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善行之根本──精進波羅蜜(一)
好逸惡勞或懈怠,可以說是人的通病。由于貪圖安逸,往往導致心神散漫,做事就不容易成功;因爲惡勞,所以急功近利,只求速成,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一碰到困難就畏縮;尤有甚者,怨天尤人,不但對于前途毫無幫助,反而起惑造業,空費大好的光陰,實在是可惜!對治之道無他,唯佛法中的「精進」是最好的針砭良藥。
何謂「精進」?簡而言之,「精」,即純而不雜;「進」,即前而不退。做人、做事,唯有專心一意,勇猛向前,才能達成目標。在佛法中,精進是菩薩六度之一(亦是正道之一);六度以精進爲主,無論實踐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都必須精進,才能完成波羅蜜;所以說精進是成佛的階梯,一切法得成于精進。
又精進可分爲「二種精進」及「叁種精進」:
二種精進:
即「身精進」與「心精進」。精進者,謂心練于法而不懈怠。如法致財而用于布施等,爲身精進;斷悭貪等惡心,使不得入者,爲心精進。(《大智度論》卷八十)「心的精進,才是真精進。」
叁種精進:
一、《成唯識論》卷九所立之叁種精進:
(一)被甲精進,發勇猛、自利利他之大誓願,期無數大劫而無退屈之念,誓成大事,恰如被甲臨敵之大威勢。
(二)攝善精進,攝諸善法精進修行。
(叁)利樂精進,利樂一切衆生,心不疲倦。
二、《菩薩善戒經》卷五所立之叁種精進:
(一)莊嚴精進:菩薩發心精勤修習一切梵行,莊嚴道果。複爲化諸衆生,于叁界中示現受生,乃至爲慈悲故,入地獄中,代受其苦,心不休息。
(二)攝善法精進:菩薩既修六度梵行,不爲煩惱、惡業、邪見之所傾動,攝持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心不放逸。
(叁)利益衆生精進:菩薩于一切時,修習聖道,利益一切衆生,以種種法而化導之,鹹使斷滅惡因,成就善果,雖曆塵劫,心不疲倦。
《梵網經》中雲:「爲得道故,一心勤求精進,所以者何
諸佛一心勤求精進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由此可知,精進的功德不可思議。
往昔,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曾是弗沙佛的弟子,名釋迦菩薩,時入山尋求本師不見蹤影,正擡腳走時,忽見弗沙佛在寶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于常。菩薩實時歡喜無量而忘了放下腳,就這樣經過七天七夜,翹足合掌說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歎世尊功德,因此精進,超過九大劫的修行。」
每想到諸佛爲度衆生故,勤求佛道,如此精進,又怎不慚愧、感動?《阿彌陀經》中提到「幹陀诃提菩薩」與「常精進菩薩」。「幹陀诃提菩薩」翻譯起來,就是「不休息的菩薩」;所謂「不休息」與「常精進」,都是非常認真的修行方法。這就是表示,當釋迦牟尼佛在講《阿彌陀經》的時候,有這麼多的大菩薩在聽佛說法;這個不休息菩薩與常精進菩薩都是境界很高深的菩薩,可見《阿彌陀經》不是一般的經典,等于是所有的大菩薩都來聽佛講的經典。
除了上述兩位菩薩外,還有後來結集經典的上座比丘脅尊者,他們都給我們求學佛道、精進修學樹立了最好的榜樣,讓我們在漫漫的菩提道上自信有成就的一天。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進波羅蜜(二)
精進,可以說就是修行人最大的動力;有了精進的求道心,就會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去完成菩薩道上種種艱難的任務,下面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過去久遠劫前,有一只名叫歡喜首的鹦鹉,牠與許多鳥獸同住在雪山對面的大竹林中。有一天,竹林裏起了大火,火苗迅速地漫延開來,竹林一下子就成了一片火海。由于火勢猛烈,鳥獸們都非常害怕,驚惶恐怖地四處逃竄。
眼見這一幕,歡喜首當下生起悲憫之心,勇敢地飛向前方的一處大海去取水。盡管大海距此遙遠,竹林面積廣大,歡喜首仍不舍林中的鳥獸同伴們,毅然決然地往大海處飛去。歡喜首飛到了海面時,將自己的翅膀沾濕,再回到竹林中,用沾濕的翅膀朝竹林的上空振動,把翅膀上微少的水滴灑向已成火海的林中,希望熄滅這場大火。就這樣,牠不停地來回在大海與竹林間往返奔波著。
「碰!」此時忉利天宮突然發生了大震動,天主釋提桓因深感驚訝:到底是什麼力量,使忉利天宮發生這麼大的震動?于是用天眼觀察,當衪看到鹦鹉歡喜首正在救火的景象時,露出非常詫異的神情,深受感動地想著:「這種事情,只有真正發心的菩薩才做得到啊!」
于是,釋提桓因以神通力來到了歡喜首的面前,對歡喜首說:「這片竹林,有數千萬裏這麼廣大;你用翅膀所沾到的水也不過幾滴而已,要想熄滅這場大火實在太困難的!」歡喜首回答說:「我相信只要自己堅持這個心願,精進努力一定可以滅掉這場大火;如果犧牲了性命而大火仍未熄滅,爲了這竹林中的一切生靈,我願意來生再繼續滅火,直到大火熄滅爲止!」
釋提桓因被歡喜首的悲心及精進的行動力深深的打動,于是刻時用神通力降下大雨,而這場火也就迅速的被熄滅了。
由此可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難還是不難?就要看能不能精進不懈,堅持到底。
我們必須不斷精進修持,才能斷除無邊煩惱,攝化無量衆生呢?偈語說「不計寒暑,朝夕勤修」,指的就是:一、要有堅定的決心,不因氣候的變化而影響工作,不因情緒的低落而忘記初心,不因環境的動蕩而動搖己志,不因身體的倦怠而借口休息。二、要有耐久的恒心,必須用心觀照,念茲在茲。
所以說,精進就是最大的力量。佛典中,有關「精進」的故事,實在相當之多:
兩位比丘從佛陀那裏得到觀想的題目後,到森林裏的一處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丘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邊取暖,整個初夜和年輕的沙彌談話而浪費時光。另一位虔誠的比丘則善盡比丘的職責:初夜時經行,中夜時休息,後夜則再度禅修。由于他的精進並持續正念,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結夏安居結束後,這兩位比丘回去向佛陀頂禮報告修行心得。佛陀問他們這段時間如何安居?懶惰又心不在焉的比丘,竟然說另一位比丘只是躺著休息、睡覺而浪費時間。佛陀就問道:「那麼你自己呢?」他回答說:「在初夜的時候,靠在火旁邊取暖,然後就整夜沒睡。」但佛陀太清楚他們兩人安居的情形了,所以就對懶惰的比丘說:「你明明懶惰、心不在焉,卻說自己精進努力、正念現前,而你的同修精進努力、正念現前,你卻說人家懶惰、心不在焉。你就像羸弱、步履緩慢的馬,而你的同修則是強壯、腳程敏捷的馬。」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進波羅蜜(叁)
有一天,佛陀率領衆弟子在外面弘化,途中,佛陀要阿難爲同行的比丘們說法。阿難于是爲大家宣說精進的重要,贊歎精進的功德。佛陀聽了,說:「阿難!你贊歎精進嗎?」阿難回答:「是的,佛陀!我贊歎精進。」佛陀說:「精進是值得稱贊的。努力行善,名爲精進。不但修行成佛非精進不可,就是世間的學問、事業、一切好的事情,也都要精進才能成功。懶惰的、放逸的,只知道享受而不肯勤勞努力的人,將來什麼事也不會成功,所以精進是值得稱贊的。」
最後,佛陀看了看阿難,對大衆說:「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産業不興;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衆事都是由于精進方能成就。」精進是八正道之一,佛說四正勤,就是四種精進: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除滅。」
《大智度論》說:「精進法是一切善行的根本,能生出一切諸道行,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見精進是修道的根本;精進是對治懈怠、懶惰的良方;佛陀時常告誡衆弟子,應當勤修精進,不要被懶惰的習氣所覆蓋。
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有大覺如來,名一切度王,降世說法,廣度善根成熟的菩薩種。這時群衆中有兩位比丘,一位叫精進辯,一位名德樂止,一同到一切度王佛前,聽講法要,精進辯聞法歡喜,心領神會,立時得「阿惟越致」── 證入菩薩不退轉地,具足六神通。但是德樂止卻睡著了,清妙法味一毫不入,所以沒有得道。精進辯就對德樂止說:「勤奮修習才能獲得進步,不可貪圖睡眠。」德樂止聽了這句良善的谏言,馬上振奮精神,但過不了多久又沈沈入睡。每次他都想:「不行!我一定要振作!」但總是忍不住又睡著。
這天,德樂止來到泉水旁邊,在水邊靜坐,想要入禅定,沒多久又昏昏欲睡。精進辨看到了,實時使用新得到的神通力,變成一只蜜蜂,飛撲到德樂止的眼皮上,做出要刺下去的樣子。德樂止被嚇醒,馬上重新坐正,但沒過多久又睡著了。蜜蜂看到德樂止又睡著了,便從他的袖口飛進去,從腋下鑽到胸腹,小力刺了他一下。
「啊!好痛!」德樂止得到痛楚的感覺,一下子驚醒過來,精神陡然振作。這只蜜蜂再從袖口飛出,停在附近一朵鮮花上,德樂止端正挺直的坐著,一直盯著蜜蜂,恐怕它再飛來,于是提起精神,不再想睡了。
蜜蜂爲了幫助德樂止快點悟道,想給他一點啓示。牠假裝在花朵上睡著,睡得正熟時,腳跟站不穩,一陣風將花吹動,蜜蜂便掉入汙泥中,然後蜜蜂急忙飛到水面,將身體洗幹淨再重新飛回來,安靜的停止在花朵上,迎著清風唱出美妙的歌聲:
「佛陀的道理就像甘醇的露水,一聽聞就沒有滿足的時候。不應松懈怠惰,昏沈的失去體會妙義的感覺,譬如掉落到汙泥中,被愛恨和欲望所捆綁。應當精勤修業,不要自恃佛陀常常會在。」
德樂止聽到這首偈子後,心中智慧大放光明,才知道蜜蜂是菩薩的化身,馬上證得了無生無滅的菩薩境界──精進辯即是釋迦如來的前身,德樂止即是彌勒佛的前身。
一切善行之根本…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進波羅蜜(寬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