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但是一地到十地以及十一地,這些登位的菩薩、佛的境界和智慧是有分別的,所以就以此進行分類。
接下來講講世俗谛的菩提心。今天我們主要講的也是世俗谛的菩提心,它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世俗谛菩提心的法相是什麼?《現觀莊嚴論》中雲:“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這是世俗谛菩提心的法相,必須要具備兩個條件,要具足二利。
第一個條件,以悲心度化一切衆生。若是沒有悲心,說“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是假的;若是內心裏有慈悲之心,說“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就是真的。若有悲心,就有慈心。“以悲心”就是指具有慈悲心。關照衆生是爲了什麼?爲了度化衆生。這裏說的衆生指一切衆生,不分人與非人。對一切衆生應該有平等之心,你最可愛的兒子、女兒,與蒼蠅蚊子沒有分別,一樣平等對待。若喜歡兒子,討厭蒼蠅,說明沒有慈悲心;若喜歡女兒,討厭蚊子,說明沒有慈悲心。
第二個條件,依智慧求證菩提果。如果沒有智慧的話,還是沒有菩提心,菩提心是具有智慧的。爲什麼這麼說?給他們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解決不了問題。就要這樣想:我要修持成佛,成佛以後我要轉*輪,轉*輪以後我就有自己的教法,就能以自己的教法去度化衆生,感化衆生的心靈,讓衆生的內心獲得自在,這才是究竟的利益。所以,以智慧求證菩提果,發誓立志修持成佛,這就是第二個條件。
因爲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裏,尤其在此處,講的是世俗谛菩提心的法相,所以這兩個條件須要具備。此外要具足二利,“證菩提”是自利,“度衆生”是他利,即自度度他,一能度自己,二能度衆生。
所以,無論是發心的時候,還是回向的時候,都要具足這兩個條件,具足這兩種利益,才是如法的。發心是在修法之前,回向是在修法之後,這二者都是世俗菩提心。大家以後應該有些智慧,依這個標准去衡量、判斷,不要隨便發心,不要隨便回向。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這是講世俗菩提心的分類。所謂世俗菩提心,爲利他而欲求圓滿菩提果之意樂,爲此而次第行持六度。世俗菩提心劃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爲利他而欲求圓滿菩提果”,這個意樂是願菩提心;“爲此而次第行持六度”,這個意樂是行菩提心。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比如一個人要去拉薩,首先要有想去拉薩的心願,心裏有這個計劃,有這個准備,以此比喻說明願菩提心,即爲利他而求證菩提果。先要有願望“爲了度化衆生要修持成佛”,有這個心意,有這個計劃,有這個准備。
想去拉薩之人,心裏有這個想法,然後開始坐火車或坐飛機……有行爲的攝持,已經施行了,以此比喻說明行菩提心。無緣無故不能成佛,成佛要修持六度萬行,即要行持布施、受戒、修忍辱、精進、修禅定(比如,可能還沒有正式去坐禅,但是開始准備坐墊、禅房了等)、修持智慧(比如,盡管還沒有真正證悟,但是通過中觀裏講的一些邏輯和推理方式來了解勝義谛的空性),這就是行菩提心。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次第別”即次第分別,此處是指先有願望,然後有實際行動。
很多人認爲,行爲就是行菩提心。其實行爲不是行菩提心,菩提心必須是“心”。要有菩提心的攝持,這個時候不僅僅有願望,而且有行動了,這才是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本體上是相同的,但是反體上各有自相。所以,宗喀巴大師等很多格魯派的大德們認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體相同,反體分二。
有些論師認爲二者是他體。比如印度的慧足論師認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應該是多體的、他體的,願菩提心是凡夫相續中的發心,行菩提心是聖者相續當中的發心,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發心,所以就是他體。此處也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印度阿巴亞大師認爲,資糧道的發心是願菩提心,加行道的發心是行菩提心,因爲是兩種發心,所以二者是多體。慧源論師、海雲論師則認爲,通過儀軌的發心是行菩提心,沒有通過儀軌的發心只是願菩提心,所以認爲二者是多體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發心。
自宗甯瑪派的龍欽巴大士以及阿底峽尊者等認爲,這兩個發心本體上是相同的,反體是不相同的,因爲各有各的法相。宗喀巴大師和龍欽巴大士在這個地方的觀點是一致的,但是二者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宗喀巴大師和甲曹傑等按照寂天菩薩在此處所講的教理,認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還是有次第之分別的,一個是只有心願,一個是有實際行動。但阿底峽尊者和龍欽巴大士則沒有這樣講,他們認爲:爲果而發的心是願菩提心,爲因而發的心是行菩提心。“爲了度化衆生而求證佛果”,這是爲菩提果而發的,這個心叫願菩提心;“爲了成佛而修持六波羅蜜”,這是爲菩提果的因——六度萬行而發的,這個心叫行菩提心。他們在觀點上雖然有所不同,但意義上沒有矛盾。
我們現在依止自宗甯瑪派龍欽巴大士的觀點。“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這是願菩提心;“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這是行菩提心。每天講法、聞法之前,我都這樣提醒大家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大家有沒有認真發,有沒有用心聽?很多人都沒有,都習慣了,根本就沒有在意。
接下來講菩提心的幾種分類方式。
一、菩提心有“一”到“六”的分類。
“一”分;只有一個,即空性大悲藏。一個證悟了空性的智者絕對會對沒有證悟空性的衆生生起大悲心,這叫智悲雙運。有智就有悲,有大智就有大悲。自己證悟空性了,一看衆生沒有證悟空性,在那兒愚癡、顛倒,有時候像個瘋子,有時候像個小孩,這個悲心自然就會産生,自然就有!爲什麼叫“智悲雙運”呢?大智大悲原爲一體,大智不離大悲,大悲不離大智,所以叫雙運。大智大悲雙運無二,這是佛的究竟智慧,也是佛的境界。這就是“一”分,其實“一”也沒有,因爲諸法的實相是超越的,哪有“一”和“多”、“一”和“二”的分別啊?但現在用語言表達,只好這樣講。
“二”分:主要指世俗菩提心的分類,即分成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叁”分:依照叁學,分叁種菩提心。所謂“叁學”,即能清淨之戒學,能安住之定學,能解脫之慧學。戒、定、慧都是不離菩提心的,離開了菩提心就不叫戒學、定學、慧學。
能清淨之戒學:戒是淨,如果受戒了相續沒有變清淨,就跟沒有受戒一樣。若相續清淨的話,雖然行爲上沒有那麼嚴格,但是也是戒學功德圓滿,因爲相續清淨啊!淨才是戒,有戒才有淨,這就是能清淨之戒學。
能安住之定學:所謂安住,就是是否有禅定的功夫,是否有定學。現在很多人一點兒都不穩重,不要說學佛,連做人都不穩重,一點定學的功德都沒有。
能解脫之慧學:我們要解脫什麼?解脫煩惱,沒有煩惱叫解脫。慧學應該是智慧,它是對治煩惱,遣除煩惱,降伏煩惱的。即使知識再淵博,理論再精通,若是你內心的煩惱沒有減少,還是沒有智慧,只能說有知識,不能說有智慧。智慧與知識要分清楚,但是很多時候分不清楚也是很正常的。當時“佛”字爲什麼不敢直接翻譯成“智慧“呢?怕産生誤會,所以佛沒有翻譯。這是我們漢地的大德們講的,法師們講的。“佛”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爲什麼當時沒有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呢?因爲這個覺悟是超越的,這個智慧是超越的。這個智慧能和普通的“智慧”能一樣嗎?世間人經常說這個人有“智慧”,那個人有“智慧”,二者能一樣嗎?所以怕在這裏産生誤會,怕世人混淆,所以留置而沒有翻譯。
叁學的功德不應該在外在上,應該在相續裏。外在上存在的佛法應該是叁藏,通過叁藏才能産生叁學的功德,叁藏的存在是爲了叁學功德的産生。其實教法不是真正的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應該是叁學,真正的佛教應該是叁學。有叁學才有佛法,有叁學才有功德,有叁學的功德才有佛教。真正的佛法應該在衆生的相續當中。
“四”分:即勝解信發心、清淨意樂發心、異熟發心、斷證發心。勝解發心就是資糧道、加行道的發心;清淨意樂發心是一地到七地菩薩的發心;異熟在這裏指是叁淨地,異熟發心是叁淨地即八地九地十地菩薩的發心;斷證發心是佛的發心。
“五”分:以五道劃分五種菩提心。五道是指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應該都是不離菩提心的。
“六”分:以六度劃分六種菩提心。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也是不離菩提心的。
這是一到六的分法,此外還有以比喻進行的分類,即用各種比喻來說明菩提心。比喻分類有二十二種,這在《現觀莊嚴論》裏講得非常仔細,大家可以參考。
今天我們講了菩提心的因緣、菩提心的本體和菩提心的分類這叁個內容,大家應該認真地學修。這個機緣不容易啊,希望大家不要錯過!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