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手接引.普度衆生(一)
──寬運大和尚五臺山白雲寺佛學開示
七月八日下午,寬運大和尚在白雲寺爲四衆解答佛學問題後;晚上八時叁十分,又于寺內做了一場佛學開示;對「佛法概論」及「淨土法門」等內容,作深入淺出之解說;現埸氣氛熱烈,掌聲不斷;與會者皆感到法喜充滿,受益匪淺。現將全文刊出,以飨讀者:
非常的歡喜、非常的高興,今天借著夢參長老九十九歲壽辰的機緣,又來到了五臺山!在這五臺山上,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白雲寺」。(掌聲)因爲白雲寺昌隆法師以懇切至誠的心來推廣念佛。今天早上真是因緣殊勝,一百尊彌陀佛接引像,排列在我們白雲寺前面,就在通往佛母洞的地址,垂手接引,普渡芸芸的衆生。(掌聲)阿彌陀是梵文,意譯就是「無量壽」、「無量光」,他的慈光在這裏頭攝受白雲寺和佛母洞有緣的衆生,令衆生們都能乘著彌陀的慈航,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掌聲)
我們都知道夢參長老是黑龍江省開通縣人,而且和倓虛老法師特別有緣份;倓老在東北創建營口楞嚴寺、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複興沈陽般若寺及沈陽永安寺等,後來又創建了青島的湛山寺。因爲湛山寺的關系,夢老與倓老的因緣就更加深了。由于倓老非常重視戒律,自從慈舟老法師離開湛山寺後就沒有人講戒,因此,倓老就派夢老去請弘一律師來,這個過程在倓老的《影塵回憶錄》中都描述得很詳細,比如說,當時夢老去請弘老;弘老開出了叁個條件:第一,不爲人師;第二,不開歡迎會;第叁,不登報吹噓。當然是倓老都答應了才肯來;而弘老來到湛山寺後的種種感人德行,更是令人無比敬佩。期間都是夢老當他的侍者,照顧他的起居飲食,所以弘老基本上只肯接觸夢老;其他人想拜見都是很難拜得到的。最後當他准備離開的時候,又再開了五個條件。第一:不許預備盤川錢;第二:不許准齋餞行;第叁;不許派人去送;第四不許規定或詢問何時再來;第五:不許走後彼此再通信。爲什麼要這樣做?就是不想彼此有任何世俗的牽挂與情執。
而當弘老辭別倓老的一幕,那就更爲令人感動了:「弘老臨走時給倓老告別說:『老法師!我這次走後,今生不能再來了,將來我們大家同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見吧!』說話聲音很小、很真摯、很沈靜!讓人聽到都很感動。」
由此可見,弘一律師實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我們在民國的時候,念佛的有印光大師,改革的有太虛大師,禅門有虛雲老和尚,天臺有谛閑老和尚,而律宗則有弘一律師,他們都是一時的法匠,他們都主張念佛,求生淨土。今天我們看到剛才有一位居士是從深圳弘法寺來的,不禁令我們想起了本煥老和尚;他是中國現代的一位禅門法匠,佛門泰鬥,年高德劭,到了晚年的時候,勸導大家念〈普賢菩薩行願品〉,同時也主張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而且他自己就是念佛求生西方的,他活到一百零六歲,仍然弘法不斷,接引有緣的衆生。而現時我們的夢老已經九十九高齡了,依然是天天不忘弘法,日日普度衆生。我們可以看到,不單是禅宗的祖師念佛,律宗的大德還是念佛,那可想而知,這念佛法門是八宗的歸宿,是我們學佛人的理想目標。
我們都知道釋迦佛成道叁七日以後,第一部所講的經典是就是《華嚴經》;其內容組織即是「七地九會」,就是在七個地方有九次說法,有的是在我們人間說的,而有的是在天上說的:「七處」包括地上叁處、天宮四處(注1)。佛的說法,一個層次比一高層次高,因爲佛都是在定中說法,所講的是證悟境界,亦即成佛之道──成佛是一個逐步上升的修學過程,成佛就好像我們讀書求學的過程一樣,由小學、中學、大學,再修碩士、博士;成佛就相當于取得博士學位的學曆;因爲在《華嚴經》裏面,釋迦佛講的全部都是菩薩的境界或實踐菩薩道的方法。
而菩薩道分爲五十二個階位:從十信位、十住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到圓滿佛道。這個成佛之路是非常漫長與困難的,需要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成佛;就好像釋迦佛在因地修行時,往返娑婆世界要有八千返,最後才圓滿佛道。因爲凡夫衆生實在有太多的無明煩惱,也就是太多的「惑」──所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要徹底的斷除,實在是不容易,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十信」還在凡夫位,「十住」始入賢位,至「十地」入聖位,因爲菩薩有凡聖之分,地前都屬凡夫菩薩,至「初地」才入聖位,稱「聖位菩薩」,至「等覺」才是自覺覺他大的菩薩(注2),但覺行尚未圓滿,至「妙覺」才覺行圓滿,究竟成佛。(未完待續)
垂手接引.普度衆生(二)
──寬運大和尚五臺山白雲寺佛學開示
但是要破無明,這個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這指的是四十一位的法身大士的境界,他們都是菩薩,而且是「菩薩摩诃薩」,也就是「大菩薩」。那什麼叫「法身大士」呢?凡是契證了空性,證得如幻叁昧,了解一切法如空,當體即空,證到這個境界就叫法身大士。《華嚴經》就是佛示現報身,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宣講的。佛的境界是最高的,法、報、化叁身一體;佛能夠現報身,說明佛有法身,法身是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累功積德而得來的;沒有法身就不能現報身,也不能現化身。
那麼佛和菩薩有什麼不同?佛所證得的是涅槃境界;涅槃境界就是清淨解脫的境界。「涅槃」稱爲「斷德」,即斷除了一切煩惱,達到清淨解脫的境界。佛所證的涅槃爲無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就是不再受生,達到徹底的解脫。法身大士還沒證到這種境界,這在程度上是有區別的。
我們出家人有叁衣在身,也受了菩薩戒,但是我們只是凡夫菩薩,要從凡夫菩薩到大菩薩,這個道路是非常漫長的。「叁衣一缽」代表我們出家人的形象;出家人不管雲遊何方,總是叁衣一缽不離身。相信大家都知道,「叁衣」(注1)是指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總名「袈裟」──袈裟是壞色、不正色、染色之意。
根據《藏義經》說,袈裟有十種利益:一者菩提上首;二者衆處人天;叁者父母返拜;四者龍子舍身;五者龍披免難;六者國王敬信;七者衆生禮拜;八者羅剎恭敬;九者天龍護緣;十者得成佛道。宋初永明延壽襌師《戒序儀文》說,蓮花色比丘尼曾披袈裟作戲,以此因緣,得值佛陀,出家證阿羅漢果,由此可見袈裟之尊貴。
而「缽」是出家人的食器,(古時候或現在南傳國家)出家人托缽乞食,堪受人天供養,故代表「福田」。缽又名應量器,有叁事相應:色相應──缽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體相應──缽體質粗,使人不起貪欲;量相應──應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由此可見,「叁衣一缽」意義殊勝。
當然了,可能大家會問,菩薩與菩薩之間有何不同?就在于發心而已。你看今天昌隆法師發了大心,今天她就是大心菩薩。所以我們每一位都要發心、發心、發大心。(掌聲)所以說,發了大心就是大心菩薩。
前面已經說了,《華嚴經》裏面所說的菩薩道有五十二個階位;其中〈入法界品〉說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這五十叁參就是實踐,真正發心修菩薩道,就必須從理論走向實踐。而同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更是菩薩道的實踐。這一品有很多不同的譯本(注2),其實,唐德宗貞元年間般若叁藏所譯四十卷本的《華嚴經》中,此品全名稱爲「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現時通常單行流傳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僅是四十卷本的最後一卷。
〈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所說的「十大願王」即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然而到最後的時候,十大願王導歸淨土;也就是說文殊和普賢兩位法身大士,華藏世界裏面的大菩薩,他們最終也要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爲什麼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呢?我們前面已經說了,就是因爲成佛實在太難了,所以,修行未得究竟圓滿的菩薩,就先到西方極樂世界中去繼續學習,而到了那裏,就確保不再退轉了。
我們都知道,宇宙是無有窮盡的,那麼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宇宙虛空既然有無數的銀河系,那麼也就有無數的世界與衆生;在《華嚴經》中簡稱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廣大的世界爲「大華藏世界」;此世界住于香水海中蓮華之上,種種妙寶莊嚴,含藏一切世界,深廣而無窮盡。
據八十卷《華嚴經.卷八.華藏世界品》載,華藏莊嚴世界海乃毘盧遮那如來往昔于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親近微塵數佛,于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此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其最上之風輪能持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蓮華,稱爲種種光明蕊香幢,華藏莊嚴世界海即住此大蓮華中,有金剛輪山周匝圍繞。(未完待續)
垂手接引.普度衆生(叁)
──寬運大和尚五臺山白雲寺佛學開示
金剛輪山內,所有大地,皆以金剛所成。此大地中,複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一一香水海周圍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一一香水海中亦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之世界種,一一世界種複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其最中央之香水海,稱爲無邊妙華光,出大蓮華,其上有世界種,稱爲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二十重莊嚴世界(注)皆由此出,重疊布列,各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各有佛出現,教化衆生。
關于第十叁重娑婆世界,《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的描述是:「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此世界名娑婆,以金剛莊嚴爲際,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住,狀如虛空,以普圓滿天宮殿莊嚴虛空雲而覆其上,十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其佛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世尊。」
「至此…
《垂手接引 普度衆生──寬運大和尚五臺山白雲寺佛學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