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化心靈的妙寶 叁、如何淨化我們的心靈▪P2

  ..續本文上一頁叁惡道的恐怖,也是透露出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使我們承認現實中的一切煩惱都是有前因後果的,也仍然是爲了讓我們往好的地方去感受。我們經常念的《心經》告訴我們:“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甚至是“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的字面意思都是“去吧去吧,快快去吧,快到彼岸去吧,到極樂世界淨土去吧”,讓我們開大智慧。天臺的止觀也是通過讓我們去感受心靈像虛空一樣無所得的空觀,以及像佛菩薩的淨土一樣莊嚴的緣起世界,從而回歸性空不二的中道,圓融自在。禅宗講“即心即佛”,無論是妄想的心也好,不妄想的心也好,凡夫起心動念的這顆心就是佛的心,即“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如果你敢于承擔,無論是妄想或不妄想,這顆心一定是跟佛一樣的;當然我們現在不敢承擔、不敢感受,所以我們依舊還在這裏煩惱顛倒。

   我們的內心只有通過對佛菩薩的信仰、信念,願意去改變自己現有的生命品質,改變這種現狀,然後才能開發出內心中跟佛菩薩相同的品質,得享生命的無苦之樂。同時我們也希望所有的衆生都能夠得享生命的無苦之樂。無苦之樂才是真正的幸福,有苦之樂都是會失去的。比如說,有些人辦“紅白”喜事,自己沒有這麼多錢,通過借錢來辦。表面上他辦成了一件喜事是很開心的,容光煥發,也很感謝大家來捧場,但是他自己知道欠了債,需要慢慢還,此時其實他內心並沒有真正的快樂。我們人生所追求的五欲,即財、色、名、食、睡,無論你財富有多少,名聲有多大,地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你始終還是在朝著老病死的方向而變化的,與親人總有一天要告別的,快樂和痛苦總是無常的,所有的幸福感都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所以說你背後的苦的根並沒有被拔掉。這種暫時的快樂叫做有苦之樂,它不是真正的幸福感。

   我們看到一些幸福感很強的國家的民衆,背後有一種重要的力量支持著他們,是什麼力量呢?就是信仰的力量!不丹國基本上都是佛教徒,它是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雖然也有其它宗教,但佛教徒占據了絕大多數的比例。有一句話說:“金剛妙慧眼掃蕩一切妄念執情,定將身心世界一眼看透。”那是因爲我們通過佛陀的眼睛來看社會,看人生,你一眼就看透了。大家通過學習佛法以後,也要有這種眼光。生老病死沒什麼大不了的,人人本份事;內心的智慧和光明,乃至成佛做祖,同樣都是我們的本份事。

  

   (叁)淨土法門的偉大:以一句“阿彌陀佛”開啓心靈的妙用

   淨土法門起步低,但是它目標高。起步低是指即使你什麼教理都不懂,就只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你確信了,並且知道人生有生老病死,娑婆世界是一個輪回生死的苦海,你想要到極樂世界去,你就發願去,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這麼簡單。它起步的門檻實在是太低了!無論是皈依了還是沒有皈依,只要把這個話聽懂了,相信了,都能做到,沒有一個人做不到。但是它的目標高,高在哪裏呢?就高在“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含攝了十方諸佛的所有功德,這個厲害!所以我經常會感慨,對淨土法門的感恩,只有你懂得了天臺宗,乃至大乘佛法的圓教思想——就是最圓滿的佛法的思想以後,回過頭來你才會知道淨土法門真正是了不起啊!因爲其它法門的修行,是難以以如此低的起點就能達到與佛圓滿功德相應的目標的。

   比如禅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它是對機于上根利智的人,而且這一指要指到心、佛皆不可得,“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即心即佛”。這需要你懂得“即心即佛”這個道理,才能夠明白我們的心具足跟佛一樣圓滿的功德。再比如,南傳的禅定法門是先修呼吸,讓自己感受身體的觸覺,感受愉快,以世間的禅定之法一步步地引導,一步一步地去修定和修慧,這並沒有圓滿具足佛的功德,這種信號和相應沒有達到圓滿。只有淨土宗的這句“阿彌陀佛”,即使你什麼都不懂,你念佛的當下就跟佛相應了。

   我們對自己的心還了解得不多,事實上我們這顆心實在是非常奇妙的。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當你這顆心想花的時候,你的心就跟花相應。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想到什麼,我們的心就呈現什麼。比如,你現在想到門外的一輛車,你的心裏就呈現這輛車;你想到家裏某個人,你心裏就呈現這個人;當你想到阿彌陀佛,你心裏呈現的就是阿彌陀佛。你想想,你的心本來沒有形象,你的心不是死的,不是像鋼筋、水泥、磚塊一樣死在那裏的,你的心是活的。你現在打一個妄想說“我想柱子了”,等一下又可以打一個妄想說“我想阿彌陀佛了”。心是像虛空一樣隨時可以張開,隨時又可以收攏。張開的時候,你可以想到喜馬拉雅山,想到世界,想到月球,想到太空,想到無邊無際;收攏的時候,什麼都不想,什麼樣子都沒有。

   所以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圓滿具足一切法的,但因爲我們常常抓住、執著的只是某一個簡單的妄想,比如說因爲這件事情某人罵我了,他怎麼會這樣子,你老想到這一件事情,在心裏打結了,然後就被捆住了。

  實際上你的心已經包含了宇宙法界,你想什麼都可以自在。可是當你想一件使你痛苦的事情時,你就被這個小小的結捆住了。實際上被這個結捆住也是假的,因爲你前念被捆住了,後念可以馬上放下,你心裏所有的結都可以馬上放下。所以六祖大師說:“前念迷是衆生,後念覺是佛”。

   當你的心執著某個相、某個結時,其實無所謂放還是不放,因爲你的心本來就像虛空一樣,虛空是不會去鎖住任何東西的。你只要承認:你生命中出現了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它是一個緣起法。該痛苦的他痛苦了,該罵的已經被罵了,該說的已經說了,不該說的也說了;有因有緣有果,就是如此而已。你只要承認“就是這樣”,你的心馬上就像虛空,虛空能夠容納大地,大地能夠承載萬物。漂亮的花朵、莊嚴的佛像,大地都能夠承載,人們討厭的垃圾、糞便,甚至更髒的東西,大地也能夠承載;而你這顆心比大地還要圓滿,還要空靈!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提到了“地藏王”,爲什麼叫“地藏王”?“地”就是心地,“藏”就是寶藏;心地的寶藏是統攝一切的,統領一切的叫做“王”,王是統領一個國家的。“地藏王”就是指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具足無量的寶藏,能統攝一切法。所以你不要只執著自己的一家人,其實所有的人都是你的子女,也都是你的父母。九法界中所有的衆生,都是你內心中的衆生,心外沒有佛,也沒有衆生。所以當你把這顆心展開後,它原本就是這麼清淨,充滿寶藏,這是心地的寶藏。我們的心本來就擁有無量的世界和無量的妙法,但我們卻非常可憐地執著一己之私,執著自己的一個妄想的概念,把這顆心的無量妙用完全忘記了。我們的心像宇宙法界那麼寬闊,說得具體一點,其實整個宇宙法界都是我們心中的寶藏。你看到和你感受到的這個世界,無論是榮華富貴也好,獲得的名利地位也好,所有的這一切都在我們內心的倉庫裏。

   如果你想要到倉庫裏面拿什麼東西,就要具足叁個條件。第一是你想要什麼,你去拿什麼。第二是要確信這是你的倉庫,你才會去拿。如果你說這個倉庫不確定是你的,你就不會去拿,既使是你的倉庫,東西也只能鎖在倉庫裏面,派不上用場。所以你要確信,這個世界你想要的東西一定能得到。第叁是你只有去感受了,才說明你拿了這個東西,你拿了就可以用了。會拿東西的人,拿了就能用。但從感受到實現是有一個過程的,正如你要取出倉庫的東西也是需要時間的。你說今天我想要賺一百萬,明天一百萬就會到手,這是不太可能的,是不太符合事實的。但是如果你真有這樣的確信,確信的能力真能達到百分百,還真可以實現,所謂“天上掉餡餅”,因爲天就在你心中。你想要的東西,一定要百分之百地相信能夠得到,百分之百地去感受得到後的感覺,但一般而言,從感受到實現是有一個過程的。

   如果我們現在能夠確信自己的心就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我們現在就去感受極樂世界,就去感受淨土;當這種感受生起來的時候,其實我們從身體到內心都跟極樂世界蓮花臺上的衆生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我們不要小看這種感覺。我們如果到極樂世界去會是什麼感覺呢?只要你現在去感受極樂世界的清淨、沒有雜染、智慧光明,你現在就去感受坐在蓮花臺上的感覺,你到極樂世界後的感覺跟現在這種感覺就是一模一樣的,會對上號。現在是因,將來的那個時候是果,因果在內心中又是同時的。可見,淨土法門的偉大之處就是:它把“阿彌陀佛”這個詞融攝在我們的妄想當中,“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亂心就是你妄想的心,因爲加入了清淨佛號,妄想心居然也能夠轉變爲跟佛完全一樣,如是因感得如是果,同樣的因感得同樣的果,這個因果關系是完全匹配的。

   用學佛的眼光看,社會大衆如果有壓力,如果有亞健康,我們就可以把淨土的信、願、行拿過來用。懂得修行的人,可以直接把信、願、行合理地用起來,就是上文所述的叁個步驟,即六個字:“想要”、“確信”、“感受”。你只要不停地去感受你的子女、身邊的人一切都是如意的,甚至只要用叁天去感受,即使他們正在經曆著不如意,也會馬上往你感受的方向轉變、靠近。如果你身邊有身體不好的人,你就用這個方法去感受“他的身體一定是好的”,他的病就一定會減輕,會朝著健康的方向轉變。特別是有人在心靈上有煩惱和染汙的時候,你要告訴他,一定要通過這叁個步驟、六個字來改善自己。

  

《淨化心靈的妙寶 叁、如何淨化我們的心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