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界名娑婆」的「娑婆」,意译为「堪忍、能忍、忍土」;娑婆世界,即为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的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
《华严经》所说的二十重华藏世界,所展现的华严法门,重重无尽,不可思议,一法门中演无量门,无量门中一法门;盖诸法性相力用,原为互摄互具,即使一法一相,无不圆具诸功德。
又华严宗把法界分为四种,即所谓「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四种法界,代表对世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第一种是凡夫的认识,后四种属于佛智。华严宗认为,只有事事无碍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但是要真正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佛陀成道后的三七日讲完了《华严经》,但发现此时之说法程度太高,声闻人皆如聋如哑,无法体会佛的高深境界,未能收到化益之效果。这在「五时八教」中称为「华严时」。
所以释迦佛才去到鹿野苑讲小乘法,讲苦、集、灭、道,讲十二因缘,讲三十七助道品,这就是佛说法的「五时」中的「鹿苑时」,也就是「原始佛教」的内容。在这十二年间,佛陀在鹿野苑说《四阿含经》(又取所说经之名,故亦称「阿含时」。)这个时段,所说法的程度较低,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目的就是希望诱导根机较浅的人。
我们都知道,在原始佛教里头,特别强调「苦」──人生有很多的苦:生、老、病、死,这四种苦是最基本的、更是无可避免的,此外还有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乃至是无量诸苦。修行人既然学佛、想成佛,就要找出了生脱死,也就是解脱痛苦的方法;但这个痛苦如何才能解除?就必先要找到苦之所以生起的原因,然后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即通过修道来断除种种的苦。所以整个的原始佛教就是教我们如何认识苦的起因与灭苦之道。但依此而修,所证得就只是阿罗汉果。如何才能进入提升或进一步超越?
因此,佛陀在鹿苑时说小乘法之后,再用了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由于「方等」为大乘经的通称,所以这个时期的说法,又称为「方等时」。此时的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打破视第二鹿苑时所得之小乘浅证,误以为与佛深证同一之偏见。其中所说为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偏褒圆(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的意义,目的就是希望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因为,唯有发大乘心才能勇猛精进,不断进步。
所以,佛陀又苦口婆心地讲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经》,这个时期称为「般若时」;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的意义来说,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的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又称为「淘汰时」。我们都知道《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它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断我执、断法执、断空执。般若系统的经典中,我们最熟悉的,有《金刚经》、《心经》等。(未完待续)
注释:
注:「二十重世界」又称「二十重佛剎」,自下而上即:
一、最胜光遍照华藏世界,依众宝摩尼华而住,佛号离垢灯。
二、种种香莲华妙庄严华藏世界,依宝莲华网而住,佛号师子光胜照。
三、一切宝庄严普照光华藏世界,依种种宝璎珞而住,佛号净光智胜幢。
四、种种光明华庄严华藏世界,依众色金刚尸罗幢海住,佛号金刚光明无量精进力善出现。
五、普放妙华光华藏世界,依一切树庄严宝轮网海住,佛号香光喜力海。
六、净妙光明华藏世界,依金刚宫殿海住,佛号普光自在。
七、众华焰庄严华藏世界,依一切宝色焰海住,佛号欢喜海功德名称自在光。
八、出生威力地华藏世界,依种种宝色莲华座虚空海住,佛号广大名称智海幢。
九、出妙音声华藏世界,依恒出一切妙音声庄严云摩尼王海住,佛号清净月光相无能摧伏。
十、金刚幢华藏世界,依一切庄严宝师子座摩尼海住,佛号一切法海最胜王。
十一、恒出现帝青宝光明华藏世界,依种种殊异华海住,佛号无量功德海。
十二、光明照耀华藏世界,依华旋香水海住,佛号超释梵。
十三、娑婆华藏世界,依种种色风轮所持莲华网而住,佛号毘卢遮那如来世尊。
十四、寂静离尘光华藏世界,依种种宝衣海住,佛号遍法界胜音。
十五、众妙光明灯华藏世界,依净华网海住,佛号不可摧伏力普照幢。
十六、清净光遍照华藏世界,依种种香焰莲华海住,佛号清净日功德眼。
十七、宝庄严华藏世界,依光明藏摩尼藏海住,佛号无碍智光明遍照十方。
十八、离尘华藏世界,依众妙华师子座海住,佛号无量方便最胜幢。
十九、清净光普照华藏世界,依无量色香焰须弥山海住,佛号普照法界虚空光。
二十、妙宝焰华藏世界,依一切诸天形摩尼王海住,佛号福德相光明。
垂手接引.普度众生(四)
──宽运大和尚五台山白云寺佛学开示
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在世的演教,以「般若部」所说经典为时间最长,亦最具代表性。其中的《心经》,是《大般若经》的浓缩;《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其精髓就在一篇二百六十多字的《心经》(《般若心经》)之内。因此,《心经》被喻为领悟《般若经》的简易法门,亦为领悟佛法的心法所在。有大德说:「读了《心经》,等如读了六百卷《大般若经》。」佛法特重般若,菩萨所修的「六度」法中,最后一度就是般若。「般若」是梵文,汉语译为「智慧」;般若犹如人的眼睛;其他五度就像行路的脚。如果没有般若的慧眼为前导,那么五度所修的功德,就会如盲人行路,不但容易误入歧路,无法到达目的地,而且还有堕坑落井的危险。 《般若心经》
若从修证佛法的程度次第说,般若分为三种:
第一、 文字般若:是指从佛所说的经教文字,或佛弟子所说的一切言教,而引生的智慧。《般若经》说;「般若当于何求,当于须菩提所说中求。」因须菩提解空第一,最善说般若,般若所说即一切法皆空之理。所以说,文字般若,即是解空的智慧。但文字般若的范围甚广,不独指经典文字,凡能代表正当思想的文字、语言、图表、符号等,藉以修学佛法的方便作略,都可以摄入文字般若。
第二、 观照般若:是观察诸法事理的智慧。对于人生社会一切事理,加以深刻的观察、分析和体验,而能辨是非,别邪正,从而实践修行的智慧。《大智度论》说:「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名般若。」诸法实相,其性本空,实无有相,知这无相,便是大乘平等的空慧。菩萨知这空慧,加以观照,而发大慈悲心,起大方便用,自行化他,就是「观照般若」。所以这观照般若是悲智和融的般若,既非凡夫人我利害的俗慧,亦非外道徒劳无果的邪慧,更非小乘沈空滞寂的偏慧,而是大乘菩萨观照诸法空相而起的大悲方便的利生济物的妙慧。《大智度论》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所指的就是「观照般若」,是从般若毕竟空的实智中所起的权智。权智,是从真出俗,庄严佛土,成就众生的殊胜作用。
第三、 实相般若,是指法界诸法如实的本相。换句话说,就是人生的真谛,宇宙的理性。能从观照般若的修持,证悟人生宇宙的真实智慧,称之为佛;迷此不知,谓之凡夫。《大智度论》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这就是说的实相般若,因这般若是契证诸法实相的本体,这本体的理性,常住不灭,法尔本然,牢不可破。而众生与佛的差别,仅在迷悟之间而已。
从文字般若而引发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契证实相般若,这是修学佛法逐步提升的过程;因文字般若属闻慧,观照般若属思慧,实相般若属修慧。由闻法而运思、而修证,成了自然次第的学佛阶梯。
三种般若,以「观照」为中心的主力。因观照是因,实相是果,文字则为初心的方便。如无观照的力行,则文字固然成了戏论,即实相亦空有其名,难以达到究竟目的佛果。
垂手接引.普度众生(五)
──宽运大和尚五台山白云寺佛学开示
经文说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音菩萨在甚深的禅定之中,用般若智慧来观照。菩萨贵行,所谓六度万行;离开行,就没有证,也没有菩萨。光说不行,是永远无法到达彼岸的。践行般若波罗蜜,有深有浅,因为践行的深浅,所以从登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从等觉到妙觉,都是由践行般若波罗蜜的深浅度来分证的。
前面所说的「观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识也不离六识。唯识宗的修行重点是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为「成所作智」,把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观照般若是要使六识消融于般若,产生观照作用;观照作用就是「大圆镜智」。
我们经常听到说所谓「一尘不染」,然什么是一尘不染呢?这个「不染」不是指我们的色身,色身在混浊的世间,无时无刻都会受到污染;真正不染是指我们的心。染:就是被它黏住了、波及了、污染了。如果我们只观照而不执取,它就不会污染到我们。我们用分别心,就会因见取而受染;六根面对六尘就构成了层层的心垢,逐渐掩盖、埋没了原本的自我──真实的本心。观自在菩萨,用自觉观察,藉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行证,从真智慧中获得了究竟解脱,所以能照见五蕴皆空──真正达到「一尘不立」。
「五蕴」又称「五阴」(色、受、想、行、识)。「蕴」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识,愈来愈多,于是我们从生到老,脑细胞的褶子也愈来愈多。如果我们用分别法,则色、受、想、行、识,每一样都可以写一篇很长的论文,而且大有内容,大有文章。如果我们用观照,则色、受、想、行、识,原本不存在,原本并非实有,毕竟如幻如化,空无自性。空,很多人认为是什么都没…
《垂手接引 普度众生──宽运大和尚五台山白云寺佛学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