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進波羅蜜(寬運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精進波羅蜜(四)

  由此可見,我們要發起精進、不放逸之心,善知識對我們的幫助實在非常之大,如下面幾個故事的例子:

  有一次,尊者阿難從禅修中起來,去見佛陀報告他的心得:

  「世尊!我剛才在禅修中這樣想:如果能有善知識的引導,解脫涅槃的修行,就完成一半了!」

  佛陀指正尊者阿難說:

  「不要這麼說,阿難!爲什麼呢?因爲有善知識的引導,必能圓滿完成清淨的修行。我也是因爲有善知識的幫助,才證得了無上等正覺,然後成爲他人的善知識,教導衆生以『依遠離、依離貪、依滅、向于舍』修七覺支、八正道,度化無數深陷于生、老、病、死的衆生,讓他們超越而免于生、老、病、死的。

  又,阿難!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跟隨善知識修學,就有助于信、聞、施、慧等德行的增長與成就,就像月亮從初一到十五漸漸地變圓、變亮一樣。由于跟隨善知識修學,有這樣的方便與利益,所以說,具足善知識,是全梵行者。」

  (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七二六經》、《相應部第四五相應第二經》、《增壹阿含第四四品第一零經》,另參考《雜阿含第七六八經》。中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一二叁八經》、《相應部第叁相應第一八經》。後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七一七經》、《雜阿含第七七八經》、《相應部第四五相應第七七經》、《相應部第四五相應第八四經》。)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天,憍薩羅國的國君波斯匿王,來拜訪佛陀,想要佛陀印證他的一個看法。波斯匿王說:

  「世尊!我獨自沈思,認爲世尊所教導的正法,可以讓人當生就遠離苦迫煩熱的燒灼;沒有時節的限製,就能自覺自證。佛陀實在是我們的善知識、善同伴,不是惡知識、惡同伴。」

  「是啊,大王!依我教導的正法與戒律去修學,就是結交了善知識、善同伴,而不是惡知識、惡同伴,因爲我可以引導深陷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衆生,趣向解脫,成就解脫。

  大王!過去阿難比丘曾經來告訴我,他在獨自沈思時,認爲有善知識的引導,就可以算是修行的一半了,我告訴阿難比丘說,有善知識的引導,不只是修行的一半,而是修行的全部,因爲善知識能引導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向于舍而修七覺支、八正道的緣故。

  大王!所以,您不能沒有修學的善知識、善同伴,您應當這樣修學。

  大王!要有善知識、善同伴,則不能不依于對善法的不放逸。

  大王!不僅您應當依著不放逸,安住于不放逸,也應當要讓國王的後宮眷屬、文武百官、平民百姓們常常想到:我們的國王依著不放逸,安住于不放逸,我們也應當依著不放逸,安住于不放逸。這樣,國王不但以不放逸護衛著自己,也護衛了您的後宮與庫藏。」

  (故事前段的發生地,《相應部》作「釋迦國」,《雜阿含》作王舍城,《增壹阿含》作舍衛城,雖然傳說地點分歧,內容也小有差異,但關于阿難尊者認爲有善知識相伴是「半梵行者」,受到佛陀指正爲「全梵行」的內容,是一致的。)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進波羅蜜(五)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在我們自身以外的所有因緣中,除了善知識、善同伴外,我不見有任何其他因緣,能讓惡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斷除;能令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增廣。

  比丘們!善知識、善同伴,能讓貪欲、瞋恚、貪睡、掉悔、疑惑,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等惡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斷除;能令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覺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增廣。

  比丘們!相反的,除了惡知識、惡同伴外,我不見有其他外在因緣,能讓惡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擴大;能令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萎縮、消失。」

  (令惡不善法斷除、不生;善法生起、增廣,這四件事也叫「四正勤」、「四正斷」。要做到這樣,非得「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不可(《集異門足論》《大正藏》第二六冊第叁九一頁下),所以「四正勤」也是「正精進」、「精進覺支」的內容(《法蘊足論》《大正藏》第二六冊第四九二頁中)。

  

  精進的力量實在是不可思議,可使剛強變爲柔順,凶惡變爲善良,傲慢變成謙卑,浮躁變成忍耐,如以下淨精進菩薩教化王子的故事:

  

   過去,在人壽有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國家太平、人人安樂,當時的佛名爲「廣光明」。廣光明佛住世時,國王、大臣以及百姓人人信受佛法,個個安居樂業。

  國王有個兒子名叫財功德,年方十六,面貌英俊端正,風度不凡,因此非常傲慢,從來不向佛陀恭敬禮拜。于是廣光明佛便慈悲的請淨精進菩薩前去教化王子。

  

   有一天,當王子進宮門時,看見菩薩站在宮門前,便生氣的罵道:

   「你這下賤東西,爲什麼擋在宮門前?快滾!」

   淨精進菩薩微笑的看著他,身體卻一動不動。

   王子大怒,便用石頭砸他的臉,用刀刃割他的手臂。淨精進菩薩頓時血流如注,王子看到高興極了,心想:「這下你該走了吧?」不料菩薩反而更加和顔悅色,身體還是一動也不動。

   看到菩薩一直保持微笑,不生氣也不發怒,王子反倒氣餒了,只好繞過菩薩,罵著走進了宮門,心裏還嘀咕著:

   「什麼妖孽?不會說話也不會生氣,真見鬼了!」

  

   第二天王子要進門時,看到仍然是慈愛微笑著的菩薩,不由得心頭冒火,隨即將菩薩痛打一番。就這樣過了一千年,淨精進菩薩天天挨打受罵,卻毫無怨言。

  到了一萬年的時候,淨精進菩薩雖然被允許進到第二道宮門,但仍是天天挨揍,受辱罵不止。

   又一萬年過去了,淨精進菩薩沒有前進任何一步。

   叁萬年過去了,淨精進菩薩仍未跨過第二道宮門。

   四萬年過去,受盡折磨的淨精進菩薩才走到第四道宮門前。

   五萬年到六萬年間,淨精進菩薩終于到了第六道宮門,王子每天進出仍然要賞他耳光,但是淨精進菩薩始終是微笑著。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進波羅蜜(六)

  精進是對治懈怠、懶惰的良方

  

     八萬年又過去了,淨精進菩薩挨耳光的位置換到第六道宮門前。「我每天用拳揍你的臉,看你還笑不笑!」無可奈何的王子還在發狠。

  眼看再過七日就滿八萬四千年了,淨精進菩薩終于來到第七道宮門前,仍是不生氣也不發怒,和顔悅色的看著王子走下樓來,准備承受王子的折磨。

  「你到底是不是人啊?每天看著你我都厭倦了,爲什麼你受了那麼長久的痛苦仍不厭倦?」王子終于改變了態度,臉上顯現著對菩薩的敬佩。

  淨精進菩薩見王子的惡心已經被平伏了,便開始說佛法度化他。

  「菩薩啊!請接受我的忏悔!」王子聽到佛法的甘露,實時跪在地上痛哭不已。

  「王子,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你隨我到佛所聽廣光明佛說法吧!」

  王子跟隨淨精進菩薩來到廣光明佛面前,向佛陀至誠禮拜忏悔。

  從此,財功德王子放棄王位,出家學法修道,最後終于得道證果。

  那時的淨精進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而財功德王子就是彌勒菩薩。

  

  又精進是對治懈怠、懶惰的良方,沒有比精進更能改變一個人懶惰的惡習了。如以下「佛陀感化懶惰的孩子成精進如來」的故事:

  

  一時,佛在舍衛城。城郊有一大施主富如多聞天子,其妻生下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夫婦高興地爲孩子慶生,並取了適合其種姓的名字,悉心喂養,孩子很快地就長大起來了。但這孩子特別懶惰,整天躺在床上不起來。父母很擔憂地問他:「孩子,你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心裏不舒服?」他連話都懶得回答。父母請來醫生診斷,得知孩子身心健康,只是過于懶惰不願起床,于是苦口婆心地勸導:「孩子,這樣懶惰下去以後怎樣生活呢?要想得到安樂必須勤勞精進才是啊。」

  

  父母又一一迎請六大師來家裏應供爲他加持,但都沒起作用。後來聽說世尊的威望能力無比,即恭請世尊及僧衆來家中應供。

  世尊著衣持缽率領僧衆前來,孩子一見世尊身心調柔、身相莊嚴,生起極大歡喜心,立即從床上跳下急趨佛前恭敬頂禮,與父母一起供養世尊飲食。飯食訖,世尊爲他傳予相應之法,宣講了精進的教言,並告訴他:「只要你精進修持,定能獲證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他想到世尊教誨精進積累資糧才能獲得佛果,自己如此懶惰怎能對世尊及叁寶做有益之事?于是便發起勇猛心入海求取如意寶作供養。」

  

  他去到大海順利圓滿取回珍寶後,在叁個月中供佛及僧,最後一天對世尊供以最好的衣食,亦對僧衆一一供養,並未發願:「以此善根,願我將來能成就如來正等覺的果位,度化無量無明的衆生。」世尊授記曰:「汝將成就如來正等覺的果位,號稱具精進如來,能度化無量衆生。」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進波羅蜜(七)

  有一位在淨居天的居士,名字叫做「勤」,他一心想到人間禮拜佛陀,希望能夠聽聞佛陀的開示。然而,天人的身體非常地柔軟微細,所以無法站立于人世間。于是,佛陀教導這位勤居士說:「人的身體是粗糙堅硬的,你要先轉化自己的色身如世間人一樣,這可藉觀想世間大地的相狀而達成。」

  這位勤居士立即聽從佛陀的開示,專心觀照,轉化自己柔軟的身體,最後終于如其所願,以五體投地禮向佛恭敬禮拜。佛陀問勤居士說:「你曾經不厭不倦地做過那些事情,才能讓你有此福報生在淨居天呢?」

  勤居士恭敬的回答說:「我曾經努力精進,毫不懈怠地做叁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供養及瞻仰諸佛,我不曾有過厭倦。第二件事情,對于聽經聞法,我總不厭倦的反複聽聞。第叁件事情,無有疲厭的供養僧衆一切所需,所以今日我才能有此福報生于淨居天。」

  佛陀也藉此因緣教誡弟子們,修行就是要對法有堅定的信心,即使是已證果位的聲聞與菩薩,仍是不斷地反複熏修,從聽經聞法中,檢視自心,去除無明煩惱。所以大衆若能以此惕勵,修行必能有所成就。(參考《大智度論.卷十》)

  

  慈悲的佛陀有教無類,依衆生根機而巧設八萬四千法門,目的就是要讓所有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只要我們對法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依循佛陀的教法如實修行,最後必能脫離苦海,獲得解脫與自在。正如古德所雲「信滿成佛」,修行學佛必須要信、願、行具足,有深厚的信心、持之以恒的願力,再加上確確切切的落實在生活中的實行,不斷努力精進,如此的話,將來必定會有所成就。

  

  相反地,如果作爲修行人,如果沒有精進用功的話,後果又會是怎麼樣呢?

  晉朝時,有一位出家人法名釋法衡。他雖然出家爲僧,但一直不能精進修行,僅僅只是心中懷有對佛法與修行的仰慕而已。後來有一次他得了一場大病,受了十來天的病痛之苦後,便元神離體到了陰間。大家都以爲他已經死了,可過了叁日他又蘇醒過來了。

  

  他蘇醒過來後,對衆人講述了他在陰間所見到的景象。他說:在元神離體的時候感到被陰間的人抓走了。走了一段路後,他就被帶到一處有數間官舍的地方。他發現還有一些其他的人也被抓到這裏來。他隱約知道那大概不是什麼好地方,所以不肯進去。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進波羅蜜(八)

  

  這時他看見面前出現了一件非常可怕的東西,就像一個帶著鐵爪的大鐵輪,轉駛如風。這時一個陰間的官吏命人把一個罪人抓過來,然後那帶著鐵爪的大鐵輪,就轉過來碾壓他,頃刻之間這罪人就被肢解成一堆碎爛肉塊。接著又將幾個罪人如法炮製,那景象實在是可怕無比,慘不忍睹。

  

  不久,那陰間官吏命人把釋法衡牽來准備受此酷刑懲罰。此刻,他心中頓時感到無比恐懼,又無比自責;他萬般悔恨自己,從前爲什麼不趁活著的時候精進修行佛法呢?如果生前精進修行的話,又豈會遭受今日之酷刑?于是,他心中開始虔誠念佛,發誓將來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會精進修行。

  

  這時陰間的官吏看了看釋法衡,然後對他說:你可以回去還陽了。于是他就又被人帶走,經曆一番坎坷後,終于還陽複活了。從此,他幾乎晝夜不停的努力用功,成爲一個非常精進的佛弟子。

  

  釋法衡一念虔誠念佛,並且發願精進修道,此心一起,此念一發,頓時超越地獄受苦之報,由此可見,一念發心、一念精進,其功德力量是多麼的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念佛人應以此爲鑒,來警剔自己。

  

   但我們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必須要做到以下叁點:

  第一、生死心切,智慧思惟無常,生命在呼吸間,叁界火宅魔窟,不容片刻停留,今生不了生死,下生定入叁塗,萬劫千生,難聞佛名,思地獄苦,發往生心。將深信、切願二法,常存在心,憶念不忘,作爲人生唯此爲大之要事。

  

  第二、一門深入,莫換題目,摒棄這山望到那山高的偷心。深知我等業力凡夫,處于濁世,唯有全身心依怙阿彌陀佛才可得救。

  

  第叁、記數念佛,克期取證。每日有定課,持念佛號不少于一萬聲(當然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記入功課冊。有機會多參加精進佛七,或百萬佛號閉關,或晝夜經行念佛,如是在實修中得到真切的體驗,獲得法喜;沐浴在阿彌陀佛光明之中,念佛的道心才能有進無退。須知,凡夫衆生道力怯弱,多有退轉。而皈投阿彌陀佛悲願之海中,彌陀之光明便會攝受我。

  

   所以說,精進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學佛修行不可缺的動力,是獲得涅槃妙果的首要條件,是趨向菩提覺岸的無窮力量;總而言之,世出世間,無論學業、道業,皆須經番辛勤努力,精進不懈,方得以圓滿成就。誠如經雲:「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有了精進,一切修行、一切功德必得成就。(全文完)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進波羅蜜(寬運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