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君主法规论释▪P7

  ..续本文上一页佛名号一百万,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很多众生都依教奉行,无量众生能因此最终往生极乐世界。

  世尊在因地为镜面国王时,与生俱来身色金黄,相好庄严。他的父王有五百太子,父王驾崩后遗诏中写到:继位者当具足身色金黄,头顶宝髻,掌有*轮等十种妙相。当时,只有镜面太子圆满具足,故继承了王位。之后,以其福德力,国内自然出现了七轮宝。镜面王想:若想利于臣民必须积累资粮。于是他观想祈祷,朝四方礼拜后,迎请了四方共八万独觉入宫,并令手下八万四千小国的人们马上皈依供养,举国上下遵命行持,以此功德,彼等皆获得了天人的福报。这里镜面王仅迎请独觉入宫,以令人们供养的片言只语,便令眷民得到了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如是具有智慧德行的君主和高僧大德,虽然只用简单的一句话,也能成办不计其数众生的利益。

  智者不厌足善说,正士不厌足功德,

  大海不厌足江河,凡夫不厌足欲妙。

  智者不厌足地寻求种种善说,正士对功德的希求永不厌足,大海从不厌足江河多,而凡夫对世间欲妙永无厌足。

  萨迦班智达也有如是善说:“大海不厌江河多,国库不厌珠宝多,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智者是活到老学到老,从不会因几十年的修学而厌足,也不会自满而止步不前。他们对诸佛菩萨的经论,高僧大德的善说会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修。具足高尚行为的正士都很重视身语意方面的功德,如严持净戒,言谈举止,一言一行都谨小慎微,故堪为人天师表。他们犹如万川汇归的大海从不满足,恒时接纳那些源源不断的江河一样,不厌其烦地积累大小善行功德。凡夫对色声香味触之世间妙欲始终不会厌足,如《佛子行》云:“一切妙欲如盐水,如何享用贪越增”。对这些切实妙理我们应常以此反观对照自己是智者正士还是愚者凡夫?从而鞭策自己,使自己有善法欲的正确希求。

  一切功德与过患,以及应时与非时,

  智者愚者差别等,智者能辨愚非尔。

  对一切功德与过患,以及应时与非时,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智者能正确辨别,然而愚者却不能了知。

  智者能了知真正的功德是闻思修,而愚者却认为偷盗、杀生、邪淫等非法行为是功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具足智慧的大德在弘法利生时,能悉知什么时候因缘成熟,该调化哪一方的众生,以其甚深智慧抉择超凡出世的事情,并且会准确地应验。而那些刚落发的人连戒相的开遮持犯尚未明白了知,却急于去度众生,这种不懂得何为应时何为非时的人,非但度不了众生,反被众生度化了。何者相续中有真实的智慧,何者相续中不具足定解,这也只有智者方能辨别。正如《格言宝藏论》中说:“谁能了知过与患,智者方能辨彼二,从牛挤奶皆能会,由水分奶唯天鹅”。如从母牛身上挤奶人人都会,当牛奶与水融为一体时,只有天鹅才有能力将纯奶吮出。唯有智者能辨别是非,了知取舍之理,而愚者却恰恰相反。

  若遇甚深论典义,或遇关键性问题,

  则知智愚之差别,外相彼二即相同。

  虽然智者与愚者外表相同,但在遇到理解甚深论典之要义时,或遇到处理关键性问题时,则能了知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

  在判断一些小事上,并不能显现出智者与愚者的差别,如果遇到象大圆满大幻化网等甚深论典时,就能知道智者和愚者的差别。智者就象获得如意宝一样,经过精进地闻思,并通达其甚深要义,而依此修持,最终必定能获得解脱。对愚者来说即使遇到了甚深的法宝,也会如土石般的舍弃,更何况去闻思修呢?在处理关键事情时,智者与愚者的差别也是自有分显而易见,在藏地动乱期间,佛法遭到严重的损害,当时有人逼迫所有僧人舍戒还俗,具有智慧的僧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不但未还俗,并且始终未舍善法。而某些僧人因没有正知正见,就随顺当时的形势舍戒还俗了,更有甚者跟随他们摧毁佛法。这二者之外相没有太大差别,也许愚者容貌还漂亮些,外表根本分不清智者愚者,只有在体解甚深经论,处理关键性问题时才见分晓。

  智者弃过取功德,愚者弃德取过患,

  愚者虽讥讽智者,智者却悲愍愚者。

  智者舍弃种种过患纳取一切功德,愚者舍弃诸功德取受种种过患,愚者虽然讥讽智者,智者对其却生起悲愍心。

  在修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贪嗔痴等烦恼及梵行难等违缘,此时智者马上能快刀斩乱麻断除它,并能严持律仪,精进修持愿行菩提心、四念处乃至大空性等甚深法要。在行为上谨小慎微,即使微不足道的供一杯水之功德也尽力行持。愚者反其道而行之,对贪嗔等话题就象打开了伏藏的大门般滔滔不绝,对酗酒等从不厌弃,相续与行为中充满了过患,就象谚语中所说的“已坏得具足了十三种恶事”,善业方面,连观音心咒也不念。本来出家是随顺于遍知佛陀的行为,他们却看不惯,说这些人是走投无路了,学佛学糊涂了,不享受世间的快乐,偏去自讨苦吃……这类愚人就象萨迦班智达所说:“犹如老猴抓住人,嘲笑说他无尾巴”一样。这种可怜的人,所言所行都是非常的愚痴,一点不知取舍,不了知应理与非理,不但自己以邪命空耗人生,还要讥讽诽谤智者的如法行为。可智者对那些愚者不会憎恨,反而从内心生起强烈的悲悯,并以善根回向,愿彼等愚者生生世世断除邪见,获得无漏智慧!

  

《君主法规论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