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但是一地到十地以及十一地,这些登位的菩萨、佛的境界和智慧是有分别的,所以就以此进行分类。
接下来讲讲世俗谛的菩提心。今天我们主要讲的也是世俗谛的菩提心,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世俗谛菩提心的法相是什么?《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是世俗谛菩提心的法相,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要具足二利。
第一个条件,以悲心度化一切众生。若是没有悲心,说“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是假的;若是内心里有慈悲之心,说“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就是真的。若有悲心,就有慈心。“以悲心”就是指具有慈悲心。关照众生是为了什么?为了度化众生。这里说的众生指一切众生,不分人与非人。对一切众生应该有平等之心,你最可爱的儿子、女儿,与苍蝇蚊子没有分别,一样平等对待。若喜欢儿子,讨厌苍蝇,说明没有慈悲心;若喜欢女儿,讨厌蚊子,说明没有慈悲心。
第二个条件,依智慧求证菩提果。如果没有智慧的话,还是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具有智慧的。为什么这么说?给他们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解决不了问题。就要这样想:我要修持成佛,成佛以后我要转*轮,转*轮以后我就有自己的教法,就能以自己的教法去度化众生,感化众生的心灵,让众生的内心获得自在,这才是究竟的利益。所以,以智慧求证菩提果,发誓立志修持成佛,这就是第二个条件。
因为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里,尤其在此处,讲的是世俗谛菩提心的法相,所以这两个条件须要具备。此外要具足二利,“证菩提”是自利,“度众生”是他利,即自度度他,一能度自己,二能度众生。
所以,无论是发心的时候,还是回向的时候,都要具足这两个条件,具足这两种利益,才是如法的。发心是在修法之前,回向是在修法之后,这二者都是世俗菩提心。大家以后应该有些智慧,依这个标准去衡量、判断,不要随便发心,不要随便回向。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这是讲世俗菩提心的分类。所谓世俗菩提心,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果之意乐,为此而次第行持六度。世俗菩提心划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果”,这个意乐是愿菩提心;“为此而次第行持六度”,这个意乐是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比如一个人要去拉萨,首先要有想去拉萨的心愿,心里有这个计划,有这个准备,以此比喻说明愿菩提心,即为利他而求证菩提果。先要有愿望“为了度化众生要修持成佛”,有这个心意,有这个计划,有这个准备。
想去拉萨之人,心里有这个想法,然后开始坐火车或坐飞机……有行为的摄持,已经施行了,以此比喻说明行菩提心。无缘无故不能成佛,成佛要修持六度万行,即要行持布施、受戒、修忍辱、精进、修禅定(比如,可能还没有正式去坐禅,但是开始准备坐垫、禅房了等)、修持智慧(比如,尽管还没有真正证悟,但是通过中观里讲的一些逻辑和推理方式来了解胜义谛的空性),这就是行菩提心。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次第别”即次第分别,此处是指先有愿望,然后有实际行动。
很多人认为,行为就是行菩提心。其实行为不是行菩提心,菩提心必须是“心”。要有菩提心的摄持,这个时候不仅仅有愿望,而且有行动了,这才是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本体上是相同的,但是反体上各有自相。所以,宗喀巴大师等很多格鲁派的大德们认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体相同,反体分二。
有些论师认为二者是他体。比如印度的慧足论师认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应该是多体的、他体的,愿菩提心是凡夫相续中的发心,行菩提心是圣者相续当中的发心,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发心,所以就是他体。此处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印度阿巴亚大师认为,资粮道的发心是愿菩提心,加行道的发心是行菩提心,因为是两种发心,所以二者是多体。慧源论师、海云论师则认为,通过仪轨的发心是行菩提心,没有通过仪轨的发心只是愿菩提心,所以认为二者是多体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发心。
自宗宁玛派的龙钦巴大士以及阿底峡尊者等认为,这两个发心本体上是相同的,反体是不相同的,因为各有各的法相。宗喀巴大师和龙钦巴大士在这个地方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二者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宗喀巴大师和甲曹杰等按照寂天菩萨在此处所讲的教理,认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还是有次第之分别的,一个是只有心愿,一个是有实际行动。但阿底峡尊者和龙钦巴大士则没有这样讲,他们认为:为果而发的心是愿菩提心,为因而发的心是行菩提心。“为了度化众生而求证佛果”,这是为菩提果而发的,这个心叫愿菩提心;“为了成佛而修持六波罗蜜”,这是为菩提果的因——六度万行而发的,这个心叫行菩提心。他们在观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意义上没有矛盾。
我们现在依止自宗宁玛派龙钦巴大士的观点。“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这是愿菩提心;“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这是行菩提心。每天讲法、闻法之前,我都这样提醒大家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大家有没有认真发,有没有用心听?很多人都没有,都习惯了,根本就没有在意。
接下来讲菩提心的几种分类方式。
一、菩提心有“一”到“六”的分类。
“一”分;只有一个,即空性大悲藏。一个证悟了空性的智者绝对会对没有证悟空性的众生生起大悲心,这叫智悲双运。有智就有悲,有大智就有大悲。自己证悟空性了,一看众生没有证悟空性,在那儿愚痴、颠倒,有时候像个疯子,有时候像个小孩,这个悲心自然就会产生,自然就有!为什么叫“智悲双运”呢?大智大悲原为一体,大智不离大悲,大悲不离大智,所以叫双运。大智大悲双运无二,这是佛的究竟智慧,也是佛的境界。这就是“一”分,其实“一”也没有,因为诸法的实相是超越的,哪有“一”和“多”、“一”和“二”的分别啊?但现在用语言表达,只好这样讲。
“二”分:主要指世俗菩提心的分类,即分成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三”分:依照三学,分三种菩提心。所谓“三学”,即能清净之戒学,能安住之定学,能解脱之慧学。戒、定、慧都是不离菩提心的,离开了菩提心就不叫戒学、定学、慧学。
能清净之戒学:戒是净,如果受戒了相续没有变清净,就跟没有受戒一样。若相续清净的话,虽然行为上没有那么严格,但是也是戒学功德圆满,因为相续清净啊!净才是戒,有戒才有净,这就是能清净之戒学。
能安住之定学:所谓安住,就是是否有禅定的功夫,是否有定学。现在很多人一点儿都不稳重,不要说学佛,连做人都不稳重,一点定学的功德都没有。
能解脱之慧学:我们要解脱什么?解脱烦恼,没有烦恼叫解脱。慧学应该是智慧,它是对治烦恼,遣除烦恼,降伏烦恼的。即使知识再渊博,理论再精通,若是你内心的烦恼没有减少,还是没有智慧,只能说有知识,不能说有智慧。智慧与知识要分清楚,但是很多时候分不清楚也是很正常的。当时“佛”字为什么不敢直接翻译成“智慧“呢?怕产生误会,所以佛没有翻译。这是我们汉地的大德们讲的,法师们讲的。“佛”翻译过来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为什么当时没有直接翻译成“智慧”、“觉悟”呢?因为这个觉悟是超越的,这个智慧是超越的。这个智慧能和普通的“智慧”能一样吗?世间人经常说这个人有“智慧”,那个人有“智慧”,二者能一样吗?所以怕在这里产生误会,怕世人混淆,所以留置而没有翻译。
三学的功德不应该在外在上,应该在相续里。外在上存在的佛法应该是三藏,通过三藏才能产生三学的功德,三藏的存在是为了三学功德的产生。其实教法不是真正的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应该是三学,真正的佛教应该是三学。有三学才有佛法,有三学才有功德,有三学的功德才有佛教。真正的佛法应该在众生的相续当中。
“四”分:即胜解信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证发心。胜解发心就是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清净意乐发心是一地到七地菩萨的发心;异熟在这里指是三净地,异熟发心是三净地即八地九地十地菩萨的发心;断证发心是佛的发心。
“五”分:以五道划分五种菩提心。五道是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应该都是不离菩提心的。
“六”分:以六度划分六种菩提心。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是不离菩提心的。
这是一到六的分法,此外还有以比喻进行的分类,即用各种比喻来说明菩提心。比喻分类有二十二种,这在《现观庄严论》里讲得非常仔细,大家可以参考。
今天我们讲了菩提心的因缘、菩提心的本体和菩提心的分类这三个内容,大家应该认真地学修。这个机缘不容易啊,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