的心是不是爲了度化衆生?很多人都不是吧?一聽說“福報大、功德大、神通大”,一聽說“有不可思議的神變”,自己的貪心就上來了,也想成佛。成佛以後要幹什麼?“成佛以後,我要玩神通,我要玩神變!”“成佛了多好啊,福報大,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什麼也不愁了。”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佛,也不知道爲什麼要成佛。
成佛了,就有能力轉*輪了;轉*輪了,就有自己的教法了;有自己教法了,就可以在自己的教法下度化衆生了,這是成佛的目的。我們是不是這樣啊?真的!我現在不是在講故事,也不是在講別人,是在講佛法,是講我們自己的修行。我們不是都皈依佛門了嗎?不是都修習佛法了嗎?我們都是修行人,我講的就是我們的修行。
如果真正有一個爲衆生解脫、成佛的利他心、菩提心,也不得了。盡管這個心願的功德也很大,但是還不夠,還要采取行動去做啊!我們現在有沒有去做?有沒有開始修六波羅蜜?修持六波羅蜜是不是爲了解脫成佛?修六波羅蜜有沒有成爲解脫成佛、獲得菩提果的因?這都是需要我們去觀察的!這很重要啊!雖然在表面上做了,但實際上都沒有成爲成佛的因,沒有成爲菩提果的因,難道這不是徒勞無益嗎?若是都變成了成佛的因,都變成了菩提果的因,哪怕是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善根、福德,也太珍貴、太稀有了,就有了行菩提心了。在這樣的狀態下,行住坐臥、吃喝玩樂都可以變成修行,這個時候相續當中才有真正的利他心,這個時候一切行爲才可以變成菩提果的因、成佛的因!
現在大家都會說:“我在爲衆生吃,在爲衆生穿,在爲衆生休息,在爲衆生玩電腦、玩遊戲呢!”既然大家這樣說了,那就只能說隨喜呗,太隨喜你了!因爲一千多年前寂天菩薩就授記你了,“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我們不能不隨喜你啊!如果相續中真有菩提心,尤其是真正産生了行菩提心,那確實是這樣的,吃是爲衆生吃,穿是爲衆生穿,休息也是爲衆生休息,也許玩遊戲也是爲衆生玩。“即使是在放逸的狀態中,福德也能連續不斷地增長”,這不是我說的,是寂天菩薩依佛的教言說的。
如果相續當中真有了菩提心,解脫太容易了,成佛太容易了。佛經曆了叁大阿僧祇劫積累資糧,說是這樣說,但如果相續當中真正有了菩提心,無數劫當中要積累的善根與福德也許一刹那就能圓滿,說慢也慢,說快也快。
這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的差別。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證之合理性;二、理證之合理性。
己一、教證之合理性:
前面講了菩提心的功德,很多人也許會懷疑:“這個菩提心有那麼好嗎?會有那麼大的功德和利益嗎?”其實菩提心有如是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合理的,這是以教證理證講的。
爲信小乘者,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宣說,其益極應理。
行菩提心能産生衆多福德,這是偉大的佛陀在《妙臂請問經》中親口所講。爲誰講的呢?爲小乘根器的衆生講的。也許有人會問,“跟這些小乘根性的人講什麼啊,他們是小乘根性!”是,但是小乘根性有決定種性和不決定種性的,可以給那些不決定種性的小乘人講發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
佛陀在此經中雲:“設若我爲利樂無邊衆生而披上盔甲,則利樂一切有情之所緣無邊,善根亦無邊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晝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長、強盛、圓滿。”當時佛講法的對境很多都是小乘根基者,他們雖然對小乘法有信心,但是也想了解一下大乘佛法。佛就告訴他們:我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衆生無邊,我所獲得的善根也就無邊。我有利益衆生之心,所以我的善根晝夜不停的增長、強盛甚至圓滿。小乘修行人一聽就動心了,“啊?發利他心、生起菩提心,有這麼大的功德嗎?”佛說:那當然了。你看,你們積累善根和福德多難啊!若是以自私自利之心修行,就是這樣的;而我沒有自私自利,就是爲了利益衆生,衆生無邊,所以我的善根無邊,衆生無邊,所以我的功德無邊。小乘修行人一聽,就開始有感觸了:也是啊,很有道理啊!如果沒有私心,只有利他心,行住坐臥都在積累善根,無論是放逸的狀態還是睡眠的狀態,善根都在增長,甚至圓滿。于是,這些小乘修行也會趨入大乘佛法了。
你看,我天天以佛經、以大德們的論典苦口婆心地講,你們也沒有什麼感觸,更沒有認真地去發菩提心,這真的不可救藥了!我不僅是在講你們,也是在講我自己。現在我給你們講,以前我的上師就是這樣引導我,這樣給我講解的,而我到現在還沒有真正的生起菩提心,沒有用心地發菩提心,在座的各位當中肯定有我這樣的人。當然,我和我的上師不同,我是個凡夫,而我的上師是位大成就者,但我也是依佛的教言、依上師的竅訣給大家講的,也值得學習,也值得修持。我的功德和我上師的功德肯定不一樣,是天壤之別,但是所講的真理是一樣的。我上師也是依佛的教言和上師的竅訣而講的,我也是依佛的教言和上師的竅訣而講的,同樣是佛理,是真理啊!雖然給大家講法或做引導的人不同,但是所講的法、所引導的方式是一樣的。如果你認爲“這個人是個凡夫,所以我不能接受他的教言,不能聽他的引導……”這就是愚癡的做法。國王寶庫裏的金子是金子,乞丐鞋子裏的金子也是金子,雖然來源不同,但都是金子。若認爲“這是乞丐鞋裏的金子,我不要!”把它丟到垃圾桶裏,這是愚癡的做法。
佛當時一講這些,很多小乘修行者都動心了,都進入了大乘佛法。小乘修行人必須進入大乘,但是進入大乘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剛開始是小乘根基,在沒有進入小乘的時候,具足了一些因緣,然後沒有進入小乘,直接進入了大乘。有些人是已經進入了小乘,正在修持小乘法,然後遇到了佛或殊勝的善知識對他講菩提心的功德、大乘佛法不可思議的利益等,他因此動心而中途進入了大乘,也有這種情況。決定種性的小乘修行者很難被引入大乘,但最終也必須進入大乘,他們先通過小乘最後獲得成就,證得阿羅漢、獨覺佛或其他果位,在幾百年、幾千年安住于寂滅的狀態,然後經過佛彈指出定,繼而進入大乘佛道。
己二(理證之合理性)分二:一、意樂殊勝;二、加行殊勝。
庚一(意樂殊勝)分二:一、意樂之所緣廣大;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
辛一、意樂之所緣廣大:
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
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
“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這裏講的是一個公案:曾經有一個叫匝哦之女的人想到大海裏取寶(以前在印度,專門有人到海島上去取寶),當時他的母親不同意,因爲他的父親以前就是到海裏取寶而遇難身亡的,他的母親一直隱瞞這個種姓的事業。他特別想去,所有該准備的都准備好了,但是他的母親拽著他不讓走。這個時候他很生氣,就用腳踢母親的頭,然後就走了。後來他遇難死去,直接墮落到孤獨地獄。他看到有個人正在一個鐵屋裏遭受著鐵輪在頭部旋轉的痛苦,白色的腦漿四處噴射,情形特別殘忍,特別痛苦。他當即尋問“這個人爲什麼要遭受這樣的痛苦?”有聲音告訴他“這是在遭受用腳踢母親頭的果報”。這時,他想起了自己曾經用腳踢過母親的頭,當想起這件事情的同時,鐵輪一下子落到了他的頭上,在他的頭上旋轉。他雖然很疼痛,但是卻在心裏想:在世上肯定有很多像我這樣用腳踢母親頭的人,今天我願替所有如我一樣的衆生受苦。因爲他發了這樣的利他心,一瞬間就解脫了,之後到了叁十叁天。
你看,公案中的匝哦之女發心時,所緣的對境僅僅是一部分衆生,痛苦也僅僅是鐵輪旋頂的痛苦,而且這個心僅僅是一瞬間的一念,都有如此大的功德和利益!
還有一個公案:曾經有母女兩人被洪水沖走了,母親心裏想“女兒若能獲救,我死了也沒關系”;女兒心裏想“母親若能獲救,我死了也沒關系”。互相懷著這樣的心念,兩個人死後都轉生到了叁十叁天。
你看,僅僅是一念的利他心,對境也只是一個衆生或一部分衆生,痛苦也只是一種,都有如此大的功德和利益。
“何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何況想遣除一切衆生的無量不安,想將衆生置于究竟的安樂?想救度一切衆生,想遣除衆生無量無邊的痛苦,想讓衆生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將這些衆生安置于佛果,這樣的功德利益就不用說了。
這裏也有這樣講的:以悲心想遣除一切衆生痛苦,以慈心給予一切衆生安樂,以智慧遣除衆生不安樂的根本——愚癡,將他們安置于佛果。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衆生,也不是爲了部分衆生,而是爲了一切衆生,這個功德和利益就不用說了。
所以,我經常給大家講: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心胸越大,功德越大。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哪有功德啊?一個目光短淺的人,哪有福報啊?這是發心要遣除無量無邊衆生的一切痛苦,不是部分痛苦;發心要讓他們獲得究竟的安樂,將他們安置于佛果。無論是慈悲心還是智慧,都不是一般人能具備的!包括那些梵天王、帝釋王都不可能有這些,他們甚至根本都沒想過這些,根本不可能這樣想。
大家現在隨便聽聽,覺得沒有什麼似得,但若是仔細思維、認真思維,一定會有感觸,而且非常不可思議。我們現在口頭上都會說,但若是真正要具足這些心,非常難,不是誰都有的,不是誰都能做得到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