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複應勸修法十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別。」這裏繼續闡發般若空義,指出所有法的虛妄性與不真實性,目的就是讓菩薩將來能得不退轉,證「無生法忍」。據《大智度論》卷五十:「無生法忍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據《華嚴經》卷叁十四,將「不動地」判爲第八地,當然其他的經論亦有不同說法,但《華嚴經》的這個說法較被普遍采用。總之,行者若能不斷地實踐般若所強調的空的精神,就不難證得不動地。
(7)不退住:
此住的意義是堅固不退,菩薩聞十種法就能堅固不退:「聞有佛無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法無法,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無菩薩,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佛智有盡,佛智無盡,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叁世一相,叁世非一相,于佛法中,心不退轉。」
有佛、無佛是就當下現實環境而言,大家試想一下,如果現在佛陀住世,就好像一盞明燈指示我們明確的道路,我們就不會迷失;佛陀對我們的修行將有無窮無盡的幫助,我們是多麼的有福啊!佛陀在世將會攝化更多人信佛、學佛,勢別成爲熱潮。可是,事實卻非如此,現在沒有佛陀,我們只得花費加倍的時間在黑暗中摸索,即使有叁藏十二部經典,但是卻沒有耳提面的直接教誨,難以令我們生起真切不移的信心。是故,佛的在世與否實是一大關鍵,然而,菩薩要修至「堅固不退」的道心,正是以此因緣爲曆練之境,無論佛在世、佛不在,依然能保持道心堅固不動。
(8)童真住:
此住的目的在使菩薩能于一切法得善巧,菩薩先需住十種業:「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隨意受生,知衆生種種欲,知衆生種種解,知衆生種種界,知衆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足自在,所行無礙。」佛教的戒律中,「諸惡莫作」就是「止持」;「衆善奉行」就是「作持」。對于違法亂紀的事,不去做就是持戒,做了就是犯戒;對于利人慈悲的善事,不去做就是犯戒,發心去做就是持戒。身、口、意皆能無失,是就消極面來說明菩薩于造惡方面能善巧地「止持」,其後的六種行乃就積極面講菩薩能神通自在地「作持」;其實,止持與作持不應只被應用于戒律的持守上,而應被廣泛地應用于修學佛法的各層面,也就是戒、定、慧叁學中。
複應勸學十法:「知一切佛剎,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佛法,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遍滿音,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自在往來于佛與佛的淨土間,是菩薩最大的自在,這從凡夫的角度來好像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如果我們將不同的佛剎推理成世間各別的學術領域,乃至不限于學術領域,而是遍一切人類文化的領域,那麼一個處于「遊戲叁昧」的菩薩,就是能在各個領域裏發揮自在的人。不過,這在實踐上是絕不容易的,甚至是困難重重,是故菩薩才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或無量阿僧祇劫的修行來累積這些資糧。
(9)王子住:
爲何此住叫王子住呢?原來菩薩修習多修習後,就能夠像王子在宮殿裏頭一樣,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隨意自在,無所障礙,這是比喻法,比喻行者的心能像王子一樣無所障礙。菩薩應善知十種法:「善知諸衆生受生,善知諸煩惱現起,善知習氣相續,善知所行方便,善知無量法,善解諸威儀,善知世界差別,善知前際後際事,善知演說世谛,善知演說第一義谛。」「受生」是輪回的主要原因,是衆生一切苦惱的根本,正因爲如此,菩薩更應積極地善知諸衆生受生,才能更勇猛地發起大悲心;世間之苦可有多種,叁苦、八苦、無量諸苦,這些苦都是無可避免,亦是無可奈何的;然而世間越苦,菩薩就越會因此而發起悲憫一切衆生之心,借著緣苦,成就悲無量心。
菩薩複應勸學十法:「法王處善巧,法王處軌度,法王處宮殿,法王處趣入,法王處觀察,法王灌頂,法王力持,法王無畏,法王宴寢,法王贊歎。」但學這十法有個限製,必須是生在王子家;可是一個人要能生于這種環境是相當難的,因爲這種環境有限,不是到處都有,因此只有福德資糧具足的大菩薩才有可能如意地生于這種環境。生于這種環境後,上述所應修學的十法才有辦法開始修學,否則的話,只是空談而已。
(10) 灌頂住
我們在閱讀大乘經典的時候,可以看到,一般開場的時候,佛陀總是現種種神變,並且極盡可能地遍一切處,使一切衆生皆得普潤,這些神變其是都是真心智慧的流露,因爲灌頂住的內容就是這些,只要菩薩成就十種智,同樣可以具此能力:「震動無數世界,照耀無數世界,住持無數世界,往詣無數世界,嚴淨無數世界,開示無數衆生,觀察無數衆生,知無數衆生根,令無數衆生趣入,令無數衆生調伏。」 這十種智造就了菩薩身及身業的神通變現。
除此之外,菩薩還應更進一步地學習諸佛的十種智:「叁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衆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 學習這十種智,主要是開發菩薩的最高潛能──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乃叁智之一,叁智分別爲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其中以一切種智爲最高。而叁智的意義又什麼是呢?《大智度論》卷八十叁的〈釋叁慧品〉,就是專門解釋叁智的,舉要義來說,(一)一切智:就是認識一切諸法總相之智。總相即空相,此乃聲聞、緣覺之智。(二)道種智:就是認識一切諸法別相之智。別相即種種差別之道法,此是菩薩之智。(叁)一切種智,就是通達總相與別相之智,即佛智。
天臺宗認爲,此叁智爲空、假、中叁觀所成,即一切智爲空觀所成,道種智爲假觀所成,一切種智爲中觀所成。同時,又可與華嚴宗來比對,一切智相約于「理無礙」,道種智相約于「事無礙」,一切種智相約于「理事無礙」。如若約中文字面來說,一切種智取了「一切」智與道「種」智而合成一切種智的名稱。
修菩薩道的難度遠超過聲聞道,聲聞道只需在別解脫律儀、根律儀、叁十七道品等等內觀的基礎上,即可獲得阿羅漢的成就;聲聞人不須要亦不必要遍學一切法,因爲他的目標只是想要離苦得樂,解脫一切煩惱。菩薩道的偉大正因此而被襯托出來,沒有聲聞道則顯現不出菩薩道的偉大,菩薩不僅要求解決自身的煩惱,同時要更進一步,將離苦得樂的妙方教原一切衆生;菩薩具有慈悲喜舍的熱誠,希望一切衆生同得解脫,同登彼岸,同證菩提,因而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的悲情大願。
今天大家來西方寺念誦《華嚴經》的情況亦是一樣,不是有人對你說西方寺的菩薩很靈,你才來拜,亦不是有人跟你說這裏的菩薩不靈,你就就不來拜;因爲你對佛法有真正的認定,內心才會不受影響,意念才不會動搖。正如上述「不退住」中所說的:「聞有佛無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法無法,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無菩薩,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于佛法中,心不退轉。」因此,我們誦經就要明白一切法之真義,要知道一切法無相;就好像《金剛經》中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一切法有相,這個相就是虛妄的。
正如上述「正心住」所言:「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別。」
所以,我們學佛必須了解一切法都是無相、無體的。就好像毘盧遮那佛的法身一樣,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哪裏有相、有體?而且一切法可不可修啊?一切法不可修。而且一切法無所有、無真實;爲什麼說是「無真實」?因爲,佛陀曾經說過:如果世人認爲如來有所說法,那就是謗佛。大家要懂得這個意義,一切都是方便法,都不是真實的;所以說,一切法無有實。而且一切法空,之所以是空,因一切法爲緣起,故一切法如幻、如夢、無分別。正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都是無有自性,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即滅」;好像大家我們今天緣聚在西方寺,到了下午四點鍾以後,大家各自回家,各散東西,這個緣就沒有了,那裏有什麼不變的實性?所謂「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空花、如尋香城、如變化事」(《大般若經》)夢、幻、光影、空花、音響之中,那有永恒不易的存在?
是故永嘉玄覺禅師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家誦了《華嚴經》,只要能有一句受用就很好了;能夠了解一個「華嚴字母」就已經很不起了。因爲前面說過,這個是境界的差別;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之分,我們上面所講的是「十住」;「住」就是安住、不動搖、不退轉的意思,希望剛才我所說的這番話,能令大家對「十住菩薩」有深一層的認識。
所以,我們學佛必須從身、口、意上下功夫,做到身、口、意叁業都沒有過失、缺失;我們要學習如來十八種不共通聲聞、緣覺、菩薩,唯佛所獨有的功德法,即所謂「十八不共法」;如《佛說法集名數經》卷一:「雲何十八不共法,所謂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無不定心,無異想心,無不知舍心欲無減,念無減,精進無減,智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身業隨智…
《以勝妙法 常行教誨──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過堂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