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悲願.憐憫衆生(一)
──觀世音菩薩與藥師佛之十二大願
2013年4月14日,香港菩提學會生日會頂禮《藥師寶忏》一永日,回向與會善信消災延壽,福慧雙增,常隨佛學,所求如願。參加法會之善信十分踴躍,法喜充滿,如意吉祥。
我們都知道,藥師佛,又稱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王如來等。爲東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載,藥師佛于因地修行時曾發十二大願,令諸衆生所願皆遂,尤願衆生諸根完具,疾病消除,解脫厄難,因而有消災延壽藥師佛之稱。是故,祈求藥師如來治病、延命、消災之法,可說是大乘佛教信徒的普遍信仰,就像信奉觀音菩薩一樣。
我們恭敬、禮拜藥師佛,必須知道藥師信仰中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經典,那就是《藥師琉璃本願功德經》,經中所講的「本願」,就是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藥師佛爲什麼要發此十二大願?而這十二大願與觀音菩薩所發的十二大願有何分別?其內容又是什麼?
相信我們有些人只知道一部份,有些人可能完全不知道。所以我想在這裏,跟大家說明一下:
此兩種大願,其實都是菩薩在果地修行時所發的根本誓願;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是以慈悲救濟衆生爲本願的,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因此觀音菩薩所示現的是,深入世間,尋聲救苦,叁十二應,廣施無畏的悲情。至于藥師佛,則是東方琉璃世界之教主,祂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亦和觀世音菩薩一樣,爲解除衆生的苦厄,而發宏誓願,祂的根本願求是希望衆生能袪去疾病之苦、具足諸根,導入解脫;而藥師佛即因此不可思議誓願而成爲佛,且被稱作大醫王佛、醫王善誓。因此,可以說,前者的本願是救苦救難、千求萬應;後者的本願是救病救危、消災延壽。明白了兩者的分別所在,我們便能更深入地體會菩薩的悲心。接下來讓我們細看祂們各別的十二大願。
觀世音菩薩第一願是:令十方稱其名號之衆生,斷除苦惱;
第二願:令十方稱其名號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是令衆生遠離火災之險;
第叁願:「被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令衆生不被水淹。若有衆生虔誠持誦觀音菩薩名號或《大悲咒》,即可免除水災之難;
第四願:令衆生免除黑風的災難。黑風是類似臺風的強風;從前以航海捕魚爲生的漁民,要拜車公、龍王等,以祈出海平安。以香港而言,位處南方,人們多出海打漁爲生,由于當時並無天氣預報,若在海上遇到黑風或龍卷風之類就會非常恐懼;但若在此時能誠心誦念觀音菩薩名號,即可免除被黑風卷淹船只的厄難;
第五願:「能令衆生,臨刑被害,刀尋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是令衆生遠離刑罰刀兵之劫,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第六願:「稱其名號,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衆生,藥叉羅剎,鸠盤荼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旁,目不能視」;是令衆生免除惡鬼纏身等災難;
第七願:「禁系枷鎖,所不能著」;是免除衆生受牢獄監禁之苦。古代受刑並不只是加手铐,而是用沈重的木板扣在頸項連著手的枷鎖,還有鐵鏈鎖腳,近現代的監獄雖然文明進步了,但對重犯有時仍用手铐、腳鐐;若人在接受此類刑罰之時,能懇切誦念觀音菩薩名號,即可免除禁系枷鎖等牢獄之災;
第八願:是免除衆生的怨債。若有衆生曾經虧欠了別人,將來這個被欠的人就可能會化身成爲盜賊,找你算賬,偷去你的東西;但是苦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菩薩即能觀其音聲,即時令其解脫;
第九願:令衆生免除黩武,黩武指戰爭,即是說人有與生俱來的欲望,難以袪除,如統治者爲貪欲而發動戰爭,以致生靈塗炭。但是若能持誦《大悲咒》,好鬥的衆生即能遠離瞋恨,停止兵戈,即可化卻黩武的災難;
第十願:是令衆生遠離瞋恨心。若有衆生常念觀音菩薩,念至「純音無塵,根境圓融,對無所對」之時,就自然不會生起憎恨與妒嫉;
第十一願:是令衆生遠離癡心妄想,不會癡心一片,無法自拔;乃至妄想淨盡,心光湛現,「根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
第十二願:令衆生求生男得生男,求生女得生女;「男者福德智慧,女者端正柔順,衆生愛敬」。
觀世音菩薩所發的十二願望;每一個願望都是爲令衆生離苦得樂而發(其中能救叁災[火、水、風]、脫四難[刑難、鬼難、囚難、賊難]、離叁毒[貪、瞋、癡]、應二求[求男、求女]),可見菩薩的慈悲與偉大;所以我們稱祂做「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中的補位佛;如果我們誠心誠意的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將來一樣可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所有諸佛菩薩都是乘願而來到人間的,祂可以入涅槃,亦可以不入涅槃;世界有成住壞空,而西方極樂世界卻是願力所成,是恒在的;觀世音菩薩是此世界的補位佛,亦是古佛再來,待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完成了救度衆生的責任後,祂將繼續行各種菩薩道,利益一切有情。祂以後的世界是「一切珍寶所成就」,名爲「功德山王如來」,佛壽九十六億那他百千劫。在此要特別說明一下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的深厚淵源,據《悲華經‧大施品授記品》所載,阿彌陀佛在因地做轉輪聖王時,觀世音菩薩曾做過王太子,名爲「不眴」;在經教裏,觀音菩薩稱阿彌陀佛爲本師,頭上頂戴彌陀如來化像,爲如來脅侍,輔助彌陀乃至佛涅槃後將繼續化度有情。事實上這種關系,可推溯至阿彌陀佛爲法藏比丘時,觀音菩薩已是證得佛位的「正法明如來」;法藏比丘爲了創造一個至臻至善的極樂佛國,用五劫時間研究二百一十億諸佛土,期間亦曾向正法明如來請教法益,至法藏比丘成佛後,正法明如來又倒駕慈航爲觀音菩薩身,輔助阿彌陀佛;所以說他們彼此之間,互爲因果,著實難舍難分;又《悲華經》中強調了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之論點,基于此因素,做文中逐出現若行者能一心念觀音菩薩名號,與專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同樣可往生淨土之說。而按《理趣經》另一說法,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本爲一體,菩薩是彌陀的化身,經雲:「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是觀自在異名,則此名無量壽,若淨妙佛果現成佛身,住雜染五濁世界,則名爲觀自在菩薩。」這不正說明了「無量壽佛」就是觀自在菩薩嗎。
上文述及,觀世音菩薩發了十二大誓宏願,而阿彌陀佛所發的願就更多,總共發了四十八大願;所以說現在所有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最爲第一,無有可超越者;因此,我們所有的念佛、念觀音菩薩的人,同樣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現在修行不圓滿,將來去到西方極樂世界中繼續修行,這是果;在世修行時努力不斷念佛是因;這個修行上的因果關系,希望大家能牢記于心。《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這本經是說明現世利益與淨土往生思想的,若能通持此經或常念藥師如來名號,則可幫助我們消災延壽。
前面述及觀世音菩薩有十二大願,藥師佛同樣亦有十二大願;以前法會中我們延生普佛,其中拜願,一是拜藥師佛,二是拜日光菩薩及月光菩薩;我們拜藥師佛,但是否知道藥師佛是住在東方琉璃世界的?可能我們念佛的信衆當中,有些喜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些則喜歡往生到東方淨土。在《阿彌陀經》中佛說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好遠好遠,經文是這樣說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藥師佛所居的淨土就距離我們更遠了,《藥師琉璃本願功德經》雲︰「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所謂「十殑伽沙」是非常遙遠的,當然,這種距離是相對于凡夫的心識而言的;《阿彌陀經》中不是說「于一念傾即得往生彼國」嗎?遠近的距離,實可消泯于一念之間,這就是境界的差別,未達到這種境界之時,就覺得非常遙遠;當達到這種境界之後,就會覺得近在咫尺,一瞬間或一念間就到達了;經中有所謂「飯食經行」︰一餐飯的時間就供完了十方所有諸佛,正是這個意思。
不過我們必須知道,學佛最關鍵的地方就是要明白,一切的佛法,都不是拿來講說的,而是讓人依著去修的;所以我們常常說,佛教是一個重視實踐的宗教。在佛教教義中,「四念處」是要我們觀,「八正道」亦是要我們觀,《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更是要我們觀,可以說,這些種種都是給人作爲修行的觀想方法。其中更有天臺智者大師《摩诃止觀》所謂「一念叁千」、「圓融叁谛」的高深理論,聽起來好像很玄妙,其實均可透過實踐而得到確實的實證的;因此,從實踐與體證的角度而言,佛法是不假外求的;我們信佛、學佛、皈依佛,並不止于到寺廟去拜拜,祈求佛、菩薩保佑我們,爲我們消災增福。我們要深信自己原來具足佛性,與佛無異;只因貪、瞋、癡叁毒以及妄想執著而無法證得,所以必須透過努力的修行,清淨我們的叁業,才有機會回複本來的真性;《華嚴經》上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就是提醒我們,其實在本性上我們原與佛無二無別。當然,在未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是很難認同亦不易明白的,可是,當我們學佛的時間久了,就會對此有較深入的了解與體會。不過,話且要說回頭,一切必須從基礎學起;佛教義理可分爲教門與行門兩方面,現時新一代年青的學佛人,可能較重視教門是忽略了行門;諸如誦經、拜忏等等,這些雖是儀規,卻實實在在是學佛人必修的功課。
佛教有衆多的法門,總說有八萬四千之多,而每一法門都是爲度不同的人而設,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一切說法必須是應病與藥、因才施教,契機契理的,如此即是諸佛菩薩化度有情的根本懷抱。在義理層面上,我們可以講得很深,談「空」、說「有」,高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是,很多人是無法明白的,所…
《菩薩悲願 憐憫衆生──觀世音菩薩與藥師佛之十二大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