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垂手接引 普度衆生──寬運大和尚五臺山白雲寺佛學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世界名娑婆」的「娑婆」,意譯爲「堪忍、能忍、忍土」;娑婆世界,即爲釋迦牟尼佛進行教化的現實世界。此界衆生安于十惡,忍受諸煩惱,不肯出離,故名爲忍。

  《華嚴經》所說的二十重華藏世界,所展現的華嚴法門,重重無盡,不可思議,一法門中演無量門,無量門中一法門;蓋諸法性相力用,原爲互攝互具,即使一法一相,無不圓具諸功德。

  又華嚴宗把法界分爲四種,即所謂「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這四種法界,代表對世界的不同層次的認識,第一種是凡夫的認識,後四種屬于佛智。華嚴宗認爲,只有事事無礙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但是要真正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佛陀成道後的叁七日講完了《華嚴經》,但發現此時之說法程度太高,聲聞人皆如聾如啞,無法體會佛的高深境界,未能收到化益之效果。這在「五時八教」中稱爲「華嚴時」。

  

  所以釋迦佛才去到鹿野苑講小乘法,講苦、集、滅、道,講十二因緣,講叁十七助道品,這就是佛說法的「五時」中的「鹿苑時」,也就是「原始佛教」的內容。在這十二年間,佛陀在鹿野苑說《四阿含經》(又取所說經之名,故亦稱「阿含時」。)這個時段,所說法的程度較低,僅爲小乘法即叁藏教,目的就是希望誘導根機較淺的人。

  

  我們都知道,在原始佛教裏頭,特別強調「苦」──人生有很多的苦:生、老、病、死,這四種苦是最基本的、更是無可避免的,此外還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乃至是無量諸苦。修行人既然學佛、想成佛,就要找出了生脫死,也就是解脫痛苦的方法;但這個痛苦如何才能解除?就必先要找到苦之所以生起的原因,然後尋求正確的解決方法,即通過修道來斷除種種的苦。所以整個的原始佛教就是教我們如何認識苦的起因與滅苦之道。但依此而修,所證得就只是阿羅漢果。如何才能進入提升或進一步超越?

  

  因此,佛陀在鹿苑時說小乘法之後,再用了八年間說《維摩》、《思益》、《勝鬘》等大乘經典;由于「方等」爲大乘經的通稱,所以這個時期的說法,又稱爲「方等時」。此時的教法並說藏、通、別、圓四教,打破視第二鹿苑時所得之小乘淺證,誤以爲與佛深證同一之偏見。其中所說爲斥小歎大(斥責小乘而贊歎大乘)、彈偏褒圓(彈诃偏教而褒揚圓教)的意義,目的就是希望啓發小乘人生起恥小慕大(恥小乘,尊大乘)之心。因爲,唯有發大乘心才能勇猛精進,不斷進步。

  所以,佛陀又苦口婆心地講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經》,這個時期稱爲「般若時」;此時所說教法,在內容上爲通、別、圓叁教。從佛陀教化的意義來說,此時爲淘汰大、小乘分別的偏執,說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又稱爲「淘汰時」。我們都知道《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它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斷我執、斷法執、斷空執。般若系統的經典中,我們最熟悉的,有《金剛經》、《心經》等。(未完待續)

  

  注釋:

  注:「二十重世界」又稱「二十重佛剎」,自下而上即:

  一、最勝光遍照華藏世界,依衆寶摩尼華而住,佛號離垢燈。

  二、種種香蓮華妙莊嚴華藏世界,依寶蓮華網而住,佛號師子光勝照。

  叁、一切寶莊嚴普照光華藏世界,依種種寶璎珞而住,佛號淨光智勝幢。

  四、種種光明華莊嚴華藏世界,依衆色金剛屍羅幢海住,佛號金剛光明無量精進力善出現。

  五、普放妙華光華藏世界,依一切樹莊嚴寶輪網海住,佛號香光喜力海。

  六、淨妙光明華藏世界,依金剛宮殿海住,佛號普光自在。

  七、衆華焰莊嚴華藏世界,依一切寶色焰海住,佛號歡喜海功德名稱自在光。

  八、出生威力地華藏世界,依種種寶色蓮華座虛空海住,佛號廣大名稱智海幢。

  九、出妙音聲華藏世界,依恒出一切妙音聲莊嚴雲摩尼王海住,佛號清淨月光相無能摧伏。

  十、金剛幢華藏世界,依一切莊嚴寶師子座摩尼海住,佛號一切法海最勝王。

  十一、恒出現帝青寶光明華藏世界,依種種殊異華海住,佛號無量功德海。

  十二、光明照耀華藏世界,依華旋香水海住,佛號超釋梵。

  十叁、娑婆華藏世界,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而住,佛號毘盧遮那如來世尊。

  十四、寂靜離塵光華藏世界,依種種寶衣海住,佛號遍法界勝音。

  十五、衆妙光明燈華藏世界,依淨華網海住,佛號不可摧伏力普照幢。

  十六、清淨光遍照華藏世界,依種種香焰蓮華海住,佛號清淨日功德眼。

  十七、寶莊嚴華藏世界,依光明藏摩尼藏海住,佛號無礙智光明遍照十方。

  十八、離塵華藏世界,依衆妙華師子座海住,佛號無量方便最勝幢。

  十九、清淨光普照華藏世界,依無量色香焰須彌山海住,佛號普照法界虛空光。

  二十、妙寶焰華藏世界,依一切諸天形摩尼王海住,佛號福德相光明。

  垂手接引.普度衆生(四)

  ──寬運大和尚五臺山白雲寺佛學開示

  

  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在世的演教,以「般若部」所說經典爲時間最長,亦最具代表性。其中的《心經》,是《大般若經》的濃縮;《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其精髓就在一篇二百六十多字的《心經》(《般若心經》)之內。因此,《心經》被喻爲領悟《般若經》的簡易法門,亦爲領悟佛法的心法所在。有大德說:「讀了《心經》,等如讀了六百卷《大般若經》。」佛法特重般若,菩薩所修的「六度」法中,最後一度就是般若。「般若」是梵文,漢語譯爲「智慧」;般若猶如人的眼睛;其他五度就像行路的腳。如果沒有般若的慧眼爲前導,那麼五度所修的功德,就會如盲人行路,不但容易誤入歧路,無法到達目的地,而且還有墮坑落井的危險。 《般若心經》

  

  若從修證佛法的程度次第說,般若分爲叁種:

  第一、 文字般若:是指從佛所說的經教文字,或佛弟子所說的一切言教,而引生的智慧。《般若經》說;「般若當于何求,當于須菩提所說中求。」因須菩提解空第一,最善說般若,般若所說即一切法皆空之理。所以說,文字般若,即是解空的智慧。但文字般若的範圍甚廣,不獨指經典文字,凡能代表正當思想的文字、語言、圖表、符號等,藉以修學佛法的方便作略,都可以攝入文字般若。

  

  第二、 觀照般若:是觀察諸法事理的智慧。對于人生社會一切事理,加以深刻的觀察、分析和體驗,而能辨是非,別邪正,從而實踐修行的智慧。《大智度論》說:「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于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名般若。」諸法實相,其性本空,實無有相,知這無相,便是大乘平等的空慧。菩薩知這空慧,加以觀照,而發大慈悲心,起大方便用,自行化他,就是「觀照般若」。所以這觀照般若是悲智和融的般若,既非凡夫人我利害的俗慧,亦非外道徒勞無果的邪慧,更非小乘沈空滯寂的偏慧,而是大乘菩薩觀照諸法空相而起的大悲方便的利生濟物的妙慧。《大智度論》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所指的就是「觀照般若」,是從般若畢竟空的實智中所起的權智。權智,是從真出俗,莊嚴佛土,成就衆生的殊勝作用。

  

  第叁、 實相般若,是指法界諸法如實的本相。換句話說,就是人生的真谛,宇宙的理性。能從觀照般若的修持,證悟人生宇宙的真實智慧,稱之爲佛;迷此不知,謂之凡夫。《大智度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這就是說的實相般若,因這般若是契證諸法實相的本體,這本體的理性,常住不滅,法爾本然,牢不可破。而衆生與佛的差別,僅在迷悟之間而已。

  

  從文字般若而引發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契證實相般若,這是修學佛法逐步提升的過程;因文字般若屬聞慧,觀照般若屬思慧,實相般若屬修慧。由聞法而運思、而修證,成了自然次第的學佛階梯。

  叁種般若,以「觀照」爲中心的主力。因觀照是因,實相是果,文字則爲初心的方便。如無觀照的力行,則文字固然成了戲論,即實相亦空有其名,難以達到究竟目的佛果。

  垂手接引.普度衆生(五)

   ──寬運大和尚五臺山白雲寺佛學開示

  

  經文說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音菩薩在甚深的禅定之中,用般若智慧來觀照。菩薩貴行,所謂六度萬行;離開行,就沒有證,也沒有菩薩。光說不行,是永遠無法到達彼岸的。踐行般若波羅蜜,有深有淺,因爲踐行的深淺,所以從登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從等覺到妙覺,都是由踐行般若波羅蜜的深淺度來分證的。

   前面所說的「觀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識也不離六識。唯識宗的修行重點是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爲「成所作智」,把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觀照般若是要使六識消融于般若,産生觀照作用;觀照作用就是「大圓鏡智」。

   我們經常聽到說所謂「一塵不染」,然什麼是一塵不染呢?這個「不染」不是指我們的色身,色身在混濁的世間,無時無刻都會受到汙染;真正不染是指我們的心。染:就是被它黏住了、波及了、汙染了。如果我們只觀照而不執取,它就不會汙染到我們。我們用分別心,就會因見取而受染;六根面對六塵就構成了層層的心垢,逐漸掩蓋、埋沒了原本的自我──真實的本心。觀自在菩薩,用自覺觀察,藉甚深般若波羅蜜的行證,從真智慧中獲得了究竟解脫,所以能照見五蘊皆空──真正達到「一塵不立」。

  

   「五蘊」又稱「五陰」(色、受、想、行、識)。「蘊」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識,愈來愈多,于是我們從生到老,腦細胞的褶子也愈來愈多。如果我們用分別法,則色、受、想、行、識,每一樣都可以寫一篇很長的論文,而且大有內容,大有文章。如果我們用觀照,則色、受、想、行、識,原本不存在,原本並非實有,畢竟如幻如化,空無自性。空,很多人認爲是什麼都沒…

《垂手接引 普度衆生──寬運大和尚五臺山白雲寺佛學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