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悲愿.怜悯众生(一)
──观世音菩萨与药师佛之十二大愿
2013年4月14日,香港菩提学会生日会顶礼《药师宝忏》一永日,回向与会善信消灾延寿,福慧双增,常随佛学,所求如愿。参加法会之善信十分踊跃,法喜充满,如意吉祥。
我们都知道,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等。为东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药师佛于因地修行时曾发十二大愿,令诸众生所愿皆遂,尤愿众生诸根完具,疾病消除,解脱厄难,因而有消灾延寿药师佛之称。是故,祈求药师如来治病、延命、消灾之法,可说是大乘佛教信徒的普遍信仰,就像信奉观音菩萨一样。
我们恭敬、礼拜药师佛,必须知道药师信仰中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那就是《药师琉璃本愿功德经》,经中所讲的「本愿」,就是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药师佛为什么要发此十二大愿?而这十二大愿与观音菩萨所发的十二大愿有何分别?其内容又是什么?
相信我们有些人只知道一部份,有些人可能完全不知道。所以我想在这里,跟大家说明一下:
此两种大愿,其实都是菩萨在果地修行时所发的根本誓愿;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因此观音菩萨所示现的是,深入世间,寻声救苦,三十二应,广施无畏的悲情。至于药师佛,则是东方琉璃世界之教主,祂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亦和观世音菩萨一样,为解除众生的苦厄,而发宏誓愿,祂的根本愿求是希望众生能袪去疾病之苦、具足诸根,导入解脱;而药师佛即因此不可思议誓愿而成为佛,且被称作大医王佛、医王善誓。因此,可以说,前者的本愿是救苦救难、千求万应;后者的本愿是救病救危、消灾延寿。明白了两者的分别所在,我们便能更深入地体会菩萨的悲心。接下来让我们细看祂们各别的十二大愿。
观世音菩萨第一愿是:令十方称其名号之众生,断除苦恼;
第二愿:令十方称其名号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是令众生远离火灾之险;
第三愿:「被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令众生不被水淹。若有众生虔诚持诵观音菩萨名号或《大悲咒》,即可免除水灾之难;
第四愿:令众生免除黑风的灾难。黑风是类似台风的强风;从前以航海捕鱼为生的渔民,要拜车公、龙王等,以祈出海平安。以香港而言,位处南方,人们多出海打渔为生,由于当时并无天气预报,若在海上遇到黑风或龙卷风之类就会非常恐惧;但若在此时能诚心诵念观音菩萨名号,即可免除被黑风卷淹船只的厄难;
第五愿:「能令众生,临刑被害,刀寻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是令众生远离刑罚刀兵之劫,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第六愿:「称其名号,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剎,鸠盘荼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是令众生免除恶鬼缠身等灾难;
第七愿:「禁系枷锁,所不能着」;是免除众生受牢狱监禁之苦。古代受刑并不只是加手铐,而是用沉重的木板扣在颈项连着手的枷锁,还有铁链锁脚,近现代的监狱虽然文明进步了,但对重犯有时仍用手铐、脚镣;若人在接受此类刑罚之时,能恳切诵念观音菩萨名号,即可免除禁系枷锁等牢狱之灾;
第八愿:是免除众生的怨债。若有众生曾经亏欠了别人,将来这个被欠的人就可能会化身成为盗贼,找你算账,偷去你的东西;但是苦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即能观其音声,即时令其解脱;
第九愿:令众生免除黩武,黩武指战争,即是说人有与生俱来的欲望,难以袪除,如统治者为贪欲而发动战争,以致生灵涂炭。但是若能持诵《大悲咒》,好斗的众生即能远离瞋恨,停止兵戈,即可化却黩武的灾难;
第十愿:是令众生远离瞋恨心。若有众生常念观音菩萨,念至「纯音无尘,根境圆融,对无所对」之时,就自然不会生起憎恨与妒嫉;
第十一愿:是令众生远离痴心妄想,不会痴心一片,无法自拔;乃至妄想净尽,心光湛现,「根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
第十二愿:令众生求生男得生男,求生女得生女;「男者福德智慧,女者端正柔顺,众生爱敬」。
观世音菩萨所发的十二愿望;每一个愿望都是为令众生离苦得乐而发(其中能救三灾[火、水、风]、脱四难[刑难、鬼难、囚难、贼难]、离三毒[贪、瞋、痴]、应二求[求男、求女]),可见菩萨的慈悲与伟大;所以我们称祂做「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中的补位佛;如果我们诚心诚意的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将来一样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所有诸佛菩萨都是乘愿而来到人间的,祂可以入涅槃,亦可以不入涅槃;世界有成住坏空,而西方极乐世界却是愿力所成,是恒在的;观世音菩萨是此世界的补位佛,亦是古佛再来,待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完成了救度众生的责任后,祂将继续行各种菩萨道,利益一切有情。祂以后的世界是「一切珍宝所成就」,名为「功德山王如来」,佛寿九十六亿那他百千劫。在此要特别说明一下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的深厚渊源,据《悲华经‧大施品授记品》所载,阿弥陀佛在因地做转轮圣王时,观世音菩萨曾做过王太子,名为「不眴」;在经教里,观音菩萨称阿弥陀佛为本师,头上顶戴弥陀如来化像,为如来胁侍,辅助弥陀乃至佛涅槃后将继续化度有情。事实上这种关系,可推溯至阿弥陀佛为法藏比丘时,观音菩萨已是证得佛位的「正法明如来」;法藏比丘为了创造一个至臻至善的极乐佛国,用五劫时间研究二百一十亿诸佛土,期间亦曾向正法明如来请教法益,至法藏比丘成佛后,正法明如来又倒驾慈航为观音菩萨身,辅助阿弥陀佛;所以说他们彼此之间,互为因果,着实难舍难分;又《悲华经》中强调了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之论点,基于此因素,做文中逐出现若行者能一心念观音菩萨名号,与专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同样可往生净土之说。而按《理趣经》另一说法,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本为一体,菩萨是弥陀的化身,经云:「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是观自在异名,则此名无量寿,若净妙佛果现成佛身,住杂染五浊世界,则名为观自在菩萨。」这不正说明了「无量寿佛」就是观自在菩萨吗。
上文述及,观世音菩萨发了十二大誓宏愿,而阿弥陀佛所发的愿就更多,总共发了四十八大愿;所以说现在所有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最为第一,无有可超越者;因此,我们所有的念佛、念观音菩萨的人,同样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如果现在修行不圆满,将来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中继续修行,这是果;在世修行时努力不断念佛是因;这个修行上的因果关系,希望大家能牢记于心。《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这本经是说明现世利益与净土往生思想的,若能通持此经或常念药师如来名号,则可帮助我们消灾延寿。
前面述及观世音菩萨有十二大愿,药师佛同样亦有十二大愿;以前法会中我们延生普佛,其中拜愿,一是拜药师佛,二是拜日光菩萨及月光菩萨;我们拜药师佛,但是否知道药师佛是住在东方琉璃世界的?可能我们念佛的信众当中,有些喜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些则喜欢往生到东方净土。在《阿弥陀经》中佛说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好远好远,经文是这样说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药师佛所居的净土就距离我们更远了,《药师琉璃本愿功德经》云︰「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所谓「十殑伽沙」是非常遥远的,当然,这种距离是相对于凡夫的心识而言的;《阿弥陀经》中不是说「于一念倾即得往生彼国」吗?远近的距离,实可消泯于一念之间,这就是境界的差别,未达到这种境界之时,就觉得非常遥远;当达到这种境界之后,就会觉得近在咫尺,一瞬间或一念间就到达了;经中有所谓「饭食经行」︰一餐饭的时间就供完了十方所有诸佛,正是这个意思。
不过我们必须知道,学佛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明白,一切的佛法,都不是拿来讲说的,而是让人依着去修的;所以我们常常说,佛教是一个重视实践的宗教。在佛教教义中,「四念处」是要我们观,「八正道」亦是要我们观,《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更是要我们观,可以说,这些种种都是给人作为修行的观想方法。其中更有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所谓「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高深理论,听起来好像很玄妙,其实均可透过实践而得到确实的实证的;因此,从实践与体证的角度而言,佛法是不假外求的;我们信佛、学佛、皈依佛,并不止于到寺庙去拜拜,祈求佛、菩萨保佑我们,为我们消灾增福。我们要深信自己原来具足佛性,与佛无异;只因贪、瞋、痴三毒以及妄想执着而无法证得,所以必须透过努力的修行,清净我们的三业,才有机会回复本来的真性;《华严经》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提醒我们,其实在本性上我们原与佛无二无别。当然,在未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是很难认同亦不易明白的,可是,当我们学佛的时间久了,就会对此有较深入的了解与体会。不过,话且要说回头,一切必须从基础学起;佛教义理可分为教门与行门两方面,现时新一代年青的学佛人,可能较重视教门是忽略了行门;诸如诵经、拜忏等等,这些虽是仪规,却实实在在是学佛人必修的功课。
佛教有众多的法门,总说有八万四千之多,而每一法门都是为度不同的人而设,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一切说法必须是应病与药、因才施教,契机契理的,如此即是诸佛菩萨化度有情的根本怀抱。在义理层面上,我们可以讲得很深,谈「空」、说「有」,高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是,很多人是无法明白的,所…
《菩萨悲愿 怜悯众生──观世音菩萨与药师佛之十二大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