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四)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寅二(饒益他衆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卯一:略說

    

    前理既已明,應勤饒益他,  

    慧遠具悲者,佛亦開諸遮。

  

  前面講了很多律儀,主要是要求我們不僅要保持心的清淨,在行爲上、言談舉止上也要小心謹慎,要如理如法。保持身口意叁門清淨,然後再去利益衆生。身口意叁門若是不清淨,就饒益不了衆生。如果你想真正地利益衆生,幫助衆生,必須身口意叁門要保持清淨。若是身口意叁門不清淨,尤其是心裏不清淨,有貪心、嗔恨心、自私自利,這樣很難利益他人。比如說我們今天講經說法,雖然你能講,能說法,但若是內心不清淨,以貪心、嗔心或是以自私自利的心態去做,很難真正利益和幫助到衆生,因此內心清淨是很重要的。

  

  我們要發願,並且所發的願要清淨。我們去利益衆生或是去幫助他人,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內心,是不是有貪心、嗔恨心等煩惱,有沒有自私自利的想法,這都是很重要的。若是沒有貪嗔等這些煩惱,沒有自私自利之心,即使你不會講那麼多道理,也不能做那麼多事情,你的所作所爲也能真正感化衆生、利益衆生。

  

  我們現在不論是在家裏做家務,還是在單位工作,都要發清淨心,不能有貪嗔等煩惱。現在很多人都是僅僅爲了工資等這點小小的利益去做事,這樣你很難成功。我們在家裏做家務、照顧家人,也是自私自利的,這樣最終還是利益不了衆生,感化不了衆生。我們在家裏做家務時也要發心,“我是爲了了緣,爲了了債,我是爲了利益和幫助衆生”,這樣你才能真正感化這些衆生,才能真正利益到這些衆生。否則,雖然你也是在照顧家人,爲家人付出,但內心若是自私自利、不清淨的話,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就是輪回。

  

  我們現在想了緣了債了生死,想了脫輪回,就不能這樣自私自利。我們身邊的衆生是與我們最有緣的衆生,也是最需要我們的衆生啊!只有以這樣的心態去幫助他們、利益他們,才能真正地了緣了債。若是你想了緣了債,就要這樣。家人大都是冤家債主,我們怎樣才能了緣了債呢?就是要無私地奉獻,無私地付出。其實自己在家裏做家務、照顧家人,這本身就是修行,不用再去做另外更多的事情,這樣就能了緣、了債,就能了脫生死。若了脫生死,就不要再流轉輪回了,這叫解脫。不再輪回的時候,你就沒有煩惱和痛苦了。雖然你在人間,還在六道裏,但是你不屬于人道衆生,也不屬于六道衆生,就如《普賢行願品》裏所講的“猶如蓮花不住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雖然在六道,雖然在人間,但是不會遭受這些痛苦,不屬于輪回。

  

  你工作在某個單位也是緣分,你的領導和同事可能都是你的債主,你應該爲這個單位或工作付出,你必須要把這個緣了了,把這個債還了。那怎樣才能了這個緣、還這個債呢?也同樣是付出,無私地付出。要有這種心態:因爲這些都是與自己有緣的衆生,這就是我要做的事,是我該還的債,無怨無悔,而不管是否有回報,不管在這裏是快樂還是痛苦。如果只想自己有沒有利益,在這裏能不能快樂,這樣的出發點和發心是錯誤的。你應該明白這就是你的緣,這就是你要還的債,無論怎樣自己都要這樣去付出。其實,如果你能這樣去付出,自然就有回報,你根本就不用考慮工資、薪水的問題,到時候自然就有。若是你用心去做,真正無私地去奉獻,能沒有回報嗎?你自己自然就解脫了。

  

  家裏或單位的這些衆生都是與你最有緣分的衆生,是最需要你的衆生,你要真心地善待這些衆生,了緣了債,其實也不是特意爲了了緣了債,不能這樣去想,而是就這樣真心地去對待,無私地去奉獻,緣自然就了了,債自然就還了。這是我該做的,這是我要做的,這就是修行,這樣才能真正地解脫。所以,內心一定要清淨,不能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一種狹隘的心,這樣你會遭受很多痛苦。當你的內心不自私不自利的時候,心量就打開了,這時你不會遇到那麼多事,也不會有那麼多煩惱。

  

  自私自利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根。佛不讓我們自私,不讓我們自利,這也是爲了我們能解脫,爲了我們能圓滿,這就是一種方便。一個具有智慧的人,不會有自私自利,他在全心全意爲衆生、利益衆生的時候,自己的內心自然就快樂了,自己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利益自然而然就來了,既有智慧,又有方便。有智慧才有方便,有方便才不會給自己帶來煩惱。如果你的內心清淨了,身和口自然也就清淨了。如果你內心不清淨,即使在表面和形式上做得很好,也一樣無法解脫。我們剛開始成家或立業的時候,表面上做得都很好,但是最後狐狸尾巴終究會露出來,還是不行。裝是不行的,只有你明白了是自己要解脫煩惱,內心不是勉強地去做,而是自然而然、發自內心地去做才行。如果要證得圓滿,就應該這樣做,這是唯一的方法。

  

  我們要保護身口意叁門清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利益衆生。首先自己的身口意叁門要變得清淨,這很重要。

  

  現在有的人很著急:“我皈依佛門了,也出家了,我是不是要開始度化衆生了?”所謂“自度度他”,什麼叫自度?就是先要修好自己的身口意叁門,叁門變得清淨了,到時候自然而然就能度化衆生,這很重要。

  

  在度化衆生、利益衆生的過程中,身惡業和口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比如,你今天若是真正爲了保護衆生的利益,可以失去一些其他的利益,諸如殺生、偷盜、邪淫等身業,以及惡語、绮語、離間語、妄語等口業,這七種業是可以舍棄的。這樣做是有前提的,第一是要沒有自私自利,第二是對衆生的利益大,在這種情況下才可以進行。

  

  小乘裏對身惡業與口惡業沒有允許的時候,因爲小乘學人還沒有斷除自私自利。他是求自我解脫的,還是自私的,所以對他來說,身叁種惡業和口四種惡業沒有允許的時候。爲什麼不允許呢?比如說殺生、偷盜、打妄語、绮語,如果你沒有真正的利他心,你做這些肯定都是爲了自己,而爲了自己是不允許的,所以小乘對這些沒有允許的時候。

  

  大乘佛法裏有允許的時候,因爲大乘裏已經徹底斷掉了自私自利。發菩提心的同時進入大乘法門,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你就真正進入大乘法門了,你就沒有自私自利了,這個時候完全是爲了衆生,不是爲了自己暫時的利益,也不是爲了自己的究竟解脫,而是爲了衆生。即使是爲衆生,也要比較一下,對衆生的利大還是弊大?如果對衆生的利益大,就可以做。

  

  比如大悲商主殺害了短矛黑人,表面上看他殺生、造業了,實際上他不僅沒有造業,還圓滿了七萬劫的成佛資糧。《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裏就是這樣講的,《入行論》當中講的是一下子圓滿了十萬大劫中要積累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一個講七萬劫,一個是十萬大劫,雖然說法不同,但是意義沒有矛盾和沖突。爲什麼大悲商主要這樣做呢?他也是發菩提心的菩薩。短矛黑人要殺害五百個商人,大悲商主知道了這個情況,殺掉了短矛黑人,同時保護了五百商人的生命。若是短矛黑人殺害了五百個商人,將來是要下地獄的;現在雖然他失去了生命,但是沒有造那麼重的惡業,他來世不用感受惡趣的痛苦,避免了這樣的一個果報。所以,看似大悲商主殺害了衆生,實際上他圓滿了在七萬劫中要積累的資糧。這是個例子,他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衆生,爲了衆生的利益。對衆生利益大的情況下可以去做。所謂“佛有開遮”,就是指這種情況。

  

  如果有自私自利,這些身叁種惡業,口四種惡業沒有允許的時候;若完全是爲了衆生,有允許的時候,但允許的是身叁種惡業和口四種惡業,而貪心、害心、邪見這叁種意惡業(也就是貪嗔癡叁毒)沒有允許的時候。因爲以貪嗔癡所做的一切都是惡,無論在大乘還是在小乘都一樣,密宗裏也一樣。密宗裏有很多方便的修法,若是以貪心、嗔恨心,在愚癡的狀態下做,也是不允許的,這樣所做的一切都是惡,將來要遭受果報的。這是小乘和大乘、顯宗和密宗共同的觀點。

  

  很多人借口“不是有允許嘛,不是說爲衆生可以嘛。”然後隨意去做這些事情。的確是有允許的時候,但那是在爲了衆生的情況下。你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內心,自己先觀察自己的內心,是不是貪心、嗔恨心?是不是在愚癡的狀態下?這樣是不允許的。你說是爲了衆生,但是自己的相續還是汙染的,內心還是不清淨,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真正利益衆生,因爲自己還有貪心、嗔恨心等煩惱。若是在貪心、嗔恨心、愚癡狀態下,沒有允許的時候。

  

  有人還是有疑惑:是不是爲衆生可以啊?是不是爲了家人可以啊?是不是爲了工作可以啊?比如今天出去應酬,若是你真正爲了對方,爲了衆生,自己不願意喝酒,也不想喝,發自內心不喜歡,覺得很惡心,但是一看對方不高興,爲了讓對方高興,然後喝點。對方高興與否不重要,主要是爲了自己能辦事順利。爲什麼要辦事順利呢?我們工作順利是爲了什麼?是爲了生活。生活是爲了什麼?爲了更好的修行;修行是爲了什麼?爲了解脫。解脫是爲了什麼?爲了度化衆生。最終還是爲了衆生,這樣的情況下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找借口。

  

  現在很多人,自己想喝,然後找借口:“我是爲了工作……”這樣的話肯定是不行的,因爲你的內心還是貪,還在散亂。剛才講的,爲了衆生的利益,語言和行爲上的一些利益是可以舍棄的,但內心是要完全清淨的,在不自私、不自利的情況下才可以。貪心、嗔恨心、愚癡,也就是貪心、害心、邪見,這叁種意惡業沒有允許的時候。

  

  有些人認爲自己是修密的,行爲就很隨便,吃肉、喝酒什麼都做。你爲什麼要喝酒、吃肉?若是爲了衆生,…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