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知过去无碍,知未来无碍,知现在无碍。」(《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中亦有同样的说法。)
《华严经》告诉我们,学菩萨行要知道菩萨境界的种种差别,更要知道众生种种的界别;宇宙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种种界的差别。当然了,以佛的境界来说,一即十,十即一;当我们到达佛境界的时候,就无所谓十法界或一法界了。但是我们众生现在仍在迷中,所以有十法界的差别,有种种业的差别,而且随业受生,所以修行就是要令我们的业变得清净;比如说,我们修六度,将来就是菩萨;我们修十善,将来就是生天的业因;我们修十恶,将来就是地狱的业因;我们必须要懂得这个道理,造什么因,将来就会得什么果?我们还要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宇宙世界离不开生、住异灭或成、住、坏、空;唯有了解一切法无有实性,才会真正安住于佛法之中。
从《华严经》的菩萨阶位的认识中,十信是一种境界,十住是一种境界,十行又是另一种境界,这个境界是一层比一层高。所以说每一个菩萨都要修六度万行。
在〈菩萨问明品〉第六中说到: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佛曾这样讲过:若有众生受持佛法,悉能断除一切烦恼,现在为何还有受持正法而不能断除烦恼的人?反而随贪、瞋、痴三毒,慢、覆、忿、恨、嫉、悭、诳、谄等种种不良习气的力量大小而有种种变化,受持正法以后应该产生出离心,但为什么反而没有出离的心,无法受持正法?为什么内心里头还有种种烦恼呢?
从佛法真理的立场来看,一个佛教徒在「受持正法」时,应该要从这个立场来看,来接纳别人;我们常讲「心在道上,永不退转」,就是指这个追求真理的心不变;什么是「追求真理的心」?其他经典中讲的就是把心安住在七宝池(七菩提分)、八功德水(八正道)里面;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真理。可是我们的心能不能一直放在真理上?七菩提分、八正道实际上不只是佛学理论,而是修行、实践的方式,它的作用的展开是相当广的。能够这样了解,我们就不会受到贪,瞋,痴,慢,疑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烦恼;我们之所以受到这些烦恼的影响,就因为我们用心于佛法上,下面是法首菩萨的回答。
时法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有生王宫,而受馁与寒,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譬如海船师,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
佛子要善谛听,你问的这个问题,不是见识多闻就能够明白的,因「如来法」是自性的法,靠多闻是没有用的。「多闻」只是了解、知道了,可是单靠知道,并不能入自性海中。所以只是「我知道了,我懂了」,那是没有办法了解自性的。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被大水冲走,因他怕溺死,而不敢喝水,不喝结果就渴死了。现在我们对于佛法的真理,确切地相信了,那就必须要实行,否则是没有用的。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就好像一个人弄了很多美味的菜肴却不吃,自己在那里挨饿;美味的菜肴就像正法一样,「不去吃」就如同不修行一样,所以说,光知道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落实修行。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就像有人很懂得用药,却无法医治自己的病,可能连自己得到什么病都不知道。这就如同光懂得道理,而不肯修行一样,因为「法」是必须要去修、去实践的,不是单单知道、明白而已。我们可以看到世间上,确实有很多人是这样,对佛法的真理虽然都明白了,可是因不肯去实行,所以无法得到真实的受用。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对佛法只是知道而不修行,就如同数他人的珍宝一样,终究不是自己的。多闻的情况亦是一样,因「知道」只是一种知见,所以必须启发自己的自性知见,而非一般的知见。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有生王宫,而受馁与寒,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有人生在王宫,当然就是王子或公主了,王宫应该吃、穿都没问题,可是如果你不吃、不穿,还是要挨饿受冻。同样的,我们能够接近正法,那就是所谓的法王子,但若不修行的话,就跟王子不吃、不穿的道理也是一样。所以,多闻而不修行,也是没有用的。
「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就好像聋子演奏音乐给别人听,这个音乐虽然很美妙、动听,可是自己却听不到,这就如同「于法不修行」的情况一样,光懂得道理是没有用的;只会讲给别人听,而自己却不实行,因此一点受益也没有。
佛法不光是道理,而必须付诸于实践,所以我们常强调「事修一定要有」,尤其初学的时候,一定要花个三、五年下死工夫,把这个基础打好,不管是诵经、念佛或拜佛都可以,总要定时、定课老老实实的去修。若刚开始学的时候,事修基础不打好,等开始广度众生的时候,就没时间再修了。所以,如果自己没有事修的基础,就将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去告诉别人,就会如同聋子奏音乐一样,「悦彼不自闻」,取悦了对方,自己却什么也听不到。
「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我们学佛之后,知道了、明白了「法」是如何的殊胜,但自己却不修行,只是将其种种的好处,讲给别人听。这就好像瞎子画了各种画像,拿给别人看,而自己却完全看不到。多闻而不修,情况也是一样。
「譬如海船师,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海船师」就是船上的舵手,海船师领航船只,在海上行驶,渡人无数,而自己却死在海中。这就好像很多人,虽然多闻,自以为懂得很多的道理,可是却不肯努力修行,结果也是得不到任何的利益。
那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
「四衢道」就是十字路口。比如说,一个人在十字路口,广说种种好事,也许过路的人能听到,但自身一点内在的实德也没有,不修行也是一样,讲再多也没有用。
上述这些经文,都是在告诉我们,若不真修实行,就无法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佛的说法原本只是一味,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根器不同,所以领悟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因此《法华经》有「三草二木」、「一雨普润」之说,比喻天上下雨的时候,不会遇到大树就多下一点,遇到小草就少下一点。雨是平等地普施遍降,但是由于地面上的草木有大大小小不同,所得到的雨量就有大者多得、小者少得的差别。佛平等说法,而其所说,唯一佛乘,而普收三乘。因观众生有三种不同的根机,而方便说有三乘。众生所得法益,则依其程度深浅不同而有高低之别。又如《维摩经》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以一种语音说法,说的是同样的法,可是凡夫听到的是人天的五乘共法,小乘人听到的是三乘共法,大乘人听到的是大乘不共法。各各随着不同的程度,而得到不同的利益。
由此可见,佛法是平等一味的,只因受众不同,故佛巧设各种方便说法;而佛法的修学,实离不开闻、思、修,若闻法后,不去思考、不去实行,是不可能有真实得益的。所以,上述所引经文中一直强调「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就好像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就是典型的例子,虽多闻却没有定力,是故我们常常说「多闻无益」。所以,今天我们读了《华严经》,懂了、明白了十住菩萨的修学方式后,就应依此实践途径而行,这是引导我们成佛之道,整个的《华严经》就是成佛之路。佛是怎么成的?如果你做到了经中所说的种种菩萨行,那自然就成佛了;但是若做不到的话,就是凡夫。如果你做到了,就要看你的愿心大小及修行功夫的深浅,到底是声闻?是缘觉?还是菩萨?就要看我们的修行,看我们的境界,所以我们学《华严经》、诵《华严经》必须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不然我们诵完了,只觉得经文很胜妙,「华严字母」很好听,而且加上法师们又唱得得特别好,所以都很欢喜,因而种下了一些善根智慧的种子,既然这个种子已经种下了,所以回去以后,就要好好地闻、思、修,真正的踏实修行。这样才有功德。阿弥陀佛!(全文完)
《以胜妙法 常行教诲──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过堂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