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忍辱度

  修習忍辱度

  摘自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 二十四、修習忍辱度

  罪惡莫過嗔,

  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衆理,

  努力修安忍。

  前行:

  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爲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爲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叁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

  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衆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無量衆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衆,及一切清淨傳承的具相祖師,爲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谛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叁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谛,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叁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叁寶前,至誠發願:得暇身必須利他,爲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爲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爲動機,帶領衆生一起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修習忍辱度,祈能如理思維,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叁士道的功德。

  首先帶領衆生,至誠向前方叁寶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衆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

  自系不淨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

  緣諸衆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

  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正行:

  《入行論》(安忍品)開宗明義地說:

  [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

  意即,沒有一種罪過像嗔恨那麼嚴重,也沒有一種修行像安忍那麼難行,所以應該安立種種正理,努力的思維修習忍辱。這段話其實也顯示了,積福的最佳方便是修習忍辱,嗔心則是真正的敵人;凡能損慧命,能賜苦果的即稱爲敵,外敵非敵,嗔敵能損害慧命、能招致痛苦、能摧壞善根,真能害叁界衆生的便是此內心嗔敵。

  相反地,能修習安忍,能善巧守護善根,便是最好的積福;由于忍辱的緣故,因此不論是順緣或逆緣皆得轉成增善之緣,並能將一般凡夫容易生嗔之境,觀爲累積福報成就善法的助伴,甚至能夠將傷害譭謗視爲善知識。這樣看來,能忍受嗔恨是一切功德的所生處,遇到嗔境而放棄修忍,顯然是自己不愛自己,摧滅功德,可說最極愚癡了。

  如果是從獲得利益的觀點來說,以自利而言,改變外境與改變內心二者,改變內心爲宜;改變他人與改變自己二者,改變自己爲宜。因爲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煩惱,但可改變自己的煩惱;無法減少別人的煩惱,卻可減少自己的煩惱,遮嗔修忍也莫過如此。

  以利他而言,佛法是修忍之法,因爲大乘佛法的主修品在大悲心,生起真實大悲心即不應有嗔,而對治嗔則在于修忍,修忍的機會則完全是由怨敵與逆緣所提供,緣著上師、叁寶、親友等恐怕難有修忍機會。所以唯有真實透過怨敵與逆緣而修習忍辱,才有可能輾轉圓滿大慈悲心、菩提心、一切菩提資糧及佛果。

  要言之,不論是自利或是利他,菩薩皆須以諸正理努力遮嗔修忍,圓滿忍辱波羅蜜多。爲此,當下略分幾項敍述菩薩的修習忍辱之理。

  一、 思維忍辱的定義:

  不論衆生或物件如法不如法,理由真實不真實,凡是于諸傷損

  因緣與嗔恚境界能正生起歡喜信解、耐怨害苦的安忍不嗔的心所,就是忍辱。圓滿忍辱度,並不是令所有衆生皆不嗔恚,而是由自心滅除嗔恚相違品、增長忍辱信解而圓滿;因爲暴惡衆生量等虛空,並不是我所能盡予降伏,但只要能摧毀自心嗔恚等,一切怨敵也就調伏了,就像並無法以諸皮革覆滿荊棘大地,如能穿上皮鞋即能自由自在地行走荊棘大地一樣。

  二、思維趣入修忍的方便:

  應觀忍德嗔過,首先見到修忍的功德,分有兩點:

  1. 若能今生恒常修習堪忍,則來世少有怨敵,無有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身壞當生善趣人天;一切生世易得聖者攝受教化,究竟成就佛果。由此見到安忍功德,不但自能堪忍,也勸他人修忍,見到修習忍辱的衆生也能油然地寬慰隨喜,讚揚忍辱功德。

  2. 若能今生恒常修習堪忍,則今生少有怨敵,人生過得較爲平和安樂歡喜,沒有什麼事可以懷憂痛苦,也能圓滿世間種種善事,感得色身相好莊嚴,就像披了護身铠甲,惡人粗語之箭也難以穿透,他人的損毀中傷反而都是成就讚歎、累積功德,等等,不可勝數。

  其次,見到不忍生嗔的過患,分有兩點:

  (一)、不現見的過患,分七:

  1. 力大菩薩嗔力小菩薩壞百劫布施等所積善根。

  2. 力小菩薩嗔力大菩薩壞百至千劫布施等所積善根。

  3. 力同菩薩嗔力同菩薩壞百至千劫布施等所積善根。

  4. 非菩薩之衆生嗔菩薩壞千劫布施等所積善根(菩薩生嗔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嗔菩薩)。

  5. 衆生嗔衆生亦壞千劫布施等所積善根。

  6. 菩薩嗔衆生有過失,不壞善根。

  7. 比丘以信心禮拜佛發爪塔,其身所覆處至金輪際有幾許微塵,即受千倍轉輪聖王之善根,但是如果以諸嗔恚損害同梵行者,則能刹那摧毀彼善根,是布施,持戒等善所不能補救。

  那麼,壞善根的定義及種類是什麼呢?當知,就好像以四力忏悔淨治惡業,並不能完全淨除一切作用;如是,壞善根也不是壞盡了一切作用,而是指摧壞往昔諸善感得善果的功能,這又分爲叁種:

  1. 完全不感善果。這就好像圓具四力猛利忏悔惡業,雖然不能斷除惡業種子,但遇緣也必然不生惡異熟果;也像加行道頂位時雖然未斷邪見及惡因種子,但以功德力,後來遇緣也不起邪見及煩惱現行一樣。由嗔恚摧壞善根,令不感果的情況亦複如是。

  2. 延遲感善果。

  3. 由感大善果轉成感小善果。

  (二)、現法的過患:

  嗔心含具 ―― 傷害心、仇恨心、報複心、謀略心、不悅對方心等,嗔心現行的當下即有下列過患:

  1. 令心不寂靜,意不調柔。

  2. 令先有的種種喜樂,失壞後即不可再得。

  3. 讓人整天心煩氣燥,坐立難安,食不知味,睡不安穩。

  4. 令心變得浮動,雜染,易于遷怒,喪失了堅固與安穩。

  5. 雖然先前恩養善待對方,但若自嗔恚重,反而對方易于忘恩負義甚或遭其弑殺傷害。

  6. 因爲嗔恚,所以連自己的親眷皆厭患棄舍,難以布施攝受也不好樂一起共住。

  7. 危害身心健康,能壞殊妙容顔。

  8. 縱然受用諸安樂臥具,心卻因爲忿恨交加而受苦。

  9. 令忘失了成辦自己短暫與長遠的利益。

  10. 令失壞名譽及義利。

  11. 讓人習于非理作意,心于損益喪失了慧觀能力。

  12.由于忿恨,也就習慣于造諸惡業,所以令來世長劫住惡趣受苦。

  叁、思維修忍的種類及理由,分叁:

  (一)、耐怨害忍 ―― 是指善爲安立種種理由,令自通達不應嗔恚,任受傷損皆能回施報以利樂,盡得忍持而習于他人傷害的一種忍辱心所。耐怨害忍的相違品便是嗔恚。

  那麼,應該安立什麼理由,修習耐怨害忍呢?這分幾點:

  1. 破除不能忍受爲怨敵作害,分二:

  (1)破除不能忍受障樂作苦,又分二

  ① 顯示理不應嗔,又分叁:

  a. 觀察境不應嗔,又分四:

  (a) 觀察對方有無自在而不應嗔者 ―― 即觀察怨害起源及生嗔之因,發現原來衆生是先有怨害的意樂,所以身口業行作損害的,這時我應以佛法的角度來思:事實上是他于損害並無自在,只是由于宿習猛利煩惱種子與境界現前,只是因爲他的無明與我當下種種因緣和合而才起損害心的。這時,如果我能斷除諸前因緣和合,必能遮止損害我的惡果;反之,如果我只是隨前因緣而再生嗔的加行,則當令自他同樣生苦。所以見諸怨敵作損害時,只應作修法想,原因無他,對方並無自主,只是隨煩惱轉而已,這點,月稱菩薩說得好:

  [ 此非有情過,此是煩惱咎,智者善觀已,不嗔諸有情。]

  (b) 觀察損害本是自性或是忽爾緣起都不應嗔者 ―― 如果損惱他人是有情的自性,則嗔彼非理,就像嗔具燒性之熱火極不合理一樣。如果損惱他人只是忽爾緣起,則有情自性本即賢善,嗔彼也是不合乎道理,就像嗔暫時障蔽虛空之雲煙一樣,應如是思維滅除嗔心。

  (c) 觀察其直接間接由何作損害也都不應嗔者 ―― 正被傷害時,刀杖其實是能直接發生損傷及作害者,那麼,我應如嗔有情般身嗔彼刀杖;若應嗔間接令生損傷及作害者,那麼就像刀杖乃爲有情使用而才損害我一樣,所以我也應嗔彼有情 ―― 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應當定解一切道理平等,故既不應嗔刀杖也不應嗔使用刀杖的人,讓自心不嗔有情如同不嗔刀杖一般。

  (d) 觀察于能發動損害之因也不應嗔者 ―― 直接地說,能發動損害之因就是業,自己會感受到有情怨害所生苦,乃是宿世不善業隨順著衆因緣所自招,故應以佛法轉念,只應歸咎于自業力自作害,而不應嗔他。

  b. 觀察有境不應嗔,又分叁:

  (a) 若于怨害苦不能忍受,將生嗔時,則應自念我極愚癡,因爲若不忍受現前微苦而生嗔,將引生地獄等惡趣無量大苦。

  (b) 思維怨害苦其實是我宿世惡業之果,若能堪忍,也就得以消除我的宿世惡業,不但不造新惡業,也增長多福,一舉兩得。

  (c) 想到有情完全…

《修習忍辱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