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勝妙法 常行教誨──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過堂開示

  以勝妙法.常行教誨

  ──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非常的高興,有這麼多的居士來念誦《華嚴經》。佛教講求聞、思、修;因此我們聽經聞法以後,就要善自思維,要弄個明白,這樣才會得到真正的利益和好處。所以,我們誦《華嚴經》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經裏面的深意,把我們的心安住在佛法之中,在佛法的熏陶之下,得到身安、心安。能得心安,才能得心不退轉。

  我們今天的經文讀誦到〈十住品〉的部份,所以,現在過堂,我們說來說一說這個「十住」;我們都知道,《華嚴經》中成佛之道具體分爲五十二階位行法,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住品〉是《華嚴經》七處九會的第叁會,會主爲法慧菩薩。〈十住品〉之「住」乃菩薩住叁世諸佛之家。

  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十種住即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去、未、現在諸佛所說。

  

  在〈十住品〉中,一開始,法慧菩薩承佛的威神力,入菩薩無量方便叁昧,複從定起,告諸菩薩言:

  「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佛子!菩薩住叁世諸佛家,彼菩薩住,我今當說。」

  這段話是大乘佛法的典型語法,明確地表明「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特別強調法的廣大性,普遍性更向上提高,因爲越是普遍的真理,其價值就越高。

  法慧菩慧說:「菩薩住叁世諸佛家。」可見當下充斥著無量無邊的諸佛,而諸佛不一定是在人間的閻浮提,因爲每一尊佛皆有其佛國淨土,並且互攝互融,毫不相礙,自在地遊戲于叁世諸佛家。

  那麼,具體地說,什麼是「菩薩十住」?

  菩薩住處廣大,然可劃分爲十種住:

  「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爲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

  

  (1)發心住:

  「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于心。何者爲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禅解脫叁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叁世漏普盡智。是爲十。」

  

  何謂「處非處智」?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辯大乘品〉第十五之叁:「雲何處非處智力?佛言善現,若以無所得爲方便。如實了知因果等法處非處相,是爲處非處智力。」「處」是指六入處;「非處」自然是非六入處了,不管是處或非處,菩薩皆應作意無所得,如實知、如實見處非處相皆是不可得,之後自然生起處非處智。

  

  除了緣以上的十種法而發心外,複應勸學十法:

  

  「何者爲十?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恒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叁昧,贊歎遠離生死輪回,爲苦衆生作歸依處。何以故?欲令菩薩。于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爲什麼還要菩薩學這十種法?主要是要希望行者能「不由他教,即自開解」。「不由他」尤其被原始佛教所重視及強調,佛法的教導能使人成爲智者,在成爲智者的過程中,從親近善知識到聽聞正法都需要別人的引導,唯有在「如理作意」之後,才能正式進入自利的階段,因爲「心」的訓練是每一個人內在的自修,唯有自己才能幫助自

  己,誰也幫不了忙。當心轉增廣後,因緣成熟,也許一句說話、一個動作,乃至是任個偶然的契機,都會令行者豁然開朗。

  

  (2)治地住:

  菩薩應于衆生發十種心:「所謂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己心,師心,導師心。」除了這十種心,還應勸學十法,「所謂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于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治地住與發心住的差別,在于前者乃緣衆生而發心,後者則緣佛陀而發心,故治地住的發心內容多是往內收攝的心,不使放逸而勤于佛道。十種發心中,「守護心」對于自修者尤其重要,因爲自修者不住僧團,沒有團體力量的約束,完全靠自己守護六根,所謂「根律儀」;什麼是「根律儀」?如《雜阿含經》中,尊者賓頭盧爲婆蹉王優陀延那說根律儀道:「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若于眼根不攝斂住,則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則漏其心。是故汝等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複如是,乃至受持意律儀。」

  

  這段引文,強調「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讓我們對「根門」的守護,即對「漏」有所警覺,當六根面對或接觸六塵時,若沒有好好地加以收攝或收斂,世間的貪憂等不善法就會往我們的心漏進來,心也就跟隨著世間的不善法轉了,所以,從這裏我們得出一個省悟:若要達到「無漏」,就是使心恒常保持醒覺的狀態,也就是不讓世間的不善法漏進來。依此基礎,大乘菩薩在度化衆生的時候,就能入一切險厄之境而不被境轉,因爲菩薩的基礎功夫已經根深蒂固,不動不搖,不管外在境界如何的強大,都無法漏進菩薩的心裏。因此,治地住主要是讓發心者于諸衆生增長大悲心。

  (3) 修行住

  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所謂觀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作,一切法無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無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無堅實。」十種觀法的前四種爲「無常、苦、空、無我」,恰好與原始佛法的基本觀法相約,而不同的是,菩薩乃「觀一切法」而修,原始佛法則只就「身心」而修。

  「一切法無作」,指心無造作物之念,據《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卷一雲:「住空無相無作法,能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住阿惟越致地,淨于佛道」。「無作」是叁解脫門之一,有時又作「無願」,修此法門能超越所有的聲聞、獨覺,到達菩薩第八地的不動地。大乘經典爲了有別于聲聞法,多勸行者修「叁叁昧」以顯示其超越性。

  

  菩薩複應勸學十法:「所謂觀察衆生界、法界、世界;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一一觀察這十界乃欲令菩薩的智慧明了,因爲了解了「共相」後,還必須能作用于「別相」,現實界不是只有「理念界」,而是「感官界」與「理念界」並行不悖,然而,若要在世間起種種功用,還是得從事于感官界的活動;可是,一入感官界必有「能所」的對待,所謂「六根觸六塵生六識」,如是十八界遂生。因此,靜中修練目的就是爲了在動中能應用得上,故智能必須曆一切界而無礙時,才稱得上是圓滿、圓融。

  (4) 生貴住:

  此住的功用主要使菩薩「于叁世中,心得平等」,在此之前,菩薩必須成就十法,「永不退轉于諸佛所,深生淨信,善觀察法,了知衆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生死、涅槃」。複應勸學十法,「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修集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圓滿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諸佛平等」。由勸學十法中可以了解何以「生貴住」能使菩薩心得平等,因爲菩薩把自己的眼界打開到叁世諸佛的廣度,而不局限于某一世。但是,承認叁世諸佛並不等于承認叁世實有,因叁世諸佛的說法主要是爲了解決「佛陀只在人間(閻浮提)」的問題,所以唯有將佛陀觀放大到叁世,才能真正達到平等的真義,否則只有現世佛的話,那麼過去、未來不就都沒佛了嗎?而且,如果佛陀只在閻浮提,那豈不又造成地理上的不平等嗎?因此,「叁世諸佛說」是佛教義理發展的必然結果。

  

  (5) 具足方便住:

  此住說明菩薩所修善根須以衆生爲前提,必緣衆生乃能成就,菩薩應「救護一切衆生,饒益一切衆生,安樂一切衆生,哀愍一切衆生,度脫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離諸災難;令一切衆生,出生死苦;令一切衆生,發生淨信;令一切衆生,悉得調伏;令一切衆生,鹹證涅槃。」總括而言,菩薩必須盡其可能地利樂一切衆生,而對衆生的種種利樂無非是一種善巧方便,目的就是爲令衆生悟入唯一實相。

  菩薩複應勸學十法:「知衆生無邊,知衆生無量,知衆生無數,知衆生不思議,知衆生無量色,知衆生不可量,知衆生空,知衆生無所作,知衆生無所有,知衆生無自性。」無邊、無量、無數、不思議、無量色、不可量,都是從「量」的角度來說明菩薩應把所緣的衆生相,擴大到無限,即空、無所作、無所有、無自性,也就是從般若空義,說明所度的衆生終究不可得、不可執著;假如所度的衆生不空,一般人總會自滿或得意于自己所做的善事,由此進一步就會産生對于「善」的執著;一執著了,就會著相,就不得自由與自在。然而,《般若經》空的思想,是「蕩相遣執」的,它破除一切相與執著,不容許有任何阻礙或停滯,若有的話,馬上就會掃除,必須要做到「一法不立」的畢竟空,般若智能才能任運無礙地呈現、應用于一切人、事、物當中。

  (6)正心住:

   此住主要是訓練菩薩在「動」中的定力,「聞贊佛毀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贊法毀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贊菩薩毀菩薩,于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贊菩薩毀菩薩所行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衆生有量無量,于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衆生有垢無垢,于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衆生易度難度,于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量無量,于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成有壞,于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若有若無,于佛法中,心定不動。」以上經文主要說明了:不管境界有多麼美好、多麼迷人,無論是好境界或是不好的境界,菩薩都能藉境練心,如能修到「心定不動」,就算是成就了「正心住」。

  

   …

《以勝妙法 常行教誨──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過堂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