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六和敬」的理念?
寬運法師:「六和敬」是指爲保證僧衆和諧相處而製定的僧衆在行爲、語言及內心活動方面的規範,主要包括六個方面:「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是指外在行爲要保持一致,僧衆才能和諧相處;若與現時代相適應,「身和同住」就是要求同一領域的社會成員,無論是同一機構,還是同一部門、單位,在接受相同價值觀的前提下,有相同或相似的行爲表現,這樣才能和諧共處;這爲我們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借鑒。
「口和無诤」是要求僧衆以慈悲精神去和他人進行語言溝通,避免種種爭論,從而和諧相處。若與現時代相適應,「口和無诤」就是要求社會成員能以理解別人、寬容的心態去和他人進行語言溝通,從而化解種種不必要的沖突,達到和諧共處;這爲我們化解人際矛盾、避免社會群體事件的發生,乃至對化解國際爭端都提供了借鑒。
「意和同悅」是指修行者得知他人種種需求,並給予滿足,從而使他人感到愉悅;也深知任何人皆有成佛的本性,因此能尊敬他人,從而僧衆能和諧共處。若與現時代相適應,「意和同悅」就是要求社會成員,無論是哪一個行業、部門、單位,都能以「爲人民服務」爲宗旨,生産或創造出滿足他人需求的物質、精神産品,從而爲民生建設、社會和諧服務。
「戒和同修」是指修行者能執守戒律、製度,且在戒律、製度面前做到人人平等,由此能和諧相處。若與現時代相適應,「意和同悅」就是強調法律和製度建設的重要性,且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爲通行准則;也指出公民道德建設要以法律、製度爲保障。
「見和同解」是指修行者有共同的信仰和修行目標,在此前提下,能夠和諧相處。若與現時代相適應,「見和同解」就是強調公民要有共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即以「爲人民服務」作爲公民一致認同的價值觀和行動指南;在這個基礎上,公民道德水平才能提高,道德建設才能取得成效。
「利和同均」是指修行者在物質利益及獲得成佛智慧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權利,由此能和諧相處。若與現時代相適應,「利和同均」強調公民在獲得物質利益、文化教育等方面,應享有平等權利,在此基礎上,公民道德建設才能取得進展,社會才能和諧穩定。
由上可知,佛教的「六和敬」思想與當今「和諧」理念十分契合,若與現時代相適應,可以作爲對公民道德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借鑒。
李朝斌先生:請問法師如何理解「六和敬」精神在當前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和體現?
寬運法師:在理解「六和敬」思想的基礎上,我們佛教界提出「新六和敬」精神,以對其如何契合當今時代、服務于公民道德建設做一嘗試,簡要闡述如下:
第一、願人心和善,自淨其意,同行感恩
踐行佛教「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行爲准則,以「自淨其意」即回複民衆本有的「清淨心」——純正的道德之心,常懷「感恩心」以回饋社會,並逐漸影響更大範圍民衆行善,如此能使社會和諧安定。
第二、願家庭和樂,敦倫盡份,同行奉獻
在秉承佛教「和諧」思想的基礎上,吸取中華傳統儒家「敦倫盡份」理念,即以「和合」思想爲指導,秉持「盡責盡分」的奉獻精神,處理好以「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人倫關系爲代表的種種社會關系,以使家庭和樂、人際和睦、社會和諧。
第叁、願人際和順,自利利他,同行惜緣
從處理好家庭倫理開始,以真心和愛心,秉持「珍惜因緣」的觀念,踐行大乘菩薩「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理念,以「自利利他」,從而處理好各種社會關系。
第四、願社會和睦,深信因果,同行包容
佛教修行者要深信因果,對往昔所作之惡,要以忏悔之心爲忏悔之行,並以包容的心態對待他人他事;以此影響社會,使社會和諧、和睦。
第五、願文明和諧,多元共生,同行尊重
各民族、族群文化各具特性,但在道德倫常方面,都有相同、相近的行爲准則;我們要以包容的心態、寬廣的胸襟,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促進不同宗教之間的相互理解、溝通,以踐行「多元共生」的理念;由此,世界不同文明之間才能和諧共處。
第六、願世界和平,慈悲喜舍,同行分享
菩薩要在發願度脫衆生的前提下,踐行「慈、悲、喜、舍」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四攝」理念,即「行願相資」;並帶動社會大衆廣爲慈善事業,如此,民衆都能分享到物質文明成果並心懷喜悅,即「同願同行」;由此,能使世界和諧、衆生和樂。
我們說,佛教中能爲公民道德提升提供借鑒的思想資源是極爲豐富的;我們要不斷發掘這些思想資源,經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轉換,以期爲公民道德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服務。
李朝斌先生:請問法師對當前的公民道德建設有哪些建議和提議?
寬運法師:爲促進佛教思想對公民道德建設發揮積極作用,我們佛教界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社會法製建設、公民道德建設,在進一步落實國家宗教政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佛教在公民道德建設方面的優長,並將叁者有機結合;探索更適合中國國情及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佛教爲公民道德建設服務的途徑、方式等;以期達到社會經濟發展與公民道德素質相匹配、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發展並駕齊驅的社會發展狀態,爲切實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是促進佛教界與學術界進行合作,共同發掘佛教中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設的思想資源,研究如何進行現代轉換而達到與現代社會相適應;並將研究成果運用于公民道德建設,使佛教爲公民道德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叁是佛教界在本著爲國家分憂的前提下,進一步開展佛教慈善活動;並與學術界合作,探索佛教慈善活動規律,進而研究佛教慈善活動對公民道德建設發揮作用的規律。
最後,要加強佛教自身信仰建設和道風建設,爭做社會道德模範,爲公民道德建設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全文完)
《弘揚佛教文化 促進公民道德建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