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复应劝修法十法,「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体,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无真实;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梦,一切法无分别。」这里继续阐发般若空义,指出所有法的虚妄性与不真实性,目的就是让菩萨将来能得不退转,证「无生法忍」。据《大智度论》卷五十:「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据《华严经》卷三十四,将「不动地」判为第八地,当然其他的经论亦有不同说法,但《华严经》的这个说法较被普遍采用。总之,行者若能不断地实践般若所强调的空的精神,就不难证得不动地。
(7)不退住:
此住的意义是坚固不退,菩萨闻十种法就能坚固不退:「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法无法,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无菩萨,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行无菩萨行,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菩萨修行出离,修行不出离,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过去有佛,过去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未来有佛,未来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现在有佛,现在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佛智有尽,佛智无尽,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有佛、无佛是就当下现实环境而言,大家试想一下,如果现在佛陀住世,就好像一盏明灯指示我们明确的道路,我们就不会迷失;佛陀对我们的修行将有无穷无尽的帮助,我们是多么的有福啊!佛陀在世将会摄化更多人信佛、学佛,势别成为热潮。可是,事实却非如此,现在没有佛陀,我们只得花费加倍的时间在黑暗中摸索,即使有三藏十二部经典,但是却没有耳提面的直接教诲,难以令我们生起真切不移的信心。是故,佛的在世与否实是一大关键,然而,菩萨要修至「坚固不退」的道心,正是以此因缘为历练之境,无论佛在世、佛不在,依然能保持道心坚固不动。
(8)童真住:
此住的目的在使菩萨能于一切法得善巧,菩萨先需住十种业:「身行无失,语行无失,意行无失,随意受生,知众生种种欲,知众生种种解,知众生种种界,知众生种种业,知世界成坏,神足自在,所行无碍。」佛教的戒律中,「诸恶莫作」就是「止持」;「众善奉行」就是「作持」。对于违法乱纪的事,不去做就是持戒,做了就是犯戒;对于利人慈悲的善事,不去做就是犯戒,发心去做就是持戒。身、口、意皆能无失,是就消极面来说明菩萨于造恶方面能善巧地「止持」,其后的六种行乃就积极面讲菩萨能神通自在地「作持」;其实,止持与作持不应只被应用于戒律的持守上,而应被广泛地应用于修学佛法的各层面,也就是戒、定、慧三学中。
复应劝学十法:「知一切佛剎,动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观一切佛剎,诣一切佛剎,游行无数世界,领受无数佛法,现变化自在身,出广大遍满音,一剎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自在往来于佛与佛的净土间,是菩萨最大的自在,这从凡夫的角度来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将不同的佛剎推理成世间各别的学术领域,乃至不限于学术领域,而是遍一切人类文化的领域,那么一个处于「游戏三昧」的菩萨,就是能在各个领域里发挥自在的人。不过,这在实践上是绝不容易的,甚至是困难重重,是故菩萨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或无量阿僧祇劫的修行来累积这些资粮。
(9)王子住:
为何此住叫王子住呢?原来菩萨修习多修习后,就能够像王子在宫殿里头一样,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随意自在,无所障碍,这是比喻法,比喻行者的心能像王子一样无所障碍。菩萨应善知十种法:「善知诸众生受生,善知诸烦恼现起,善知习气相续,善知所行方便,善知无量法,善解诸威仪,善知世界差别,善知前际后际事,善知演说世谛,善知演说第一义谛。」「受生」是轮回的主要原因,是众生一切苦恼的根本,正因为如此,菩萨更应积极地善知诸众生受生,才能更勇猛地发起大悲心;世间之苦可有多种,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这些苦都是无可避免,亦是无可奈何的;然而世间越苦,菩萨就越会因此而发起悲悯一切众生之心,借着缘苦,成就悲无量心。
菩萨复应劝学十法:「法王处善巧,法王处轨度,法王处宫殿,法王处趣入,法王处观察,法王灌顶,法王力持,法王无畏,法王宴寝,法王赞叹。」但学这十法有个限制,必须是生在王子家;可是一个人要能生于这种环境是相当难的,因为这种环境有限,不是到处都有,因此只有福德资粮具足的大菩萨才有可能如意地生于这种环境。生于这种环境后,上述所应修学的十法才有办法开始修学,否则的话,只是空谈而已。
(10) 灌顶住
我们在阅读大乘经典的时候,可以看到,一般开场的时候,佛陀总是现种种神变,并且极尽可能地遍一切处,使一切众生皆得普润,这些神变其是都是真心智慧的流露,因为灌顶住的内容就是这些,只要菩萨成就十种智,同样可以具此能力:「震动无数世界,照耀无数世界,住持无数世界,往诣无数世界,严净无数世界,开示无数众生,观察无数众生,知无数众生根,令无数众生趣入,令无数众生调伏。」 这十种智造就了菩萨身及身业的神通变现。
除此之外,菩萨还应更进一步地学习诸佛的十种智:「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 学习这十种智,主要是开发菩萨的最高潜能──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乃三智之一,三智分别为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其中以一切种智为最高。而三智的意义又什么是呢?《大智度论》卷八十三的〈释三慧品〉,就是专门解释三智的,举要义来说,(一)一切智:就是认识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乃声闻、缘觉之智。(二)道种智:就是认识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是菩萨之智。(三)一切种智,就是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
天台宗认为,此三智为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同时,又可与华严宗来比对,一切智相约于「理无碍」,道种智相约于「事无碍」,一切种智相约于「理事无碍」。如若约中文字面来说,一切种智取了「一切」智与道「种」智而合成一切种智的名称。
修菩萨道的难度远超过声闻道,声闻道只需在别解脱律仪、根律仪、三十七道品等等内观的基础上,即可获得阿罗汉的成就;声闻人不须要亦不必要遍学一切法,因为他的目标只是想要离苦得乐,解脱一切烦恼。菩萨道的伟大正因此而被衬托出来,没有声闻道则显现不出菩萨道的伟大,菩萨不仅要求解决自身的烦恼,同时要更进一步,将离苦得乐的妙方教原一切众生;菩萨具有慈悲喜舍的热诚,希望一切众生同得解脱,同登彼岸,同证菩提,因而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悲情大愿。
今天大家来西方寺念诵《华严经》的情况亦是一样,不是有人对你说西方寺的菩萨很灵,你才来拜,亦不是有人跟你说这里的菩萨不灵,你就就不来拜;因为你对佛法有真正的认定,内心才会不受影响,意念才不会动摇。正如上述「不退住」中所说的:「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法无法,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无菩萨,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行无菩萨行,于佛法中,心不退转。」因此,我们诵经就要明白一切法之真义,要知道一切法无相;就好像《金刚经》中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一切法有相,这个相就是虚妄的。
正如上述「正心住」所言:「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体,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无真实;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梦,一切法无分别。」
所以,我们学佛必须了解一切法都是无相、无体的。就好像毘卢遮那佛的法身一样,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哪里有相、有体?而且一切法可不可修啊?一切法不可修。而且一切法无所有、无真实;为什么说是「无真实」?因为,佛陀曾经说过:如果世人认为如来有所说法,那就是谤佛。大家要懂得这个意义,一切都是方便法,都不是真实的;所以说,一切法无有实。而且一切法空,之所以是空,因一切法为缘起,故一切法如幻、如梦、无分别。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都是无有自性,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即灭」;好像大家我们今天缘聚在西方寺,到了下午四点钟以后,大家各自回家,各散东西,这个缘就没有了,那里有什么不变的实性?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空花、如寻香城、如变化事」(《大般若经》)梦、幻、光影、空花、音响之中,那有永恒不易的存在?
是故永嘉玄觉禅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家诵了《华严经》,只要能有一句受用就很好了;能够了解一个「华严字母」就已经很不起了。因为前面说过,这个是境界的差别;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之分,我们上面所讲的是「十住」;「住」就是安住、不动摇、不退转的意思,希望刚才我所说的这番话,能令大家对「十住菩萨」有深一层的认识。
所以,我们学佛必须从身、口、意上下功夫,做到身、口、意三业都没有过失、缺失;我们要学习如来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所独有的功德法,即所谓「十八不共法」;如《佛说法集名数经》卷一:「云何十八不共法,所谓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无不定心,无异想心,无不知舍心欲无减,念无减,精进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身业随智…
《以胜妙法 常行教诲──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过堂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