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飲茶與佛教養生
佛教禁止飲酒,對酒的危害有過許多描述,還常常把酒肉放在一起加以杜絕。關于佛教對酒的態度,在本書的第二章曾經有過交代,這裏就不再贅述。在禁酒的同時,佛教卻對另一種飲料情有獨鍾,這種飲料,就是茶。
中國盛産茶葉,中國佛教與茶更是有著不解之緣。無論是修習禅定,還是修習止觀,都需要修行者付出相當的努力,假如沒有持之以恒的決心,是難以修成正果的。佛教的修行,對于修行者而言,在心力上有很高的要求,在體力上也有不小的消耗。以禅修爲例,重視坐禅修行。坐禅講究專注一境,靜坐思維,而且必須保持跏趺而坐,不能臥床睡眠。即使心志再堅定、意志再強大,長時間的坐禅,難免會使人産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如何解決修行中解除疲勞的問題呢?酒固然能使人短暫的興奮,但終究是亂性之物,爲佛家所禁止。于是佛教徒將目光轉向茶。飲茶不違反戒律,又可以消除修行産生的疲勞提神醒腦,使人神清氣爽,思維清晰,且具有生津止渴、消除疲勞的保健功效,于是乎,茶逐漸成爲佛教徒最鍾情的飲料。
1、茶對佛教徒的保健作用
茶葉能幫助佛教徒集中精神修煉。《神農本草經》說:“茶葉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 ”《神農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華佗《食論》說:“苦茶久食,益意思。”可見我國傳統醫學很早就注意到茶葉提神益思的功效了。佛教提倡僧人在打坐的間隙飲茶,以休息和提神。比如唐代百丈禅師創《百丈清規》,就規定參禅一炷香後,僧人可以飲茶,稍事休息,稱爲“打茶”。唐開元年間,泰山靈岩寺晚間參禅,過午不食,飲茶充饑,以助禅道。佛教徒認爲,茶具有“叁德”:坐禅時,通夜不眠,茶可以提神;吃飽腹脹時,茶能幫助消化,去除油膩;當性欲躁動時候,茶爲“不發之藥”,具有抑製欲望的作用。唐代詩僧皎然《飲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又有“叁飲得道”的說法:“一飲滌昏昧,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叁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都是說茶具有幫助修行者集中精神的作用。這也已被現代科學所證明。英國著名的茶葉研究專家菲爾·埃文斯博士指出,醫學研究表明,喝茶能使人記憶力變得更加集中和專注。因爲茶葉中同時含有咖啡因和茶氨酸兩種元素,作爲茶葉中獨有的成分,茶氨酸可以幫助飲茶者提神,而最近研究證明,茶氨酸同時還具有舒緩神經的作用,它和咖啡因協同作用時,能夠讓大腦保持清醒,可讓飲茶者保持專注和集中精力。還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動物實驗。用小白鼠分別喂飼生理鹽水、綠茶浸出液和咖啡堿水溶液,然後放在回轉器上測定其運動能量。結果表明喂飼茶葉浸出液後 60分鍾即可明顯促進其運動量,與生理鹽水組有明顯差異,咖啡堿紛增強運動量的作用最爲顯著。現代社會中出售的“避倦丸”,每粒含咖啡堿 100~300毫克,相當于 10克茶葉中的咖啡堿含量。茶葉提神的作用主要是茶葉中的咖啡減和黃烷醇類化合物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而降低效應。其機理據認爲是促進腎上腺體垂體的活動,阻止血液中兒茶酚的降解,此外還有誘導兒茶酚胺的生物合成功效。而兒茶酚胺具有促進興奮的功能,對心血管系統有強大作用。與此相聯系的是茶還具有益思的效應。有人用迷宮實驗證明,用茶葉喂飼小白鼠後,具有使白鼠增強記憶力的效果。因
此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往往在感到疲乏時喝上一杯茶,刺激機能衰退的大腦中樞神經,使之由遲緩轉爲興奮,集中思考力,以達到興奮集思之功效。所以,佛教徒在修行時,假如精神渙散,心念無法集中,尤其是修習四禅八定時,對于心念的收攝有極高的要求,做不到時,不妨飲茶,以茶來幫助自己集中精神。
茶能幫助佛教徒驅除疾病。唐代陸羽的《茶經》說:“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經》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關于茶的經典,在此它將茶提升到與醍醐、甘露相同的位置,證明茶對于頭疼眼幹,周身不適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在《茶經》的另一篇章中,陸羽又指出茶具有利尿、解毒療瘡、治小兒驚厥等藥效。明代錢椿年的《茶譜》這樣總結茶的保健去病功效說:“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正因爲飲茶能使人少生疾病,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幹脆稱茶爲“萬病之藥”。出家人常年喝茶,就能延年益壽。《茶經》引用《續名僧傳》記載,南朝劉宋時期的和尚法瑤,姓楊氏,河東人,常年喝茶,活到 79歲。《舊唐書·宣宗紀》記載,大中叁年(849),洛陽有個一僧人,活了 130歲,宣宗問他,是吃了什麼藥而致長壽的?僧人回答說:“我小時候很貧賤,不知什麼藥,只是從小本性就喜歡喝茶。”可見喝茶能祛病強身,使人長壽,佛教徒飲茶長壽的例子也不少見。近年來的一些研究從科學的角度,闡釋了茶的祛病機理。如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與中國合作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喝綠茶的男人與不喝綠茶的男人相比,前者患前列腺癌的概率是後者的叁分之一,如果喝茶的時間已有多年的話,那麼將會大大降低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婦女經常喝茶能降低子宮癌發病的危險。而美國佐治亞州醫科大學口腔生物學家斯蒂芬·許博士,經過研究也發現,綠茶具有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常喝綠茶應該對Ⅰ型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狼瘡和幹燥綜合征等免疫系統疾病的防治有效果。其原因在于,綠茶中含有一種被稱爲 EGCG的多酚類物質,能夠抑製人體的自身免疫反應,是對人體防病治病最有效的物質。上述各種茶效基本上是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爲什麼有益人體健康,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人體有一種“氧自由基”存在,過量的“氧自由基”誘發了各種致病因子,而茶多酚卻能清除過量的“氧自由基”。因爲茶多酚屬于黃烷醇化合物的複合體,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因此,茶多酚能抑製脂質的過氧化,起到了對人體抗衰老效果。所以日常飲茶遠勝過服維生素 E。
茶葉的抗癌作用,也和茶多酚有關。人們在日常飲食中,往往吃進致癌物質亞硝酸鹽,這種成份在人體內會合成亞硝胺,促使細胞癌變,而茶多酚的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卻能阻斷亞硝胺在體內合成,因此減少癌變的發生。所以科學家研究證實綠茶中的茶多酚可以防癌。茶多酚還能防治高血壓和心髒病。它能爲人清除“氧自由基”,有效地防止低密度脂蛋白的過氧化,保護了內皮細胞,防止了平滑肌斑塊狀增生和動脈粥樣硬化,避免了心肌梗塞或腦梗塞,防止了人體心血管的脂質代謝紊亂。因此,多飲茶有益于高血壓和心髒病患者。茶還能用來治療痢疾,腸胃病或傷風感冒,這也跟茶多酚有關,因爲茶多酚能對人體腸道內存在的多種細菌加以鑒別,長期存在無害機體的細菌不加殺傷,而偶然入侵者給予消滅,特別對中毒性細菌有強烈的殺滅功能,所以飲茶對人體消化系統有保護作用,甚至是口腔的清潔劑,可以防止齲齒。至于茶多酚的抗輻射特長主要由于它能降低了“氧自由基”代謝産物的含量,避免了人體中毒的緣故。
茶有如此重要的養生保健作用,無怪乎古往今來,高僧大德們大多重視茶、喜歡茶,乃至于嗜好飲茶。由此,茶與中國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2、茶與中國佛教的不解之緣
印度佛教中雖然也有零星的關于飲茶的記錄,但那大多是將茶葉作爲藥來使用,真正與茶結下不解之緣的,還是中國佛教。須知,許多品種的茶葉,其原産地就是中國。千百年來,人們飲茶成習,茶文化已經化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正因爲中國佛教徒較早就認識到茶的保健、抗病、提神作用,故而提倡僧人飲茶,茶便與佛教珠聯璧合,融入佛教的發展和佛教徒的日常生活之中。《百丈清規》多處提到“茶”,如“茶鼓”(擊此鼓召集大衆飲茶說法)、“奠茶”(供養佛菩薩)、“普茶”(請全寺僧衆飲茶)等等。據唐代筆記《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禅師大興禅教,學禅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可見由于禅宗的大力提倡,不僅寺院僧人飲茶成風,而且促進了北方民間飲茶習慣的進一步普及。道原《景德傳燈錄》中說及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次之多。其中有:“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飯後叁碗茶”的記載。溫州瑞鹿寺的本先禅師,“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禮拜,歸下去打睡了,起來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此時,飲茶成爲禅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寺院專設“茶頭”掌握燒水煮茶,獻茶待客;並在寺門前派“施茶僧”數名,施惠茶水。佛教寺院中的茶葉,稱作“寺院茶”,一般有叁種用途:供佛、待客、自奉。《蠻瓯志》記載,覺林院的僧人“待客以驚雷筴(中等茶),自奉以萱帶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蓋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想不到如此衆多的宗教活動竟然都與茶相關。因爲僧人不能飲酒,所以皇帝就經常賜予高僧或名寺以茶葉,表示對出家人的尊敬。史書上多有唐代皇室賞賜佛門茶葉的紀錄,如唐德宗曾賞賜奉诏譯經的印度高僧智慧大師“茶叁十串”,日本名僧圓仁到五臺山,朝廷曾賜茶一千斤,可見茶是佛教叢林儀軌中重要的供養品。
也正由于中國佛教重視和提倡飲茶,茶葉總不能一直依賴朝廷恩賜,寺院必須自己更生,自己種植。本來,這也符合于禅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訓的。茶葉中很多名品都是由寺廟培植的,即使有些並非原…
《佛教養生觀 六、飲茶與佛教養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