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一些故事及慧語

  佛教的一些故事及慧語

  

  △ 有人在祗樹給孤獨園問佛陀:“請問什麼是最犀利的劍?什麼是最劇毒的藥?”佛陀答說:“惡口罵人是最犀利的劍,因爲它最能刺傷人的心。貪心是最劇毒的藥,因爲它最能敗壞一個人的意念而無藥而解。”“世界上什麼人獲益最大?誰損失最多?”佛說:“布施的人獲益最大,因爲上天會加倍奉還他的善行。貪心和知恩不報的人損失最多,因爲不仁不義的人將永遠被人所唾棄。”“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什麼?最令人厭惡的人是什麼?什麼東西最容易破壞友誼?”佛說:“行善的人力量最大,因爲它可以培養各種美德,而最令人厭惡的是做壞事,因爲它會令人掉入墮落的深淵。同時嫉妒和自私最容易破壞人間的友誼。”“什麼是世界上最殊勝的東西?如何才能得到?”佛說:“福德和智慧乃是世上最殊勝的東西,因爲只要兩者兼備,不僅可以使人脫離輪回,超越叁界,還可以助人離苦得樂。不過一個人必須布施、守戒、勇猛精進,最後才能得到福德和智慧。”

  △ 有一次佛陀對一個外道開示因果的道理:“你看前面那一個村落的農夫,如果在春天不去耕田和播種,而只是天天在神前祈求賜給他們豐收,你想秋天來時,他們會豐收嗎?”對方答:“不可能的,因爲不先耕耘播種,則不論如何求神,荒土上是不可能長出豐碩的作物的。”“答得好,再請問你,如果農夫在春天很認真地耕種、灌溉、施肥、除草,但並沒有求神恩賜,將來會不會因此就沒收獲呢?”“我想他在秋天仍然會有收獲的。”“再請問你,一個人如果不務正業,遊手好閑,而且也不去運動,這個人家境會變好嗎?身體會健康嗎?”“我想這是不大可能的。”“這就對了,事實上世間一切的人和萬物都無法違背上述自然的因果法則,因此每一個人都應相信“人定勝天”,自己的命運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千萬不可以迷信邪說邪見。

  △ 有一次佛陀向弟子開示:“伽彌尼!如果你把大石頭丟進河中,而岸上有許多人虔誠地祈求天神使這一大石頭浮起,你想可能嗎?”弟子答:“不可能。”佛陀便說:“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做了大壞事,即使大家都祈求天神賜福給他,這也是不可能的。這個壞人不僅要受法律的製裁,死後也會墜入地獄受到應有的刑罰。”“我再問你,如果你把油倒在河上,許多人祈求天神使這些油下沈不浮在水面,可能嗎?”“不可能。”佛陀說:“你說得對,一個人如果經常爲善,則誰也不能害他,使他墮落,因爲行善可以使人得到尊敬和喜愛,死後也會上天堂享福。由此可知行善的人將來會升天,爲惡之人會下地獄,這些都是因果的法則,絕對不是祈求天神所能改變的。”

  △ 菩薩有叁種典型:第一種是悲增菩薩——富有慈悲心,但沒有智慧,一心只想救人和度人,然而由于不知如何救度衆生,結果自己也沒能得到解救或解脫。正如一個人不會遊泳,卻一心想下水救人,結果人沒能救起,自己也跟別人同歸于盡,因此自己應當先具備智慧,學會救人的技術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救人的目的。第二種是增智菩薩——這一種與前面剛好相反,只想求得智慧以便自救自度,不想救度別人,因此只知獨善其身,喜歡隱居在深山叢林,閉門自修。這些人最多只能修成阿羅漢,不能成佛。佛陀認爲這些人只知有己,不知利他,乃是“焦芽稗種”實不足取。第叁種乃是悲智常運菩薩——這一種能同時重視慈悲與智慧,能夠“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正如鳥具兩翅,人具兩腳,兩者兼顧並重均衡發展,而成爲中道圓滿,福慧雙修之菩薩。這種修持方式最爲可取。

  △ 有一次佛陀看到一位八十歲的老翁,還在大興土木建造豪華別墅,絲毫不知道無常即將降臨其身。佛陀對于這一老者的愚癡非常憐憫,就前往拜訪老者,要提醒他珍惜生命多種福田。沒想到這位老者見到佛陀後,一再表示要監督工程進行,非常繁忙,無暇與佛多談。佛再告訴他,人生有些事比建屋享受還要重要,希望他能撥空聽一下,老者仍然表示現在很忙,以後有機會再聽。佛陀第叁次再提醒他,這些重要的事如果現在不聽,將來恐怕就不容易聽到,希望老者能撥十分鍾聽他說法。沒想到老者就面呈愠色,表示很不耐煩,隨即就離佛而去巡視工地。佛陀無奈地感歎一聲便慢慢離開而去,不料十分鍾後,這位老者便因建造中的大屋梁忽然墜下而當被壓死,家屬們立即嚎啕大哭,非常悲傷。佛陀對于這位老者再叁不願撥空聞佛法,以致無法適時逃過一劫,心中至感惋惜與悲痛。在回家途中,有一些外道遇見佛陀,便問佛從何而來,佛乃告知剛才往訪富翁,富翁不願撥空聞法,以致難逃一劫之經過。這些外道聆聽之後,對佛陀的慈悲及佛法的寶貴,至爲感佩,紛紛向佛頂禮拜謝。佛陀隨即向弟子開示:“愚者牛飲不知茶味,智者品茗一聞即知。學道也與此相似。”

  △ 宋朝大儒朱熹,有一次曾任福建崇安縣知縣,在這期間曾被一個刁民設計而錯判一個盜葬墓地案件。事後發現真相,朱熹非常懊惱後悔,乃焚香向天祝禱:“此地若發,是有地理,此地不發,是有天理。”不料事後在一夕之間,天降大雨,雨水如注,該刁民所侵占的“絕佳”風水地,旋即被破壞摧毀,面目全非,成一潭濁水。由此可知福地唯有福人才能享用,無德之人雖然費盡心機,巧取豪奪,而一時占有,但也絕對無法由此獲益。因此“地理”不如“人理”,“人理”不如“天理”,“天理”不如“人心”。因此“人心”還是最重要。一個人如能具備正知正見,發慈悲心認真行善,廣植“福田”,將來必可獲得真正的福報。如果舍此不由,只想尋找龍穴寶地,企圖藉“好地理”來發展家業,庇蔭子孫,則不啻是緣木求魚,本末倒置,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不問自得。

  △ 韓國一位著名的禅師元曉大師,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發人省思的話:“我曾經盡一切的力量(包括神通)也無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謝,甚至集一百個神通力也無法阻止無常的來臨,因此不管你願不願意,世間的無常是無法避免的。”花會凋謝,人會生老病死,美麗佳人會年華消逝,財富權勢如過眼雲煙,隨時變易。“天下無不散的宴席”,“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這些無常的現象,任何力量都無法加以改變。有不少人企圖運用神通力來阻止無常的發生,結果均徒勞無功。例如:印度琉璃王攻打釋迦族時,目犍連曾運用神通將數百名男女置于缽中,放在天上,以便延續釋迦族後代。戰後將缽收回打開,缽中所有的人無一幸存,只剩血水。佛陀雖具六大神道,卻也罹患嚴重的背痛和胃病,而且在八十歲的時候就涅槃(去世),號稱神通第一的佛弟子目犍連後來也被仇敵殺害身亡。可見“神通”不敵“業力”,“業力”不離“因果”。因此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腳踏實地,老老實實,誠實作人,隨時注意修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律,這樣才是正確的智慧的作爲。千萬不要想用旁門左道,抄捷徑或投機取巧的方式來作爲我們的信仰或作事的指針,否則到最後發現錯誤時就“再回頭己百年身”,這時就會後悔莫及,而己付出的代價也就未免太大了。

  △ 奉獻自己的財物、時間、力量和愛心去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表面上是付出給予,然而他所得到的回饋卻是金錢所絕對無法買到的感受──內心覺得非常充實和愉快,這便是精神和心靈上的富足。一個人如果在物質上或財富方面很匮乏,但是如果能發心行善,縱然布施的能力很有限,然而也可以在精神上感到很富足,成爲一位“貧中之富”的人。一個財力豐裕的富翁,如果也能發慈悲心盡量去幫助社會上一些不幸的人群,則其內心也必定感到很充實,精神上感到很富足,那麼他也會成爲一個“富中之富”的人。一個人唯有在精神上感到富足,才可以說是真正富足和快樂的人。反之,如何精神方面感到很空虛和苦悶,則不管擁有多少財富,住著豪華的別墅,開著進口的名車,吃著山珍海味或滿漢全席,穿著名貴華服和鑽飾,也會覺得這些一切都索然無味,毫無意義,甚至覺得非常無聊、孤獨和痛苦。這些人便是典型的“富中之貧”。世界上最可憐和最痛苦的人乃是“富中之貧”及“貧中之貧”的人。親愛的朋友,你想選擇成爲那一種人呢?

  △ 每一位正信的佛教徒都了解,念佛的目的並不是在求福消災(事實上這也是不可能的事,因爲佛本身也不能消定業,公然違反因果的定律),而應該在以佛心來代替凡心(凡夫的心是貪嗔癡慢疑等等),使人心光明清淨。所以念佛不應只是口念,而應心中常以佛爲榜樣,隨時學習佛的大慈大悲心去救衆生,使自己能提升境界,將來能成聖成佛才有意義。因此長時間念佛的人,如果心態始終未改,仍有貪嗔癡慢疑的習氣,那麼念佛便毫無意義。正如一個人如果整天誦讀國父遺囑幾百遍,卻不效法國父的精神去愛國救民,是一樣的荒唐。我們知道,佛經是要我們去實踐的,去身體力行的,而不是要念的(試問究竟是念給誰聽?給佛聽還是給自己聽?每天需要念那麼多遍嗎)。如果每天都能虔誠地,全神貫注地念佛幾分鍾,是否要比心不在焉,只求每天要念幾百遍,更有意義?因此念佛應該只是一種手段,一種提醒以便警惕自己和檢討自己的一個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在使自己成佛達到佛的境界。因此不應該將手段當作目的,而忘記了原來的目的。筆者發現有不少人,爲了念佛每天都犧牲了睡眠,放棄了很多該做的家務及與家人聚會的時間,甚至也因此不再參加布施行善和替大家服務的活動,每天只是想在佛堂念佛幾千遍,誦經幾百次。結果夫妻的感情與家人的關系反而愈來愈疏遠,孩子也由于疏于督導管教而造成了不少的問題,此外又減少了布施的活動而影響了福報。因此我們不僅要“念佛”、“禮佛”、“研佛”,更重要的是必須進一步去“學佛”、“成…

《佛教的一些故事及慧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