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養生觀 六、飲茶與佛教養生▪P2

  ..續本文上一頁産于寺院,但先前默默無聞,要跟寺廟、佛教、僧人相結合之後,才能名重天下。名茶創始于寺廟的,如碧螺春,原名“水月茶”,又稱小青茶,由江蘇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製作而得名,俗稱“嚇煞人香”,清香醇甜原産在缥缈峰西北深幽之地的小青山塢,山下有一古刹名“水月寺”,始建于梁大同四年(538),隋代大業六年廢,唐光化年間山僧志勤化緣重建,天佑四年蘇州刺史曹圭曾命名爲明月禅院,北宋年間,真宗皇帝趙恒重新賜名爲“水月禅寺”,寺中曆代貢茶,故亦稱爲“水月貢茶院”。古寺中原有不少名人碑刻,最引人注目的是蘇舜欽的《水月茶》詩一首刻于碑中,詩雲:“萬枝松覆青山塢,千樹梨開白雲園。無礙泉香誇極品,小青茶熟占魁元。 ”由此足見早在唐、宋時水月寺小青茶早就受到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的青睐。古時寺院有山地百畝,栽有茶樹、梨樹及其他果樹。小青茶被列爲貢品後,每年,山僧早春焙製的新茶,均有蘇州府臺派員用快馬送往京都,深受帝王和百官的贊賞。後來清代康熙皇帝品嘗此茶後,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産,改定名爲“碧螺春”。清乾隆年間王應奎《柳南續筆》中記有此事:“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産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曆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采茶者呼嚇煞人香。嚇煞人者,吳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雲。自是以後,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元正獨精製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叁兩。己卯歲(1699),車駕幸太湖,宋公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題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歲必采辦。”顧渚山貢茶紫筍,最早産自吉祥寺,君山銀針産自君山白鶴寺,龍井産于杭州龍井寺,黃山毛峰産自雲谷寺,大紅袍出自武夷天山觀;另外還有四川蒙山智炬寺的蒙頂雲霧、徽州松蘿庵的松蘿茶等。僧人提倡種茶的也不少。佛教寺院提倡飲茶,同時主張親自從事耕作的農禅思想,因而許多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都種植茶樹,采製茶葉。如唐代湖州(今浙江吳興)的山桑、佛師二寺,鳳亭山的飛雲、曲水兩寺;常州(今常州)圈嶺善權寺;錢塘(今杭州)天竺、靈隱兩寺都出産茶葉。五代十國時,揚州禅智寺,寺枕山崗,建有茶園。宋代以後,南方凡是有條件種植茶樹的地方,寺院僧人都開辟爲茶園。由于佛教寺院大都建在群山環抱的山腰峽谷之中,自然條件宜于茶樹生長。所以,現今我國衆多的名茶中,有相當一部分名茶最初是由寺院種植的。如四川蒙山出産的蒙山茶,相傳是漢代甘露普慧禅師親手所植,稱作“仙茶”。福建武夷山出産的“武夷岩茶”是烏龍茶的始祖。宋元以後“武夷寺僧多晉江人,以茶坪爲生,每寺訂泉州人爲茶師,清明之後谷雨前,江右采茶者萬余人。”武夷岩茶以寺院所製最爲得法,僧徒們按照不同時節采回的茶葉,分別製成“壽星眉”、“蓮子心”和“鳳尾龍須”叁種名茶。明隆慶年間,僧徒大方製茶精妙,其茶名揚海內,人稱“大方茶”,是現在皖南茶區所産“屯綠茶”的前身。浙江雲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澤綠潤,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它曾以特優的質量在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金質獎章和獎狀。此外,産于普陀山的“佛茶”、黃山的“雲霧茶”、雲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臺山萬年寺的“羅漢供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産于寺院中的名茶。北宋張商英的《護法論》記載:“斷際禅師,每集大衆栽松钁茶。”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僧人們由愛茶進一步發展爲愛茶具,相傳,紫砂陶壺是明代宜興金沙寺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創製的。他選用精細的紫砂細泥,捏成樹瘿形坯胎,采用特殊的燒製方法製成。燒出的紫砂壺不僅造型簡練大方,色調淳樸古雅,而且有很好的保味功能,泡出的茶湯醇郁芳馨,深受人們的喜愛。

  3、“茶禅一味”

  說到茶與佛教的關系,有個說法是絕對繞不過去的,那就是“茶禅一味”。照字面看,它是說茶與禅具有相同之處,茶道中蘊含禅意。那麼,這個著名的說法是誰最先提出來的呢?它的深層含義又是什麼呢?它與佛教養生又有著怎樣一種關系呢?要解答這些問題,還得從“茶禅一味”的緣起說開去。

  按照通常的說法,茶禅一味,源于夾山。夾山位于湖南常德市夾山縣城東南,因“兩山對峙,一道中通”而得名。晚唐鹹通年間,朝廷派高僧善會來此開山建寺,其後唐懿宗、宋神宋、元世祖叁個皇帝先後下旨修葺,故有“叁朝禦修夾山寺”之盛名。夾山寺的茶禅一味,始于善會,成于圓悟克勤。善會和尚是廣東人,在鹹通十一(870)年,受朝廷之派,定居夾山,聚僧二百余人。後人稱之爲“夾山和尚”。有人來向他問法:“太陽在什麼地方?”他回答:“太陽在夾山的山頂上。”那人又問:“如何是夾山境地?”他回答說:“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岩泉。”語中呈現出一派清淨自在之相。到了宋徽宋政和年間,圓悟克勤受沣洲刺史之約,入住夾山,他潛心研修禅與茶之關系,親自揮筆寫下了“茶禅一味 ”四字。後來,門人將其言行記錄彙成《碧岩錄》十卷,書名即出自善會的那兩句偈句。之後克勤遷居金陵(今南京)、鎮江等地,傳法不辍。使得茶禅一味的思想也廣爲流布。那麼,克勤又怎麼會寫下此四字的呢?這裏還有一段佳話。衆所周知,唐宋時期,中國與日本僧人交流頻繁,在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日本僧人榮西禅師先在明州(今浙江甯波)天童寺和天臺萬年寺等寺院參拜,後又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拜天臺萬年寺虛庵爲師,榮西于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回國,在從中國帶回禅宗的同時,還帶去了茶種和飲茶方法,竭力在僧人與民間宣揚吃茶的好處,並著《吃茶養生記》,視茶爲“上天的恩施”、“聖藥之本源”。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日本僧人南浦昭明禅師來浙江余杭徑山寺求學取經,拜虛堂禅師爲師,回國時將徑山茶宴儀式一並帶走。再以後,又有日僧珠光訪華,就學于克勤禅師。珠光學成回國時,克勤禅師根據佛理與茶理相通之義,書寫“茶禅一味”四字相贈,這四字至今仍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中。由此可見,茶禅一味的思想其實是經過幾個朝代禅師的提煉,又承載了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追溯“茶禅一味”的來源,的確讓人領悟,這四字是禅道與茶道關系的最佳也是最簡練的概括。

  那麼,茶與禅究竟是不是一味的呢?其實在圓悟克勤之前,早就有人藉茶道來表現禅理了。當然,這裏所說的“茶道”,是指喝茶中蘊含的道理,和今天那種帶有表演性質的茶藝展示不同。《五燈會元》卷四記趙州從谂禅師的故事:“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爲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這個故事看似荒唐,其實有極其豐富的意蘊需要我們去挖掘。首先,無論別人問答什麼,情況如何,趙州和尚一律請他去吃茶,這就是禅宗將的“無分別心”,根植于一種衆生平等的信念。其次,院主在聽了新到的和尚的不同回答後,疑窦頓生,不能明了趙州禅師爲何不加區別地讓他們去吃茶?于是由此念頭引發,問了趙州禅師一個問題。但在趙州從谂看來,這個問題屬于無益的妄見,屬于過度的思慮,而這正是修禅的大障礙。于是,就關照這位院主,老老實實去吃茶,不要胡思亂想。第叁,面對不同的問題,禅師的回答只有叁個字“吃茶去”。其中意義何在,究竟有何指向,就要靠聽著觀者自己的聰明智慧去領悟了。這“吃茶去”叁字,其實正相當于禅宗的“棒喝”,可以使人猛然開悟,抛卻一切分別心,消除一切妄念,一心修禅。這不是禅宗教導信徒的終極目標嗎?從這個意義上說,這著名的“趙州茶”喝出的絕不僅僅是一番茶味,而是實實在在的禅意呵!借助茶來說禅理的公案還有不少。《五燈會元》卷九記有人問吉州資福如寶禅師:“如何是和尚家風

  ”師曰:“飯後叁碗茶。”《五燈會元》卷四記益州大隨法真禅師回答別人提出的“生死到時如何 ”這一大問題時,居然輕輕巧巧地說:“遇茶吃茶,遇飯吃飯。”這又是將喝茶看作是平凡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禅理也正是蘊含在這樣的生活中的,多思無益。

  在從茶的那一面來看。它作爲一種飲品,和別物不同,其味至清至純,與禅家清淨之心的十分契合。陸羽《茶經》中關于茶的烹製講究“精”、“儉”二法,“精”指的是烹茶時水質、茶葉、火候、茶具等都有極爲精到的要求;“儉”即在外不奢華,茶具要樸實,在內則要減思慮,省心計,專心致志于茶烹製、飲用的細節過程之上;碾茶要輕拉慢推,煮茶要叁沸而定,點茶要提壺叁注,飲茶要觀色品味。這樣茶道即是禅道,烹茶、飲茶便是在修心養性而參悟禅道乃至保任天機,禅茶一味,洵非虛語。所以飲茶便成爲禅宗悟道之機和養生之術。

   假如說,中國的“茶禅一味”更側重于內在的體悟與思想的交融,那麼日本的茶禅一味就可說是變成爲一種風俗性或製度性的存在了。將圓悟克勤“茶禅一味”四字帶回日本的僧人是珠光禅師,他是大德寺一休宗純的弟子,他經過努力,融合中國禅茶一味與日本本土文化,形成以“和敬清寂”爲特征的日本茶道。傳說當年珠光曾入室請教“禅宗大意”,一休請他喝茶,珠光捧茶欲飲,一休一聲斷喝,舉鐵如意將茶碗擊得粉碎,珠光錯愕之際有悟,一休再問禅意如何,珠光答“柳綠花紅”,一休一笑認可。後珠光專以“茶道”保任所悟,並開示雲,“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這也是禅道的中心。 ”“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國太平。”這便是日本茶道的理論基礎,這樣,汲水拾薪、燒水烹茶、供佛施人、啜飲默坐、插花焚香皆是習禅修行矣,“道在平常日用中”,“運水及搬柴,神通及妙用”,禅茶一味,才是茶道的精髓之所在。

  當代的日木茶道專家裏千家十五世家兀千宗室對茶道的定義是:“茶道是以茶和飲茶爲契機,彙總了日本的宗教、藝術、道德、哲學、修身、社交等所有文化的總和體。所以它是一生的修習之道。 ”(引自廖育群《〈吃茶養生記〉——一個宗教醫學典型案例的解析》)由此,我們也可以說,著名的日本茶道是由茶禅一味思想衍生出來的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佛教養生觀 六、飲茶與佛教養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