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是斷滅,其實不然。佛教說「空」,有很多種:二乘聖人所講的空是分析空,分來分去分到最後什麼也沒有了。菩薩的空是當體空、般若空。也就是說,菩薩離二邊、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執有。也可以用天臺宗空、假、中叁觀的「空觀」來說明: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
我們經常說「內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如果我們內觀不自在,又怎可能外觀觀到世音?我們之所以不能自在,就是因爲我們有太多的煩惱。我們眼觀妙色,這眼睛喜歡看好看的東西,所以對顔色起煩惱,我們會起心動念;我們耳慕好音,這耳朵喜歡聽好聽的音樂,我們喜歡繞梁叁日的音聲;還有喜歡聽到別人贊歎的聲音;人家贊歎我,我就高興;人家批評我,我就起煩惱。我們鼻嗅好香,我們喜歡嗅好香的味道,鼻子也就起煩惱。
我們舌貪嗜味,舌頭喜歡吃好吃的東西,舌頭也會起煩惱。我們身貪細滑,冷了不行,熱了也不行,身體同樣也起煩惱。我們在香港的體會就特別深刻,現在白天熱,晚上熱,室內熱,室外還熱,哪裏最好?五臺山最好,這裏是清涼地呀!(掌聲)當然了,我們外在的清涼很容易,但內心的清涼卻很難,那爲什麼難呢?因爲我們現在人就是身不安、心也不安;但這身體的不安較容易解決,可以休息、睡眠來彌補,或者鍛練身體、做做運動,很快便會得到調節。現在是心不安,我們的心念念都在攀緣,念念都在起心動念;我們有太多、太多的煩惱;這些煩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只是輕重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因爲我們人都是自私自利,都是名聞利養,都是五欲六塵,都是貪、瞋、癡、慢,都爲是非得失而計較,這些都是我們的根本煩惱,而且煩惱熾盛,如火燒燃。(未完待續)
垂手接引.普度衆生(六)
──寬運大和尚五臺山白雲寺佛學開示
你說那個人不是自私自利,不是名聞利養?記得有一個公案是這樣說的: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江蘇鎮江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流,船來船往,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便問旁邊一老和尚道:「你在這裏住了幾十年,可知每天來來往往有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說:「在我看來只有兩艘。」乾隆皇帝覺得很奇怪:「一天到晚這麼多的船只往來,爲什麼只得兩艘?」「一艘爲名,一艘爲利。」老和尚緩緩地說。此可謂一語道盡世間真相,所謂「熙熙爲名來,攘攘爲利去」,衆生相確實是如此啊!我們現在的人,每天形形役役,奔波勞碌,又何嘗不是爲名爲利?名與利的誘惑實在是太吸引了。但是我們要知道,所謂「好名必爲名所累,好利必爲利所傷」,其實名與利都是短暫的,都是虛幻的,唯有我們真心自性才是真實的、不變的、永恒的。
所以佛教教我們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要舍迷向覺,要管好生命,要自覺覺他;因此,佛教這種教育方式,我們稱之爲「覺悟的教」。也就是說,在學佛的過程中,除了努力行持之外,還需要覺悟;但這覺悟必然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也就是說,其中有不同的層次或境界,就好像禅宗裏頭經常說的:未曾悟入佛法之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有個入路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當真正覺悟了,明白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說明了智慧不同,所見就不同,所感受到的境界就不一樣。我們之所以無法看到事物的真相,就是因爲我們有太多的分別與執著,有我就有你;有你就有他;有長就有短,有黑就有白。好像我們現在,看到後面這個山,我們把它叫「山」,英文叫“Mountain”,但是無論它的名字是什麼,其實都只是假名而已,而不是它的本質;這個本質,佛法稱之爲「諸法實相」,也就是「空性」。我們如何才能諸法實相?就必須經過不斷修、悟的過程。
因此,今天既然大家都已經學佛了,就要好好把握生命,努力用功,安心于法上,精進于道上。所謂「人命在呼吸間」,一口氣不來,有出沒入,有入沒出的時候,那就下一世了;當我們離開人世之際就會四大分離,所謂「塵歸塵、土歸土」,這個身體就會化作山脈,變成河流;「我」到底在哪裏呢?哪裏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呢?所以,佛法告訴我們──「無我」,不但「無我」,而且更無「我所」;「我」固然沒有,連屬于我的都存的,因爲一切緣起性空,一切都是苦、空、無常,唯有修行學道,才能離苦得樂,到達清淨解脫的彼岸。
這個娑婆世界,有什麼值得我們追求呢?生命的價值到底在那裏呢?古德雲:「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說話的意思是說,早上能夠聽聞到「道」,也就是「真理」,那麼到晚上便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爲什麼沒有遺憾?因爲這個「道」就是生命價值與意義之所在;能夠獲得或領悟到其中的道理,那麼即使死去,就沒有什麼值得可惜了。
好像今天大家是個學佛、念佛的人,發願持名念佛,希望乘著彌陀慈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份「至心信樂」的虔誠,就是生命最高的目標與意義──能夠得蒙彌陀慈父的接引至西方淨土,那麼五濁惡世間的一切,又有什麼值得留戀,又有什麼不能舍棄?
而且阿彌陀佛是因地成就,果地圓滿,他發了四十八種的願望,在十八願的「中心願」(又稱「十念必生願」)中告訴我們:「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未完待續)
垂手接引.普度衆生(七)
──寬運大和尚五臺山白雲寺佛學開示
願文的意思是說:假設我(阿彌陀佛)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聽到我的名號,發起無上的至誠心,相信並且樂意要往生極樂世界,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乃至少到只有念十聲佛號,除了犯五逆重罪及誹謗佛法的人以外,都必定往生。如果不是這樣,我不成佛。除了是犯了「五逆十惡」或「誹謗正法」的人。
這個「十念必生」願是四十八願中的核心,也就是四十八願中,最偉大的一願,它普攝十方無量念佛衆生往生極樂。只要有信有願,即使是叁惡道在內的一切衆生,只要十念念佛,就無不往生。所以這個願是阿彌陀佛無上大悲心的具體顯現,是無上智慧所流出的究竟方便。
「至心信樂」:「至心」就是至誠心,即登峰造極的誠心,至誠懇切到最高最極的程度。「信樂」,信是信心,樂是歡喜,表示非常相信、非常願意、非常高興。「至心信樂」就是聽到了佛的名號,知道了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殊勝,就一心歡喜信受,想要往生極樂國土。有人單重視持名,不重視信願,這樣是不圓滿的,而且亦很難會有成就。蕅益乂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截流大師亦說:「若無正信,雖努力念佛,不能往生。」由此可見,欲得往生,必須要信、願、行叁者具足並相資。
「欲生我國」:非常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非常向往而且下定決心一定要往生,並且相信只要具足信願,一心念佛,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乃至十念」:雖然所念的佛號不多,甚至少到只念了「十念」就可以往生。能夠多念當然更好了。蕅益大師說:「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十念」,若在臨終時,是連續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在平時修持,則可遵照宋朝慈雲忏主所立的「晨朝十念法」,每天晨朝都要連續念十口氣「南無阿彌陀佛」,從起修到臨終都不間斷。若能早晚都念就更好了。
淨土宗就是要我們信願持名念佛,「至心信樂」主要是信,「欲生我國」是願,「乃至十念」是持名,是行。具足信願,但有十念就可以往生。包括叁惡道在內的一切衆生,若能夠信願念佛,沒有不能往生的。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條是極端罪惡的行爲,犯了任何一條都要墮地獄。「誹謗正法」就是誹謗了佛法,誹謗了大德,這罪是極大的,必墮地獄。
善導大師說:在四十八願中,是以第十八願爲核心,其他每一條願都是第十八願的引伸。因爲此願就是攝受衆生都能往生,都能證入無量光壽大誓願海的無上大願,顯出阿彌陀佛的究竟方便。一乘願海、六字洪名,普令一切衆生同成佛道。
蕅益大師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第十八願主張信願持名,名號就是佛德,就是佛所證的實德。這句佛號具足了無量無邊的一切法門。但當深具信願,乃至少到只有臨終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平時修「十念法」念佛,都決定可以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凡夫往生極樂就永離惡趣,證叁不退,位齊一生補處菩薩,將來決定成佛。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我們即使再忙、困難,每天只修「十念」總是可能的。所以「十念必生願」的功德確實是不可思議。
垂手接引.普度衆生(八)
──寬運大和尚五臺山白雲寺佛學開示
前面說了,「至心」就是「至誠心」,這個心是至誠懇切到最高最極的程度,所以,也就是「一心」,亦即「不二心」。如果我們有了這種心,然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會感應道交,才會淨念相繼,才會都攝六根,如果不能都攝六根,又如何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這當然是很難了。
但是,我們爲什麼不能五蘊皆空呢?就是因爲我們對色、聲、香、味、觸有所分別、有所執著;所以《心經》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是「色」呢?我們所見現象界的一切都是「色」,而這個「色」爲什麼是「空」呢?就是因爲它是「因緣所生」的,也就是因緣和合而有的,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那麼當因緣離散的時候,它就不複存在了。所以,眼前所見到的「色」,是短暫的、無常的,亦即是不真實的,也就是「空」的。
不過,這個「空」比較抽象不好理解,有人可能誤以爲這空就是否定、就是沒有,事實上卻剛巧相反,就是因爲空,所以才能包含萬有──你說我們這個殿堂空不空呢?當然是空的,如果不空的話,我們就不能安住在這裏念佛;你說這個杯子空不空?如果不空的話,就無法裝下滿杯的水。由此可見,因爲空才能成就一切;但一切亦不過是一個假名而已,任何事物其本質都是無常的、變幻的、空的;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身體,它是由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的,四大和合的時候它存在,四大分離的時候,就再也找不到了!那麼,是不是如幻的?是不是空的呢?
宇宙間萬事萬物亦複如是──一切都是幻化、幻化,正如《中論》「叁是偈」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存在、都是假名,離開了因緣的話,哪裏可以找到真實呢?
試想想,十年前我們又知道今天會在這裏見面?今天早上我們一起爲一百尊的阿彌陀佛,也就是接引佛做開光灑淨儀式;到了晚上,又給大家做念佛的報告,這一切都是緣份,而且這個緣份,不但只是今生今世的,而可能是多生多世就結下的,所以我們見面時才會覺得這麼親切。但是,到了後天,我們就會分別了,我就回到香港去,而你們很多人啊,就會回到家裏去,大家各散東西,這個相聚的緣就消滅了;那麼,我們唯有期待昌隆法師給我們安排另一個緣來相聚。當然了,我願做不請之友,(掌聲)不請也會來啊!爲什麼要做不請之友?因爲念佛法門的目的,就是給衆生「惠以真實之利」,希望讓衆生實實在在得到好處、得到利益。
我們常聽大德開示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這句說話的出處,其實是道綽法師于《安樂集》中引《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雖然《大集經》月藏分總共十卷經文事實上並找不到相關開示,但對于正信念佛求生西方,並沒有任何影響。)而後來許多祖師相似的法語,大部份都是根據道綽法師而來的。
爲什麼說:「罕一得道?」因爲在末法五濁之中,誘惑或其他障礙實在太多太多了,所以修行得道實在非常非常之困難。也不是說沒有,但實際得道者與修行衆生的數目,可以說是不成比例。故爲罕一,希有難逢。(未完待續)
《垂手接引 普度衆生──寬運大和尚五臺山白雲寺佛學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