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六和敬」的理念?
宽运法师:「六和敬」是指为保证僧众和谐相处而制定的僧众在行为、语言及内心活动方面的规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是指外在行为要保持一致,僧众才能和谐相处;若与现时代相适应,「身和同住」就是要求同一领域的社会成员,无论是同一机构,还是同一部门、单位,在接受相同价值观的前提下,有相同或相似的行为表现,这样才能和谐共处;这为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借鉴。
「口和无诤」是要求僧众以慈悲精神去和他人进行语言沟通,避免种种争论,从而和谐相处。若与现时代相适应,「口和无诤」就是要求社会成员能以理解别人、宽容的心态去和他人进行语言沟通,从而化解种种不必要的冲突,达到和谐共处;这为我们化解人际矛盾、避免社会群体事件的发生,乃至对化解国际争端都提供了借鉴。
「意和同悦」是指修行者得知他人种种需求,并给予满足,从而使他人感到愉悦;也深知任何人皆有成佛的本性,因此能尊敬他人,从而僧众能和谐共处。若与现时代相适应,「意和同悦」就是要求社会成员,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部门、单位,都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生产或创造出满足他人需求的物质、精神产品,从而为民生建设、社会和谐服务。
「戒和同修」是指修行者能执守戒律、制度,且在戒律、制度面前做到人人平等,由此能和谐相处。若与现时代相适应,「意和同悦」就是强调法律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且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通行准则;也指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法律、制度为保障。
「见和同解」是指修行者有共同的信仰和修行目标,在此前提下,能够和谐相处。若与现时代相适应,「见和同解」就是强调公民要有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和行动指南;在这个基础上,公民道德水平才能提高,道德建设才能取得成效。
「利和同均」是指修行者在物质利益及获得成佛智慧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由此能和谐相处。若与现时代相适应,「利和同均」强调公民在获得物质利益、文化教育等方面,应享有平等权利,在此基础上,公民道德建设才能取得进展,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由上可知,佛教的「六和敬」思想与当今「和谐」理念十分契合,若与现时代相适应,可以作为对公民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
李朝斌先生:请问法师如何理解「六和敬」精神在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体现?
宽运法师:在理解「六和敬」思想的基础上,我们佛教界提出「新六和敬」精神,以对其如何契合当今时代、服务于公民道德建设做一尝试,简要阐述如下:
第一、愿人心和善,自净其意,同行感恩
践行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行为准则,以「自净其意」即回复民众本有的「清净心」——纯正的道德之心,常怀「感恩心」以回馈社会,并逐渐影响更大范围民众行善,如此能使社会和谐安定。
第二、愿家庭和乐,敦伦尽份,同行奉献
在秉承佛教「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吸取中华传统儒家「敦伦尽份」理念,即以「和合」思想为指导,秉持「尽责尽分」的奉献精神,处理好以「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为代表的种种社会关系,以使家庭和乐、人际和睦、社会和谐。
第三、愿人际和顺,自利利他,同行惜缘
从处理好家庭伦理开始,以真心和爱心,秉持「珍惜因缘」的观念,践行大乘菩萨「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理念,以「自利利他」,从而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
第四、愿社会和睦,深信因果,同行包容
佛教修行者要深信因果,对往昔所作之恶,要以忏悔之心为忏悔之行,并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他事;以此影响社会,使社会和谐、和睦。
第五、愿文明和谐,多元共生,同行尊重
各民族、族群文化各具特性,但在道德伦常方面,都有相同、相近的行为准则;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宽广的胸襟,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以践行「多元共生」的理念;由此,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才能和谐共处。
第六、愿世界和平,慈悲喜舍,同行分享
菩萨要在发愿度脱众生的前提下,践行「慈、悲、喜、舍」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理念,即「行愿相资」;并带动社会大众广为慈善事业,如此,民众都能分享到物质文明成果并心怀喜悦,即「同愿同行」;由此,能使世界和谐、众生和乐。
我们说,佛教中能为公民道德提升提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我们要不断发掘这些思想资源,经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转换,以期为公民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李朝斌先生:请问法师对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有哪些建议和提议?
宽运法师:为促进佛教思想对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我们佛教界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社会法制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在进一步落实国家宗教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佛教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优长,并将三者有机结合;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及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佛教为公民道德建设服务的途径、方式等;以期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公民道德素质相匹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并驾齐驱的社会发展状态,为切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促进佛教界与学术界进行合作,共同发掘佛教中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资源,研究如何进行现代转换而达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公民道德建设,使佛教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佛教界在本着为国家分忧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展佛教慈善活动;并与学术界合作,探索佛教慈善活动规律,进而研究佛教慈善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发挥作用的规律。
最后,要加强佛教自身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争做社会道德模范,为公民道德建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全文完)
《弘扬佛教文化 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