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主法規論釋▪P7

  ..續本文上一頁佛名號一百萬,雖然只是一句話,但很多衆生都依教奉行,無量衆生能因此最終往生極樂世界。

  世尊在因地爲鏡面國王時,與生俱來身色金黃,相好莊嚴。他的父王有五百太子,父王駕崩後遺诏中寫到:繼位者當具足身色金黃,頭頂寶髻,掌有*輪等十種妙相。當時,只有鏡面太子圓滿具足,故繼承了王位。之後,以其福德力,國內自然出現了七輪寶。鏡面王想:若想利于臣民必須積累資糧。于是他觀想祈禱,朝四方禮拜後,迎請了四方共八萬獨覺入宮,並令手下八萬四千小國的人們馬上皈依供養,舉國上下遵命行持,以此功德,彼等皆獲得了天人的福報。這裏鏡面王僅迎請獨覺入宮,以令人們供養的片言只語,便令眷民得到了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如是具有智慧德行的君主和高僧大德,雖然只用簡單的一句話,也能成辦不計其數衆生的利益。

  智者不厭足善說,正士不厭足功德,

  大海不厭足江河,凡夫不厭足欲妙。

  智者不厭足地尋求種種善說,正士對功德的希求永不厭足,大海從不厭足江河多,而凡夫對世間欲妙永無厭足。

  薩迦班智達也有如是善說:“大海不厭江河多,國庫不厭珠寶多,欲者不厭受用多,學者不厭格言多”。智者是活到老學到老,從不會因幾十年的修學而厭足,也不會自滿而止步不前。他們對諸佛菩薩的經論,高僧大德的善說會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地學修。具足高尚行爲的正士都很重視身語意方面的功德,如嚴持淨戒,言談舉止,一言一行都謹小慎微,故堪爲人天師表。他們猶如萬川彙歸的大海從不滿足,恒時接納那些源源不斷的江河一樣,不厭其煩地積累大小善行功德。凡夫對色聲香味觸之世間妙欲始終不會厭足,如《佛子行》雲:“一切妙欲如鹽水,如何享用貪越增”。對這些切實妙理我們應常以此反觀對照自己是智者正士還是愚者凡夫?從而鞭策自己,使自己有善法欲的正確希求。

  一切功德與過患,以及應時與非時,

  智者愚者差別等,智者能辨愚非爾。

  對一切功德與過患,以及應時與非時,智者與愚者之間的差別,智者能正確辨別,然而愚者卻不能了知。

  智者能了知真正的功德是聞思修,而愚者卻認爲偷盜、殺生、邪淫等非法行爲是功德,不以爲恥,反以爲榮。具足智慧的大德在弘法利生時,能悉知什麼時候因緣成熟,該調化哪一方的衆生,以其甚深智慧抉擇超凡出世的事情,並且會准確地應驗。而那些剛落發的人連戒相的開遮持犯尚未明白了知,卻急于去度衆生,這種不懂得何爲應時何爲非時的人,非但度不了衆生,反被衆生度化了。何者相續中有真實的智慧,何者相續中不具足定解,這也只有智者方能辨別。正如《格言寶藏論》中說:“誰能了知過與患,智者方能辨彼二,從牛擠奶皆能會,由水分奶唯天鵝”。如從母牛身上擠奶人人都會,當牛奶與水融爲一體時,只有天鵝才有能力將純奶吮出。唯有智者能辨別是非,了知取舍之理,而愚者卻恰恰相反。

  若遇甚深論典義,或遇關鍵性問題,

  則知智愚之差別,外相彼二即相同。

  雖然智者與愚者外表相同,但在遇到理解甚深論典之要義時,或遇到處理關鍵性問題時,則能了知智者與愚者之間的差別。

  在判斷一些小事上,並不能顯現出智者與愚者的差別,如果遇到象大圓滿大幻化網等甚深論典時,就能知道智者和愚者的差別。智者就象獲得如意寶一樣,經過精進地聞思,並通達其甚深要義,而依此修持,最終必定能獲得解脫。對愚者來說即使遇到了甚深的法寶,也會如土石般的舍棄,更何況去聞思修呢?在處理關鍵事情時,智者與愚者的差別也是自有分顯而易見,在藏地動亂期間,佛法遭到嚴重的損害,當時有人逼迫所有僧人舍戒還俗,具有智慧的僧人,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不但未還俗,並且始終未舍善法。而某些僧人因沒有正知正見,就隨順當時的形勢舍戒還俗了,更有甚者跟隨他們摧毀佛法。這二者之外相沒有太大差別,也許愚者容貌還漂亮些,外表根本分不清智者愚者,只有在體解甚深經論,處理關鍵性問題時才見分曉。

  智者棄過取功德,愚者棄德取過患,

  愚者雖譏諷智者,智者卻悲愍愚者。

  智者舍棄種種過患納取一切功德,愚者舍棄諸功德取受種種過患,愚者雖然譏諷智者,智者對其卻生起悲愍心。

  在修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貪嗔癡等煩惱及梵行難等違緣,此時智者馬上能快刀斬亂麻斷除它,並能嚴持律儀,精進修持願行菩提心、四念處乃至大空性等甚深法要。在行爲上謹小慎微,即使微不足道的供一杯水之功德也盡力行持。愚者反其道而行之,對貪嗔等話題就象打開了伏藏的大門般滔滔不絕,對酗酒等從不厭棄,相續與行爲中充滿了過患,就象諺語中所說的“已壞得具足了十叁種惡事”,善業方面,連觀音心咒也不念。本來出家是隨順于遍知佛陀的行爲,他們卻看不慣,說這些人是走投無路了,學佛學糊塗了,不享受世間的快樂,偏去自討苦吃……這類愚人就象薩迦班智達所說:“猶如老猴抓住人,嘲笑說他無尾巴”一樣。這種可憐的人,所言所行都是非常的愚癡,一點不知取舍,不了知應理與非理,不但自己以邪命空耗人生,還要譏諷誹謗智者的如法行爲。可智者對那些愚者不會憎恨,反而從內心生起強烈的悲憫,並以善根回向,願彼等愚者生生世世斷除邪見,獲得無漏智慧!

  

《君主法規論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