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胜妙法.常行教诲
──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非常的高兴,有这么多的居士来念诵《华严经》。佛教讲求闻、思、修;因此我们听经闻法以后,就要善自思维,要弄个明白,这样才会得到真正的利益和好处。所以,我们诵《华严经》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经里面的深意,把我们的心安住在佛法之中,在佛法的熏陶之下,得到身安、心安。能得心安,才能得心不退转。
我们今天的经文读诵到〈十住品〉的部份,所以,现在过堂,我们说来说一说这个「十住」;我们都知道,《华严经》中成佛之道具体分为五十二阶位行法,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住品〉是《华严经》七处九会的第三会,会主为法慧菩萨。〈十住品〉之「住」乃菩萨住三世诸佛之家。
菩萨住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十种住即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去、未、现在诸佛所说。
在〈十住品〉中,一开始,法慧菩萨承佛的威神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复从定起,告诸菩萨言:
「佛子!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佛子!菩萨住三世诸佛家,彼菩萨住,我今当说。」
这段话是大乘佛法的典型语法,明确地表明「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特别强调法的广大性,普遍性更向上提高,因为越是普遍的真理,其价值就越高。
法慧菩慧说:「菩萨住三世诸佛家。」可见当下充斥着无量无边的诸佛,而诸佛不一定是在人间的阎浮提,因为每一尊佛皆有其佛国净土,并且互摄互融,毫不相碍,自在地游戏于三世诸佛家。
那么,具体地说,什么是「菩萨十住」?
菩萨住处广大,然可划分为十种住:
「菩萨住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何者为十?所谓,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
(1)发心住:
「此菩萨,缘十种难得法,而发于心。何者为十?所谓,是处非处智,善恶业报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差别智,种种界差别智,一切至处道智,诸禅解脱三昧智,宿命无碍智,天眼无碍智,三世漏普尽智。是为十。」
何谓「处非处智」?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辩大乘品〉第十五之三:「云何处非处智力?佛言善现,若以无所得为方便。如实了知因果等法处非处相,是为处非处智力。」「处」是指六入处;「非处」自然是非六入处了,不管是处或非处,菩萨皆应作意无所得,如实知、如实见处非处相皆是不可得,之后自然生起处非处智。
除了缘以上的十种法而发心外,复应劝学十法:
「何者为十?所谓,勤供养佛乐住生死,主导世间令除恶业,以胜妙法常行教诲,叹无上法学佛功德,生诸佛前恒蒙摄受,方便演说寂静三昧,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作归依处。何以故?欲令菩萨。于佛法中。心转增广。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为什么还要菩萨学这十种法?主要是要希望行者能「不由他教,即自开解」。「不由他」尤其被原始佛教所重视及强调,佛法的教导能使人成为智者,在成为智者的过程中,从亲近善知识到听闻正法都需要别人的引导,唯有在「如理作意」之后,才能正式进入自利的阶段,因为「心」的训练是每一个人内在的自修,唯有自己才能帮助自
己,谁也帮不了忙。当心转增广后,因缘成熟,也许一句说话、一个动作,乃至是任个偶然的契机,都会令行者豁然开朗。
(2)治地住:
菩萨应于众生发十种心:「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除了这十种心,还应劝学十法,「所谓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发言和悦,语必知时,心无怯怖,了达于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治地住与发心住的差别,在于前者乃缘众生而发心,后者则缘佛陀而发心,故治地住的发心内容多是往内收摄的心,不使放逸而勤于佛道。十种发心中,「守护心」对于自修者尤其重要,因为自修者不住僧团,没有团体力量的约束,完全靠自己守护六根,所谓「根律仪」;什么是「根律仪」?如《杂阿含经》中,尊者宾头卢为婆蹉王优陀延那说根律仪道:「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莫取随形好,增上执持。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汝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
这段引文,强调「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让我们对「根门」的守护,即对「漏」有所警觉,当六根面对或接触六尘时,若没有好好地加以收摄或收敛,世间的贪忧等不善法就会往我们的心漏进来,心也就跟随着世间的不善法转了,所以,从这里我们得出一个省悟:若要达到「无漏」,就是使心恒常保持醒觉的状态,也就是不让世间的不善法漏进来。依此基础,大乘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就能入一切险厄之境而不被境转,因为菩萨的基础功夫已经根深蒂固,不动不摇,不管外在境界如何的强大,都无法漏进菩萨的心里。因此,治地住主要是让发心者于诸众生增长大悲心。
(3) 修行住
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所谓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无处所,一切法离分别,一切法无坚实。」十种观法的前四种为「无常、苦、空、无我」,恰好与原始佛法的基本观法相约,而不同的是,菩萨乃「观一切法」而修,原始佛法则只就「身心」而修。
「一切法无作」,指心无造作物之念,据《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一云:「住空无相无作法,能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惟越致地,净于佛道」。「无作」是三解脱门之一,有时又作「无愿」,修此法门能超越所有的声闻、独觉,到达菩萨第八地的不动地。大乘经典为了有别于声闻法,多劝行者修「三三昧」以显示其超越性。
菩萨复应劝学十法:「所谓观察众生界、法界、世界;观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一一观察这十界乃欲令菩萨的智慧明了,因为了解了「共相」后,还必须能作用于「别相」,现实界不是只有「理念界」,而是「感官界」与「理念界」并行不悖,然而,若要在世间起种种功用,还是得从事于感官界的活动;可是,一入感官界必有「能所」的对待,所谓「六根触六尘生六识」,如是十八界遂生。因此,静中修练目的就是为了在动中能应用得上,故智能必须历一切界而无碍时,才称得上是圆满、圆融。
(4) 生贵住:
此住的功用主要使菩萨「于三世中,心得平等」,在此之前,菩萨必须成就十法,「永不退转于诸佛所,深生净信,善观察法,了知众生、国土、世界、业行、果报、生死、涅槃」。复应劝学十法,「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修集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圆满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诸佛平等」。由劝学十法中可以了解何以「生贵住」能使菩萨心得平等,因为菩萨把自己的眼界打开到三世诸佛的广度,而不局限于某一世。但是,承认三世诸佛并不等于承认三世实有,因三世诸佛的说法主要是为了解决「佛陀只在人间(阎浮提)」的问题,所以唯有将佛陀观放大到三世,才能真正达到平等的真义,否则只有现世佛的话,那么过去、未来不就都没佛了吗?而且,如果佛陀只在阎浮提,那岂不又造成地理上的不平等吗?因此,「三世诸佛说」是佛教义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5) 具足方便住:
此住说明菩萨所修善根须以众生为前提,必缘众生乃能成就,菩萨应「救护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哀愍一切众生,度脱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灾难;令一切众生,出生死苦;令一切众生,发生净信;令一切众生,悉得调伏;令一切众生,咸证涅槃。」总括而言,菩萨必须尽其可能地利乐一切众生,而对众生的种种利乐无非是一种善巧方便,目的就是为令众生悟入唯一实相。
菩萨复应劝学十法:「知众生无边,知众生无量,知众生无数,知众生不思议,知众生无量色,知众生不可量,知众生空,知众生无所作,知众生无所有,知众生无自性。」无边、无量、无数、不思议、无量色、不可量,都是从「量」的角度来说明菩萨应把所缘的众生相,扩大到无限,即空、无所作、无所有、无自性,也就是从般若空义,说明所度的众生终究不可得、不可执着;假如所度的众生不空,一般人总会自满或得意于自己所做的善事,由此进一步就会产生对于「善」的执着;一执着了,就会着相,就不得自由与自在。然而,《般若经》空的思想,是「荡相遣执」的,它破除一切相与执着,不容许有任何阻碍或停滞,若有的话,马上就会扫除,必须要做到「一法不立」的毕竟空,般若智能才能任运无碍地呈现、应用于一切人、事、物当中。
(6)正心住:
此住主要是训练菩萨在「动」中的定力,「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菩萨毁菩萨,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菩萨毁菩萨所行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有量无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有垢无垢,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易度难度,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有量无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有成有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若有若无,于佛法中,心定不动。」以上经文主要说明了:不管境界有多么美好、多么迷人,无论是好境界或是不好的境界,菩萨都能藉境练心,如能修到「心定不动」,就算是成就了「正心住」。
…
《以胜妙法 常行教诲──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过堂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