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勝妙法 常行教誨──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過堂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慧行,口業隨智慧行,意業隨智慧行,知過去無礙,知未來無礙,知現在無礙。」(《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中亦有同樣的說法。)

  

  《華嚴經》告訴我們,學菩薩行要知道菩薩境界的種種差別,更要知道衆生種種的界別;宇宙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種種界的差別。當然了,以佛的境界來說,一即十,十即一;當我們到達佛境界的時候,就無所謂十法界或一法界了。但是我們衆生現在仍在迷中,所以有十法界的差別,有種種業的差別,而且隨業受生,所以修行就是要令我們的業變得清淨;比如說,我們修六度,將來就是菩薩;我們修十善,將來就是生天的業因;我們修十惡,將來就是地獄的業因;我們必須要懂得這個道理,造什麼因,將來就會得什麼果?我們還要知道,「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宇宙世界離不開生、住異滅或成、住、壞、空;唯有了解一切法無有實性,才會真正安住于佛法之中。

  從《華嚴經》的菩薩階位的認識中,十信是一種境界,十住是一種境界,十行又是另一種境界,這個境界是一層比一層高。所以說每一個菩薩都要修六度萬行。

  

  在〈菩薩問明品〉第六中說到: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佛曾這樣講過:若有衆生受持佛法,悉能斷除一切煩惱,現在爲何還有受持正法而不能斷除煩惱的人?反而隨貪、瞋、癡叁毒,慢、覆、忿、恨、嫉、悭、诳、谄等種種不良習氣的力量大小而有種種變化,受持正法以後應該産生出離心,但爲什麼反而沒有出離的心,無法受持正法?爲什麼內心裏頭還有種種煩惱呢?

  從佛法真理的立場來看,一個佛教徒在「受持正法」時,應該要從這個立場來看,來接納別人;我們常講「心在道上,永不退轉」,就是指這個追求真理的心不變;什麼是「追求真理的心」?其他經典中講的就是把心安住在七寶池(七菩提分)、八功德水(八正道)裏面;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真理。可是我們的心能不能一直放在真理上?七菩提分、八正道實際上不只是佛學理論,而是修行、實踐的方式,它的作用的展開是相當廣的。能夠這樣了解,我們就不會受到貪,瞋,癡,慢,疑等等的影響而産生煩惱;我們之所以受到這些煩惱的影響,就因爲我們用心于佛法上,下面是法首菩薩的回答。

  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谛聽,所問如實義,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有生王宮,而受餒與寒,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盲缋衆像,示彼不自見,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譬如海船師,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廣說衆好事,內自無實德,不行亦如是。

  「佛子善谛聽,所問如實義,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

  佛子要善谛聽,你問的這個問題,不是見識多聞就能夠明白的,因「如來法」是自性的法,靠多聞是沒有用的。「多聞」只是了解、知道了,可是單靠知道,並不能入自性海中。所以只是「我知道了,我懂了」,那是沒有辦法了解自性的。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被大水沖走,因他怕溺死,而不敢喝水,不喝結果就渴死了。現在我們對于佛法的真理,確切地相信了,那就必須要實行,否則是沒有用的。

  「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就好像一個人弄了很多美味的菜肴卻不吃,自己在那裏挨餓;美味的菜肴就像正法一樣,「不去吃」就如同不修行一樣,所以說,光知道是沒有用的,必須要落實修行。

  「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就像有人很懂得用藥,卻無法醫治自己的病,可能連自己得到什麼病都不知道。這就如同光懂得道理,而不肯修行一樣,因爲「法」是必須要去修、去實踐的,不是單單知道、明白而已。我們可以看到世間上,確實有很多人是這樣,對佛法的真理雖然都明白了,可是因不肯去實行,所以無法得到真實的受用。

  「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對佛法只是知道而不修行,就如同數他人的珍寶一樣,終究不是自己的。多聞的情況亦是一樣,因「知道」只是一種知見,所以必須啓發自己的自性知見,而非一般的知見。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有生王宮,而受餒與寒,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有人生在王宮,當然就是王子或公主了,王宮應該吃、穿都沒問題,可是如果你不吃、不穿,還是要挨餓受凍。同樣的,我們能夠接近正法,那就是所謂的法王子,但若不修行的話,就跟王子不吃、不穿的道理也是一樣。所以,多聞而不修行,也是沒有用的。

  「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就好像聾子演奏音樂給別人聽,這個音樂雖然很美妙、動聽,可是自己卻聽不到,這就如同「于法不修行」的情況一樣,光懂得道理是沒有用的;只會講給別人聽,而自己卻不實行,因此一點受益也沒有。

  佛法不光是道理,而必須付諸于實踐,所以我們常強調「事修一定要有」,尤其初學的時候,一定要花個叁、五年下死工夫,把這個基礎打好,不管是誦經、念佛或拜佛都可以,總要定時、定課老老實實的去修。若剛開始學的時候,事修基礎不打好,等開始廣度衆生的時候,就沒時間再修了。所以,如果自己沒有事修的基礎,就將自己一點粗淺的認識去告訴別人,就會如同聾子奏音樂一樣,「悅彼不自聞」,取悅了對方,自己卻什麼也聽不到。

  「如盲缋衆像,示彼不自見,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我們學佛之後,知道了、明白了「法」是如何的殊勝,但自己卻不修行,只是將其種種的好處,講給別人聽。這就好像瞎子畫了各種畫像,拿給別人看,而自己卻完全看不到。多聞而不修,情況也是一樣。

  「譬如海船師,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海船師」就是船上的舵手,海船師領航船只,在海上行駛,渡人無數,而自己卻死在海中。這就好像很多人,雖然多聞,自以爲懂得很多的道理,可是卻不肯努力修行,結果也是得不到任何的利益。

  那實在是非常的可惜。

  

  「如在四衢道,廣說衆好事,內自無實德,不行亦如是。」

  「四衢道」就是十字路口。比如說,一個人在十字路口,廣說種種好事,也許過路的人能聽到,但自身一點內在的實德也沒有,不修行也是一樣,講再多也沒有用。  

  

  上述這些經文,都是在告訴我們,若不真修實行,就無法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佛的說法原本只是一味,但是由于每個人的根器不同,所以領悟到的東西都不一樣;因此《法華經》有「叁草二木」、「一雨普潤」之說,比喻天上下雨的時候,不會遇到大樹就多下一點,遇到小草就少下一點。雨是平等地普施遍降,但是由于地面上的草木有大大小小不同,所得到的雨量就有大者多得、小者少得的差別。佛平等說法,而其所說,唯一佛乘,而普收叁乘。因觀衆生有叁種不同的根機,而方便說有叁乘。衆生所得法益,則依其程度深淺不同而有高低之別。又如《維摩經》所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以一種語音說法,說的是同樣的法,可是凡夫聽到的是人天的五乘共法,小乘人聽到的是叁乘共法,大乘人聽到的是大乘不共法。各各隨著不同的程度,而得到不同的利益。

  

  由此可見,佛法是平等一味的,只因受衆不同,故佛巧設各種方便說法;而佛法的修學,實離不開聞、思、修,若聞法後,不去思考、不去實行,是不可能有真實得益的。所以,上述所引經文中一直強調「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就好像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就是典型的例子,雖多聞卻沒有定力,是故我們常常說「多聞無益」。所以,今天我們讀了《華嚴經》,懂了、明白了十住菩薩的修學方式後,就應依此實踐途徑而行,這是引導我們成佛之道,整個的《華嚴經》就是成佛之路。佛是怎麼成的?如果你做到了經中所說的種種菩薩行,那自然就成佛了;但是若做不到的話,就是凡夫。如果你做到了,就要看你的願心大小及修行功夫的深淺,到底是聲聞?是緣覺?還是菩薩?就要看我們的修行,看我們的境界,所以我們學《華嚴經》、誦《華嚴經》必須要懂得這個道理。要不然我們誦完了,只覺得經文很勝妙,「華嚴字母」很好聽,而且加上法師們又唱得得特別好,所以都很歡喜,因而種下了一些善根智慧的種子,既然這個種子已經種下了,所以回去以後,就要好好地聞、思、修,真正的踏實修行。這樣才有功德。阿彌陀佛!(全文完)

  

《以勝妙法 常行教誨──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過堂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