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手接引.普度众生(一)
──宽运大和尚五台山白云寺佛学开示
七月八日下午,宽运大和尚在白云寺为四众解答佛学问题后;晚上八时三十分,又于寺内做了一场佛学开示;对「佛法概论」及「净土法门」等内容,作深入浅出之解说;现埸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与会者皆感到法喜充满,受益匪浅。现将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非常的欢喜、非常的高兴,今天借着梦参长老九十九岁寿辰的机缘,又来到了五台山!在这五台山上,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白云寺」。(掌声)因为白云寺昌隆法师以恳切至诚的心来推广念佛。今天早上真是因缘殊胜,一百尊弥陀佛接引像,排列在我们白云寺前面,就在通往佛母洞的地址,垂手接引,普渡芸芸的众生。(掌声)阿弥陀是梵文,意译就是「无量寿」、「无量光」,他的慈光在这里头摄受白云寺和佛母洞有缘的众生,令众生们都能乘着弥陀的慈航,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掌声)
我们都知道梦参长老是黑龙江省开通县人,而且和倓虚老法师特别有缘份;倓老在东北创建营口楞严寺、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复兴沈阳般若寺及沈阳永安寺等,后来又创建了青岛的湛山寺。因为湛山寺的关系,梦老与倓老的因缘就更加深了。由于倓老非常重视戒律,自从慈舟老法师离开湛山寺后就没有人讲戒,因此,倓老就派梦老去请弘一律师来,这个过程在倓老的《影尘回忆录》中都描述得很详细,比如说,当时梦老去请弘老;弘老开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不为人师;第二,不开欢迎会;第三,不登报吹嘘。当然是倓老都答应了才肯来;而弘老来到湛山寺后的种种感人德行,更是令人无比敬佩。期間都是夢老當他的侍者,照顧他的起居飲食,所以弘老基本上只肯接觸夢老;其他人想拜見都是很難拜得到的。最后当他准备离开的时候,又再开了五个条件。第一:不许预备盘川钱;第二:不许准斋饯行;第三;不许派人去送;第四不许规定或询问何时再来;第五:不许走后彼此再通信。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不想彼此有任何世俗的牵挂与情执。
而当弘老辞别倓老的一幕,那就更为令人感动了:「弘老临走时给倓老告别说:『老法师!我这次走后,今生不能再来了,将来我们大家同到西方极乐世界再见吧!』说话声音很小、很真挚、很沈静!让人听到都很感动。」
由此可见,弘一律师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我们在民国的时候,念佛的有印光大师,改革的有太虚大师,禅门有虚云老和尚,天台有谛闲老和尚,而律宗则有弘一律师,他们都是一时的法匠,他们都主张念佛,求生净土。今天我们看到刚才有一位居士是从深圳弘法寺来的,不禁令我们想起了本焕老和尚;他是中国现代的一位禅门法匠,佛门泰斗,年高德劭,到了晚年的时候,劝导大家念〈普贤菩萨行愿品〉,同时也主张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而且他自己就是念佛求生西方的,他活到一百零六岁,仍然弘法不断,接引有缘的众生。而现时我们的梦老已经九十九高龄了,依然是天天不忘弘法,日日普度众生。我们可以看到,不单是禅宗的祖师念佛,律宗的大德还是念佛,那可想而知,这念佛法门是八宗的归宿,是我们学佛人的理想目标。
我们都知道释迦佛成道三七日以后,第一部所讲的经典是就是《华严经》;其内容组织即是「七地九会」,就是在七个地方有九次说法,有的是在我们人间说的,而有的是在天上说的:「七处」包括地上三处、天宫四处(注1)。佛的说法,一个层次比一高层次高,因为佛都是在定中说法,所讲的是证悟境界,亦即成佛之道──成佛是一个逐步上升的修学过程,成佛就好像我们读书求学的过程一样,由小学、中学、大学,再修硕士、博士;成佛就相当于取得博士学位的学历;因为在《华严经》里面,释迦佛讲的全部都是菩萨的境界或实践菩萨道的方法。
而菩萨道分为五十二个阶位: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到圆满佛道。这个成佛之路是非常漫长与困难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成佛;就好像释迦佛在因地修行时,往返娑婆世界要有八千返,最后才圆满佛道。因为凡夫众生实在有太多的无明烦恼,也就是太多的「惑」──所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要彻底的断除,实在是不容易,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十信」还在凡夫位,「十住」始入贤位,至「十地」入圣位,因为菩萨有凡圣之分,地前都属凡夫菩萨,至「初地」才入圣位,称「圣位菩萨」,至「等觉」才是自觉觉他大的菩萨(注2),但觉行尚未圆满,至「妙觉」才觉行圆满,究竟成佛。(未完待续)
垂手接引.普度众生(二)
──宽运大和尚五台山白云寺佛学开示
但是要破无明,这个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这指的是四十一位的法身大士的境界,他们都是菩萨,而且是「菩萨摩诃萨」,也就是「大菩萨」。那什么叫「法身大士」呢?凡是契证了空性,证得如幻三昧,了解一切法如空,当体即空,证到这个境界就叫法身大士。《华严经》就是佛示现报身,对「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宣讲的。佛的境界是最高的,法、报、化三身一体;佛能够现报身,说明佛有法身,法身是经过无量阿僧祇劫,累功积德而得来的;没有法身就不能现报身,也不能现化身。
那么佛和菩萨有什么不同?佛所证得的是涅槃境界;涅槃境界就是清净解脱的境界。「涅槃」称为「断德」,即断除了一切烦恼,达到清净解脱的境界。佛所证的涅槃为无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就是不再受生,达到彻底的解脱。法身大士还没证到这种境界,这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
我们出家人有三衣在身,也受了菩萨戒,但是我们只是凡夫菩萨,要从凡夫菩萨到大菩萨,这个道路是非常漫长的。「三衣一钵」代表我们出家人的形象;出家人不管云游何方,总是三衣一钵不离身。相信大家都知道,「三衣」(注1)是指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总名「袈裟」──袈裟是坏色、不正色、染色之意。
根据《藏义经》说,袈裟有十种利益:一者菩提上首;二者众处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剎恭敬;九者天龙护缘;十者得成佛道。宋初永明延寿襌师《戒序仪文》说,莲花色比丘尼曾披袈裟作戏,以此因缘,得值佛陀,出家证阿罗汉果,由此可见袈裟之尊贵。
而「钵」是出家人的食器,(古时候或现在南传国家)出家人托钵乞食,堪受人天供养,故代表「福田」。钵又名应量器,有三事相应:色相应──钵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体相应──钵体质粗,使人不起贪欲;量相应──应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由此可见,「三衣一钵」意义殊胜。
当然了,可能大家会问,菩萨与菩萨之间有何不同?就在于发心而已。你看今天昌隆法师发了大心,今天她就是大心菩萨。所以我们每一位都要发心、发心、发大心。(掌声)所以说,发了大心就是大心菩萨。
前面已经说了,《华严经》里面所说的菩萨道有五十二个阶位;其中〈入法界品〉说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参就是实践,真正发心修菩萨道,就必须从理论走向实践。而同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更是菩萨道的实践。这一品有很多不同的译本(注2),其实,唐德宗贞元年间般若三藏所译四十卷本的《华严经》中,此品全名称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现时通常单行流传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仅是四十卷本的最后一卷。
〈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所说的「十大愿王」即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然而到最后的时候,十大愿王导归净土;也就是说文殊和普贤两位法身大士,华藏世界里面的大菩萨,他们最终也要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为什么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呢?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就是因为成佛实在太难了,所以,修行未得究竟圆满的菩萨,就先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继续学习,而到了那里,就确保不再退转了。
我们都知道,宇宙是无有穷尽的,那么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宇宙虚空既然有无数的银河系,那么也就有无数的世界与众生;在《华严经》中简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广大的世界为「大华藏世界」;此世界住于香水海中莲华之上,种种妙宝庄严,含藏一切世界,深广而无穷尽。
据八十卷《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载,华藏庄严世界海乃毘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亲近微尘数佛,于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此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最上之风轮能持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莲华,称为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海即住此大莲华中,有金刚轮山周匝围绕。(未完待续)
垂手接引.普度众生(三)
──宽运大和尚五台山白云寺佛学开示
金刚轮山内,所有大地,皆以金刚所成。此大地中,复有不可说佛剎微尘数香水海,一一香水海周围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一一香水海中亦有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之世界种,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其最中央之香水海,称为无边妙华光,出大莲华,其上有世界种,称为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二十重庄严世界(注)皆由此出,重迭布列,各有佛剎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各有佛出现,教化众生。
关于第十三重娑婆世界,《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的描述是:「此上过佛剎微尘数世界,至此世界名娑婆,以金刚庄严为际,依种种色风轮所持莲华网住,状如虚空,以普圆满天宫殿庄严虚空云而覆其上,十三佛剎微尘数世界周帀围绕,其佛即是毘卢遮那如来世尊。」
「至此…
《垂手接引 普度众生──宽运大和尚五台山白云寺佛学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