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十二)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全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甲二(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丙叁(趨入之方法)分五:一、戒律;二、安忍;叁、精進;四、靜慮;五、智慧。

  丁一(戒律)分二:一、不放逸;二、正知正念。

  戊一(不放逸)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前面我們講了叁品,都是讓菩提心未生當生。今天要講的內容是爲菩提心已生不退,包括不放逸、正知正念、安忍叁品。

  在前面,我們已經當著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們的面發誓:爲了衆生要修持成佛,爲了成佛要踐行六度,學修菩薩的一切學處。這就是我們立下的誓言,也就是我們發的願。盡管我們已經發了菩提心,但真正要獲得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在前面講過,只有積累資糧、淨除罪障,才能真正在相續中産生菩提心。若不通過積資淨障,不可能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這說明什麼?若要真正在相續中産生菩提心,也是要具有大善根、大福報的。罪業深重的人,不可能在相續中産生菩提心。所以,積累資糧、淨除罪障是受持菩提心的前行。

  我們現在已經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當著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們的面也已經發誓發願了,已經投生到佛陀的種姓中了,從今以後要從事佛種姓的事業,絕不能讓這個種姓染汙等。這些都是當著十方諸佛菩薩的面說的,也是當著一切有情衆生的面說的。既然剛才已經說了“絕不能讓這個種姓被染汙”,自己就要明白佛種姓的事業是什麼。

  既然你已經立下了誓言,已經發願了,就要履行自己的承諾,要實際去做。什麼是不放逸?非常謹慎,不違背善業。若違背善業,就是造惡業;若是造惡業,就會讓尊貴的種姓染汙。我們已經發誓“佛的種姓絕對不能被染汙”,這就需要非常謹慎地用身口意叁門來做善業,尤其是做暫時或究竟利他的事情。比如,我們現在精進修行,這也是究竟利他的行爲,修行成佛了以後就要利益衆生;我們在精進修行的過程中做持戒、布施等,這也是直接利益衆生。就要這樣直接或間接地做利益衆生的事情。若是把身口意叁門乃至一切都用來行持善法,做利他的事情,這才叫“從今以後從事佛種姓的事業;從今以後盡己所能地去做佛種姓的事業。”

  我們不能發空願,不能違背誓言。違背誓言的人就如同失去生命的人,就是一具屍體,根本起不到人的作用。若失去生命,就變成屍體了,快要喂狗、喂鳥、或者火化、下葬了。失去誓言的人就像那具失去生命的遺體,什麼意思?舍棄誓言的人就失去了人身的價值,失去了生命的真實意義,所以和那具遺體一樣。失去誓言的人絕對承辦不了大事,什麼也完成不了,什麼也做不了。總是動搖自己的決心,總是舍棄自己的誓言,這樣的人能做什麼呀?能承辦大事嗎?不可能。所以我們不能失去誓言,不能發空願。若是當著佛菩薩的面發空願,當著父母衆生的面發空願,那就是大妄語,欺騙的是佛菩薩,欺騙的是一切衆生,罪過非常嚴重。即使要說妄語,也不能說這種妄語啊!那怎麼辦?就要做到不放逸。不放逸是什麼?就是非常謹慎地去取舍善惡,也就是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中,斷一切惡,行一切善。自己盡心盡力地去做,剛開始也許有很多做不到的地方,也肯定難免有做錯的時候,但若是不放逸,立即就能發現,這樣就可以及時忏悔,及時恢複,及時清淨。所以不放逸是很重要的。

  寂天菩薩在《學集論》裏講:“何爲不放逸?即不貪、不嗔、不癡而精進修持一切善法,內心防護一切有漏法。”此處所講的不放逸的定義可能有點難。以前講過,在不貪、不嗔、不愚癡的狀態下,所做的一切都是善,這是善惡的基本標准。在這個過程中,若是有時內心不防護,這個善法也許就會變成有漏之法,所以要非常謹慎,內心要防護一切有漏法,不能變成有漏法。爲什麼?若你內心防護一切有漏法,你所行持的這些善法都是無漏法,無漏法才是真正解脫的因,才是真正成佛的因。各位,這點很重要啊!

  我們也是在晝夜不停、精進地修持善法,但是自己看看:你所行持的善法是有漏的善法還是無漏的善法?自己內心有沒有防護一切有漏法?若是沒有這樣做,即使你也行持善法了,但統統都是有漏的,將來只能得到一些人天福報,只能得到一些暫時的安樂而已,和今生解脫、即身成佛沒有任何瓜葛。雖然你很精進,行持了很多善法,但若是要解脫、成佛,你就會大失所望了。也許你會想“怎麼會大失所望?我不是行持了這麼多善法嗎?我晝夜不停地修善法,不可能大失所望吧”,但也許你所行持的善法和所積累的善根統統都是有漏的,都是屬于輪回的,只能得到人天的安樂,只能得到暫時的利益,和解脫無關,和成佛無關,因此你還是無法解脫,無法成佛啊!真的,大家看看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所行持的善法是有漏的還是無漏的?若是無漏的,你就可以很安逸,沒有事;若是有漏的,你就不能這樣安逸了。

  你們現在都很安逸似的,覺得自己很精進、很了不起了,在那兒嗷嗷待哺,就等著解脫,就等著成佛了。真是可憐啊!看看吧,你離解脫還遠著呢,離成佛還遠著呢!現在我不是在講故事,也不是在講公案,講的是你,講的是我,講的是你和我!看看我們所行持的善法是有漏的還是無漏的?爲什麼不進行觀察呢?爲什麼不要想這些事呢?我們根本沒有想過這個事,根本就沒有經過觀察,就這樣盲目地學,盲目地修。

  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方便。在《叁摩地王經》中說:“所說一切諸善法,根本即是不放逸。”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不放逸,若是你沒有做到不放逸,那一切善法的根就沒有了。若是沒有根會怎樣?沒有樹根,哪來的樹枝?沒有樹根,哪來的樹葉?有樹根才會長出樹葉。同樣,只有做到了不放逸,才會有一切善法。若沒有了根,樹枝和樹葉很快就會枯死的。同樣,雖然你做了一些善法,表面上也很精進地修持善法,但若你沒有做到不放逸,你所行持的善法根本就不穩定,很快就會被嗔恨心、舍法罪等煩惱偷走、毀壞,根本存留不了。所以,不放逸是根本,這是佛陀在《叁摩地王經》中講的。若是沒有根本的話,哪來的善法啊!猶如若沒有牆,就沒有牆上的圖案一樣,若沒有不放逸,就不會有善根。

  剛才講的是不放逸的定義。我們還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什麼叫不放逸?有位國王命令一個人手裏端著滿滿的一缽油繞行王宮,告訴他:只要撒出一滴油,就會處以死刑。你們想想這個人會怎樣做?這個人一定會極其小心謹慎,生怕油撒出來,這種非常小心謹慎的態度就是不放逸。

  現在,我們在佛菩薩面前發誓發願:要斷一切惡,要行一切善;要成佛,要利益衆生。若是違背了誓言,違背了自己所發的願,會是什麼後果?不只是要砍頭,是要墮落惡趣的,是要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啊!爲什麼不要小心謹慎呢?剛才講的,一切時、一切處中,都要小心謹慎。這個是善還是惡?應該做還是不應該做?這樣做對衆生有益還是無益?這樣做與解脫有關還是無關?這樣做是否會障礙解脫?是否會障礙成佛?這些都要謹慎取舍,這可不得了啊,弄不好就是欺騙一切諸佛菩薩,欺騙一切有情衆生,自己還要墮落惡趣,要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到那個時候,出脫無期啊!若是這樣,就會特別小心謹慎地取舍善惡,取舍戒律。若是能這樣地學修一切菩薩的學處,這就是不放逸。

  佛經裏有這樣一個公案:有一次佛和未生怨國王一起,舍利子和目鍵連兩位尊者也在佛身邊。未生怨王跟佛陀說了很多事情,過後問舍利子和目鍵連:你們有沒有聽到我跟佛對話的內容?舍利子跟目鍵連說“沒有聽見”。未生怨王不相信,因爲當時距離很近,他說話的聲音也很大。若是個正常人,不是聾子,完全可以聽到的。佛告訴他,兩位尊者說得對,他們太專注了,因爲不放逸嘛,所以沒有聽到,不相信你可以試一試:今天你給一個囚犯下命令,讓他端滿滿一缽油在街上繞行,你可以告訴他,若是撒出一滴就要處以死刑,就要砍頭。然後你可以在路邊安排很多唱歌跳舞的人,還讓人跟他說話。過後你再問一下他,就會明白的。國王如是去做了,最後問囚犯:路上有很多唱歌跳舞的人,你看見了沒有?囚犯說“什麼也沒看見”。又問“路上有很多人跟你說這個說那個的,你聽見了沒有?”囚犯說他什麼也沒聽見。

  我們現在在大殿裏聽聞佛法,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是不要說在外面唱歌跳舞,哪怕稍微有一點點動靜,我們就東張西望,這說明心一點都沒有專注。有些人說自己聽不明白、聽不懂,這是肯定的,因爲心根本就沒專注。若是你專注谛聽,一定能聽懂,一定能明白真正的內容。我們爲什麼聽不懂呢?爲什麼聽了這麼多次還不明白呢?有的人覺得自己聽懂了,聽明白了,但是一問,“你聽懂了什麼?明白了什麼?”就說:“當時聽懂了,明白了,現在都忘了,想不起來了……”這說明你還是沒有聽懂,還是沒有明白。若是你真正聽懂了,明白了,專注了,用心了,能忘掉嗎?有的情景你就忘不掉,一生中都忘不掉,晚上做夢的時候都能想到,這叫專注。比如說你逛街,人山人海中出現一個令你過目不忘的人,你根本就忘不掉,做夢都能夢到,這叫專注。你若是真正用心聽,不僅能聽懂,而且不會忘掉。不用說唱歌跳舞,稍微有一點點動靜,都能聽到,都能看見,這就說明你還是沒有專注。自己看看,問題的真正原因在哪裏?還是在自己的身上,是自己不夠用心,不夠專注,沒有用心來聽,內心沒有專注。

  你們在外邊修法、忏悔磕頭的時候,覺…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