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P2

  ..续本文上一页长,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增长。这是行菩提心与愿菩提心的差别。此外,二者还有量的差别。行菩提心积累、增长福德的量也大,“量多等虚空”,尽虚空遍法界。

  愿菩提心只有心愿,但没有实际行动。比如说,我们想去拉萨,但是没有采取行动,这样你永远到达不了拉萨,永远朝拜不了布达拉宫。愿菩提心就这样,若是只有“为度化众生想成佛或发誓成佛”的愿望,而不去采取行动,不去修持六度万行,你永远实现不了这个愿望。行菩提心就有实际行动了。比如我们去拉萨,若开始坐上车、坐上飞机了,那早晚都能到达目的地。行菩提心也是如此,开始有行动了,修六度了,只要你坚持下去,早晚能到达彼岸。这是两种心的差别,所以它们的功德和利益也有差别,前者虽然能令善根福德增长,但不是连续不断地增长,也不是在任何状态下都增长,而且增长的量没有那么多,不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只有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是不行的,但是真正有这样的心也很珍贵、很稀有,我们现在连这个心都不一定有,有了也不一定是真的。大家观察一下,自己想解脱的心是真的吗?想成佛的心是真的吗?你解脱是为了众生吗?你成佛是为了众生吗?真的,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我解脱的心是不是真的?我成佛的心是不是真的?”如果你解脱的心是真的,那你为什么还留恋世间?你不是想解脱吗?如果你还留恋世间,就说明你想解脱的心不是真的。如果你欲求佛果,那么你去修目前的利益、暂时的利益干什么?为什么变成了“井底青蛙”?这就说明你想成佛的心不是真的。如果成佛的心是真的,那肯定日日夜夜想的都是成佛,种的也都是成佛的因。这样,暂时的利益自然而然就有了。若是只想眼前的利益,只修暂时的利益,你就看不到更远的彼岸。

  若是你真心想到达彼岸,必须要放下此岸,这叫出离心。我们现在是脚踏两只船,这边放不下,那边也想去,这是不可能的。若是你真想获得究竟的果位,就必须要放下暂时的利益。否则就是脚踏两只船,这样怎么能到达彼岸呢?

  如果你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是真的,那么你解脱、成佛是不是为了众生?很多人都求生净土,都要成就佛果,你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世间太苦了,轮回太苦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也不回来了!”这不还是为了自己嘛,就是自私,根本没有菩提心。去西方极乐世界,应该是到阿弥陀佛那里充充电、加加油,然后乘愿再来,这就是目的。但是都不想回来了!这就说明你没有菩提心。仔细观察观察自己,我们求生净土是不是这样的?自己观察自己就行了,不要观察别人。佛讲: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监督者,应该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观察自己。

  真的,我们想成佛的心是不是为了度化众生?很多人都不是吧?一听说“福报大、功德大、神通大”,一听说“有不可思议的神变”,自己的贪心就上来了,也想成佛。成佛以后要干什么?“成佛以后,我要玩神通,我要玩神变!”“成佛了多好啊,福报大,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什么也不愁了。”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佛,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成佛。

  成佛了,就有能力转*轮了;转*轮了,就有自己的教法了;有自己教法了,就可以在自己的教法下度化众生了,这是成佛的目的。我们是不是这样啊?真的!我现在不是在讲故事,也不是在讲别人,是在讲佛法,是讲我们自己的修行。我们不是都皈依佛门了吗?不是都修习佛法了吗?我们都是修行人,我讲的就是我们的修行。

  如果真正有一个为众生解脱、成佛的利他心、菩提心,也不得了。尽管这个心愿的功德也很大,但是还不够,还要采取行动去做啊!我们现在有没有去做?有没有开始修六波罗蜜?修持六波罗蜜是不是为了解脱成佛?修六波罗蜜有没有成为解脱成佛、获得菩提果的因?这都是需要我们去观察的!这很重要啊!虽然在表面上做了,但实际上都没有成为成佛的因,没有成为菩提果的因,难道这不是徒劳无益吗?若是都变成了成佛的因,都变成了菩提果的因,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善根、福德,也太珍贵、太稀有了,就有了行菩提心了。在这样的状态下,行住坐卧、吃喝玩乐都可以变成修行,这个时候相续当中才有真正的利他心,这个时候一切行为才可以变成菩提果的因、成佛的因!

  现在大家都会说:“我在为众生吃,在为众生穿,在为众生休息,在为众生玩电脑、玩游戏呢!”既然大家这样说了,那就只能说随喜呗,太随喜你了!因为一千多年前寂天菩萨就授记你了,“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我们不能不随喜你啊!如果相续中真有菩提心,尤其是真正产生了行菩提心,那确实是这样的,吃是为众生吃,穿是为众生穿,休息也是为众生休息,也许玩游戏也是为众生玩。“即使是在放逸的状态中,福德也能连续不断地增长”,这不是我说的,是寂天菩萨依佛的教言说的。

  如果相续当中真有了菩提心,解脱太容易了,成佛太容易了。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说是这样说,但如果相续当中真正有了菩提心,无数劫当中要积累的善根与福德也许一刹那就能圆满,说慢也慢,说快也快。

  这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的差别。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证之合理性;二、理证之合理性。

  己一、教证之合理性: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功德,很多人也许会怀疑:“这个菩提心有那么好吗?会有那么大的功德和利益吗?”其实菩提心有如是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合理的,这是以教证理证讲的。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行菩提心能产生众多福德,这是伟大的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亲口所讲。为谁讲的呢?为小乘根器的众生讲的。也许有人会问,“跟这些小乘根性的人讲什么啊,他们是小乘根性!”是,但是小乘根性有决定种性和不决定种性的,可以给那些不决定种性的小乘人讲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

  佛陀在此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当时佛讲法的对境很多都是小乘根基者,他们虽然对小乘法有信心,但是也想了解一下大乘佛法。佛就告诉他们:我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众生无边,我所获得的善根也就无边。我有利益众生之心,所以我的善根昼夜不停的增长、强盛甚至圆满。小乘修行人一听就动心了,“啊?发利他心、生起菩提心,有这么大的功德吗?”佛说:那当然了。你看,你们积累善根和福德多难啊!若是以自私自利之心修行,就是这样的;而我没有自私自利,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众生无边,所以我的善根无边,众生无边,所以我的功德无边。小乘修行人一听,就开始有感触了:也是啊,很有道理啊!如果没有私心,只有利他心,行住坐卧都在积累善根,无论是放逸的状态还是睡眠的状态,善根都在增长,甚至圆满。于是,这些小乘修行也会趋入大乘佛法了。

  你看,我天天以佛经、以大德们的论典苦口婆心地讲,你们也没有什么感触,更没有认真地去发菩提心,这真的不可救药了!我不仅是在讲你们,也是在讲我自己。现在我给你们讲,以前我的上师就是这样引导我,这样给我讲解的,而我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的生起菩提心,没有用心地发菩提心,在座的各位当中肯定有我这样的人。当然,我和我的上师不同,我是个凡夫,而我的上师是位大成就者,但我也是依佛的教言、依上师的窍诀给大家讲的,也值得学习,也值得修持。我的功德和我上师的功德肯定不一样,是天壤之别,但是所讲的真理是一样的。我上师也是依佛的教言和上师的窍诀而讲的,我也是依佛的教言和上师的窍诀而讲的,同样是佛理,是真理啊!虽然给大家讲法或做引导的人不同,但是所讲的法、所引导的方式是一样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人是个凡夫,所以我不能接受他的教言,不能听他的引导……”这就是愚痴的做法。国王宝库里的金子是金子,乞丐鞋子里的金子也是金子,虽然来源不同,但都是金子。若认为“这是乞丐鞋里的金子,我不要!”把它丢到垃圾桶里,这是愚痴的做法。

  佛当时一讲这些,很多小乘修行者都动心了,都进入了大乘佛法。小乘修行人必须进入大乘,但是进入大乘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刚开始是小乘根基,在没有进入小乘的时候,具足了一些因缘,然后没有进入小乘,直接进入了大乘。有些人是已经进入了小乘,正在修持小乘法,然后遇到了佛或殊胜的善知识对他讲菩提心的功德、大乘佛法不可思议的利益等,他因此动心而中途进入了大乘,也有这种情况。决定种性的小乘修行者很难被引入大乘,但最终也必须进入大乘,他们先通过小乘最后获得成就,证得阿罗汉、独觉佛或其他果位,在几百年、几千年安住于寂灭的状态,然后经过佛弹指出定,继而进入大乘佛道。

  己二(理证之合理性)分二:一、意乐殊胜;二、加行殊胜。

  庚一(意乐殊胜)分二:一、意乐之所缘广大;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辛一、意乐之所缘广大: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这里讲的是一个公案:曾经有一个叫匝哦之女的人想到大海里取宝(以前在印度,专门有人到海岛上去取宝),当时他的母亲不同意,因为他的父亲以前就是到海里取宝而遇难身亡的,他的母亲一直隐瞒这个种姓的事业。他特别想去,所有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但是他的母亲拽着他不让走。这个时候他很生气,就用脚踢母亲的头,然后就走了。后来他遇难死去,直接堕落到孤独地狱。他看到有个人正在一个铁屋里遭受着铁轮在头部旋转的痛苦,白色的脑浆四处喷射,情形特别残忍,特别痛苦。他当即寻问“这个人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痛苦?”有声音告诉他“这是在遭受用脚踢母亲头的果报”。这时,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用脚踢过母亲的头,当想起这件事情的同时,铁轮一下子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他的头上旋转。他虽然很疼痛,但是却在心里想:在世上肯定有很多像我这样用脚踢母亲头的人,今天我愿替所有如我一样的众生受苦。因为他发了这样的利他心,一瞬间就解脱了,之后到了三十三天。

  你看,公案中的匝哦之女发心时,所缘的对境仅仅是一部分众生,痛苦也仅仅是铁轮旋顶的痛苦,而且这个心仅仅是一瞬间的一念,都有如此大的功德和利益!

  还有一个公案:曾经有母女两人被洪水冲走了,母亲心里想“女儿若能获救,我死了也没关系”;女儿心里想“母亲若能获救,我死了也没关系”。互相怀着这样的心念,两个人死后都转生到了三十三天。

  你看,仅仅是一念的利他心,对境也只是一个众生或一部分众生,痛苦也只是一种,都有如此大的功德和利益。

  “何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何况想遣除一切众生的无量不安,想将众生置于究竟的安乐?想救度一切众生,想遣除众生无量无边的痛苦,想让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将这些众生安置于佛果,这样的功德利益就不用说了。

  这里也有这样讲的:以悲心想遣除一切众生痛苦,以慈心给予一切众生安乐,以智慧遣除众生不安乐的根本——愚痴,将他们安置于佛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也不是为了部分众生,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这个功德和利益就不用说了。

  所以,我经常给大家讲: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心胸越大,功德越大。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哪有功德啊?一个目光短浅的人,哪有福报啊?这是发心要遣除无量无边众生的一切痛苦,不是部分痛苦;发心要让他们获得究竟的安乐,将他们安置于佛果。无论是慈悲心还是智慧,都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包括那些梵天王、帝释王都不可能有这些,他们甚至根本都没想过这些,根本不可能这样想。

  大家现在随便听听,觉得没有什么似得,但若是仔细思维、认真思维,一定会有感触,而且非常不可思议。我们现在口头上都会说,但若是真正要具足这些心,非常难,不是谁都有的,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