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垂手接引 普度众生──宽运大和尚五台山白云寺佛学开示▪P3

  ..续本文上一页有,是断灭,其实不然。佛教说「空」,有很多种:二乘圣人所讲的空是分析空,分来分去分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了。菩萨的空是当体空、般若空。也就是说,菩萨离二边、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执有。也可以用天台宗空、假、中三观的「空观」来说明: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假观是观诸法虽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观是观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理。

  

  我们经常说「内观观自在,外观观世音」,如果我们内观不自在,又怎可能外观观到世音?我们之所以不能自在,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烦恼。我们眼观妙色,这眼睛喜欢看好看的东西,所以对颜色起烦恼,我们会起心动念;我们耳慕好音,这耳朵喜欢听好听的音乐,我们喜欢绕梁三日的音声;还有喜欢听到别人赞叹的声音;人家赞叹我,我就高兴;人家批评我,我就起烦恼。我们鼻嗅好香,我们喜欢嗅好香的味道,鼻子也就起烦恼。

  我们舌贪嗜味,舌头喜欢吃好吃的东西,舌头也会起烦恼。我们身贪细滑,冷了不行,热了也不行,身体同样也起烦恼。我们在香港的体会就特别深刻,现在白天热,晚上热,室内热,室外还热,哪里最好?五台山最好,这里是清凉地呀!(掌声)当然了,我们外在的清凉很容易,但内心的清凉却很难,那为什么难呢?因为我们现在人就是身不安、心也不安;但这身体的不安较容易解决,可以休息、睡眠来弥补,或者锻练身体、做做运动,很快便会得到调节。现在是心不安,我们的心念念都在攀缘,念念都在起心动念;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烦恼;这些烦恼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只是轻重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因为我们人都是自私自利,都是名闻利养,都是五欲六尘,都是贪、瞋、痴、慢,都为是非得失而计较,这些都是我们的根本烦恼,而且烦恼炽盛,如火烧燃。(未完待续)

  垂手接引.普度众生(六)

   ──宽运大和尚五台山白云寺佛学开示

  

  你说那个人不是自私自利,不是名闻利养?记得有一个公案是这样说的: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江苏镇江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流,船来船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便问旁边一老和尚道:「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在我看来只有两艘。」乾隆皇帝觉得很奇怪:「一天到晚这么多的船只往来,为什么只得两艘?」「一艘为名,一艘为利。」老和尚缓缓地说。此可谓一语道尽世间真相,所谓「熙熙为名来,攘攘为利去」,众生相确实是如此啊!我们现在的人,每天形形役役,奔波劳碌,又何尝不是为名为利?名与利的诱惑实在是太吸引了。但是我们要知道,所谓「好名必为名所累,好利必为利所伤」,其实名与利都是短暂的,都是虚幻的,唯有我们真心自性才是真实的、不变的、永恒的。

  

  所以佛教教我们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要舍迷向觉,要管好生命,要自觉觉他;因此,佛教这种教育方式,我们称之为「觉悟的教」。也就是说,在学佛的过程中,除了努力行持之外,还需要觉悟;但这觉悟必然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说,其中有不同的层次或境界,就好像禅宗里头经常说的:未曾悟入佛法之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有个入路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当真正觉悟了,明白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说明了智慧不同,所见就不同,所感受到的境界就不一样。我们之所以无法看到事物的真相,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分别与执着,有我就有你;有你就有他;有长就有短,有黑就有白。好像我们现在,看到后面这个山,我们把它叫「山」,英文叫“Mountain”,但是无论它的名字是什么,其实都只是假名而已,而不是它的本质;这个本质,佛法称之为「诸法实相」,也就是「空性」。我们如何才能诸法实相?就必须经过不断修、悟的过程。

  

  因此,今天既然大家都已经学佛了,就要好好把握生命,努力用功,安心于法上,精进于道上。所谓「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有出没入,有入没出的时候,那就下一世了;当我们离开人世之际就会四大分离,所谓「尘归尘、土归土」,这个身体就会化作山脉,变成河流;「我」到底在哪里呢?哪里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呢?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无我」,不但「无我」,而且更无「我所」;「我」固然没有,连属于我的都存的,因为一切缘起性空,一切都是苦、空、无常,唯有修行学道,才能离苦得乐,到达清净解脱的彼岸。

  

  这个娑婆世界,有什么值得我们追求呢?生命的价值到底在那里呢?古德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说话的意思是说,早上能够听闻到「道」,也就是「真理」,那么到晚上便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为什么没有遗憾?因为这个「道」就是生命价值与意义之所在;能够获得或领悟到其中的道理,那么即使死去,就没有什么值得可惜了。

  好像今天大家是个学佛、念佛的人,发愿持名念佛,希望乘着弥陀慈航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份「至心信乐」的虔诚,就是生命最高的目标与意义──能够得蒙弥陀慈父的接引至西方净土,那么五浊恶世间的一切,又有什么值得留恋,又有什么不能舍弃?

  而且阿弥陀佛是因地成就,果地圆满,他发了四十八种的愿望,在十八愿的「中心愿」(又称「十念必生愿」)中告诉我们:「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未完待续)

  垂手接引.普度众生(七)

  ──宽运大和尚五台山白云寺佛学开示

  

  愿文的意思是说:假设我(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发起无上的至诚心,相信并且乐意要往生极乐世界,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乃至少到只有念十声佛号,除了犯五逆重罪及诽谤佛法的人以外,都必定往生。如果不是这样,我不成佛。除了是犯了「五逆十恶」或「诽谤正法」的人。

  这个「十念必生」愿是四十八愿中的核心,也就是四十八愿中,最伟大的一愿,它普摄十方无量念佛众生往生极乐。只要有信有愿,即使是三恶道在内的一切众生,只要十念念佛,就无不往生。所以这个愿是阿弥陀佛无上大悲心的具体显现,是无上智慧所流出的究竟方便。

  「至心信乐」:「至心」就是至诚心,即登峰造极的诚心,至诚恳切到最高最极的程度。「信乐」,信是信心,乐是欢喜,表示非常相信、非常愿意、非常高兴。「至心信乐」就是听到了佛的名号,知道了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殊胜,就一心欢喜信受,想要往生极乐国土。有人单重视持名,不重视信愿,这样是不圆满的,而且亦很难会有成就。蕅益乂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截流大师亦说:「若无正信,虽努力念佛,不能往生。」由此可见,欲得往生,必须要信、愿、行三者具足并相资。

  「欲生我国」:非常想要往生极乐世界,非常向往而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往生,并且相信只要具足信愿,一心念佛,决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乃至十念」:虽然所念的佛号不多,甚至少到只念了「十念」就可以往生。能够多念当然更好了。蕅益大师说:「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十念」,若在临终时,是连续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在平时修持,则可遵照宋朝慈云忏主所立的「晨朝十念法」,每天晨朝都要连续念十口气「南无阿弥陀佛」,从起修到临终都不间断。若能早晚都念就更好了。

  

  净土宗就是要我们信愿持名念佛,「至心信乐」主要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持名,是行。具足信愿,但有十念就可以往生。包括三恶道在内的一切众生,若能够信愿念佛,没有不能往生的。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条是极端罪恶的行为,犯了任何一条都要堕地狱。「诽谤正法」就是诽谤了佛法,诽谤了大德,这罪是极大的,必堕地狱。

  

  善导大师说:在四十八愿中,是以第十八愿为核心,其他每一条愿都是第十八愿的引伸。因为此愿就是摄受众生都能往生,都能证入无量光寿大誓愿海的无上大愿,显出阿弥陀佛的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普令一切众生同成佛道。

  蕅益大师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第十八愿主张信愿持名,名号就是佛德,就是佛所证的实德。这句佛号具足了无量无边的一切法门。但当深具信愿,乃至少到只有临终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平时修「十念法」念佛,都决定可以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凡夫往生极乐就永离恶趣,证三不退,位齐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决定成佛。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我们即使再忙、困难,每天只修「十念」总是可能的。所以「十念必生愿」的功德确实是不可思议。

  垂手接引.普度众生(八)

   ──宽运大和尚五台山白云寺佛学开示

  

  前面说了,「至心」就是「至诚心」,这个心是至诚恳切到最高最极的程度,所以,也就是「一心」,亦即「不二心」。如果我们有了这种心,然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会感应道交,才会净念相继,才会都摄六根,如果不能都摄六根,又如何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这当然是很难了。

  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五蕴皆空呢?就是因为我们对色、声、香、味、触有所分别、有所执着;所以《心经》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是「色」呢?我们所见现象界的一切都是「色」,而这个「色」为什么是「空」呢?就是因为它是「因缘所生」的,也就是因缘和合而有的,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那么当因缘离散的时候,它就不复存在了。所以,眼前所见到的「色」,是短暂的、无常的,亦即是不真实的,也就是「空」的。

  

  不过,这个「空」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有人可能误以为这空就是否定、就是没有,事实上却刚巧相反,就是因为空,所以才能包含万有──你说我们这个殿堂空不空呢?当然是空的,如果不空的话,我们就不能安住在这里念佛;你说这个杯子空不空?如果不空的话,就无法装下满杯的水。由此可见,因为空才能成就一切;但一切亦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任何事物其本质都是无常的、变幻的、空的;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它是由四大(地、水、火、风)所组成的,四大和合的时候它存在,四大分离的时候,就再也找不到了!那么,是不是如幻的?是不是空的呢?

  

  宇宙间万事万物亦复如是──一切都是幻化、幻化,正如《中论》「三是偈」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存在、都是假名,离开了因缘的话,哪里可以找到真实呢?

  

  试想想,十年前我们又知道今天会在这里见面?今天早上我们一起为一百尊的阿弥陀佛,也就是接引佛做开光洒净仪式;到了晚上,又给大家做念佛的报告,这一切都是缘份,而且这个缘份,不但只是今生今世的,而可能是多生多世就结下的,所以我们见面时才会觉得这么亲切。但是,到了后天,我们就会分别了,我就回到香港去,而你们很多人啊,就会回到家里去,大家各散东西,这个相聚的缘就消灭了;那么,我们唯有期待昌隆法师给我们安排另一个缘来相聚。当然了,我愿做不请之友,(掌声)不请也会来啊!为什么要做不请之友?因为念佛法门的目的,就是给众生「惠以真实之利」,希望让众生实实在在得到好处、得到利益。

  

  我们常听大德开示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这句说话的出处,其实是道绰法师于《安乐集》中引《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虽然《大集经》月藏分总共十卷经文事实上并找不到相关开示,但对于正信念佛求生西方,并没有任何影响。)而后来许多祖师相似的法语,大部份都是根据道绰法师而来的。

  

  为什么说:「罕一得道?」因为在末法五浊之中,诱惑或其他障碍实在太多太多了,所以修行得道实在非常非常之困难。也不是说没有,但实际得道者与修行众生的数目,可以说是不成比例。故为罕一,希有难逢。(未完待续)

  

《垂手接引 普度众生──宽运大和尚五台山白云寺佛学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