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养生观 六、饮茶与佛教养生▪P2

  ..续本文上一页产于寺院,但先前默默无闻,要跟寺庙、佛教、僧人相结合之后,才能名重天下。名茶创始于寺庙的,如碧螺春,原名“水月茶”,又称小青茶,由江苏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而得名,俗称“吓煞人香”,清香醇甜原产在缥缈峰西北深幽之地的小青山坞,山下有一古刹名“水月寺”,始建于梁大同四年(538),隋代大业六年废,唐光化年间山僧志勤化缘重建,天佑四年苏州刺史曹圭曾命名为明月禅院,北宋年间,真宗皇帝赵恒重新赐名为“水月禅寺”,寺中历代贡茶,故亦称为“水月贡茶院”。古寺中原有不少名人碑刻,最引人注目的是苏舜钦的《水月茶》诗一首刻于碑中,诗云:“万枝松覆青山坞,千树梨开白云园。无碍泉香夸极品,小青茶熟占魁元。 ”由此足见早在唐、宋时水月寺小青茶早就受到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青睐。古时寺院有山地百亩,栽有茶树、梨树及其他果树。小青茶被列为贡品后,每年,山僧早春焙制的新茶,均有苏州府台派员用快马送往京都,深受帝王和百官的赞赏。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改定名为“碧螺春”。清乾隆年间王应奎《柳南续笔》中记有此事:“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呼吓煞人香。吓煞人者,吴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己卯岁(1699),车驾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顾渚山贡茶紫笋,最早产自吉祥寺,君山银针产自君山白鹤寺,龙井产于杭州龙井寺,黄山毛峰产自云谷寺,大红袍出自武夷天山观;另外还有四川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等。僧人提倡种茶的也不少。佛教寺院提倡饮茶,同时主张亲自从事耕作的农禅思想,因而许多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都种植茶树,采制茶叶。如唐代湖州(今浙江吴兴)的山桑、佛师二寺,凤亭山的飞云、曲水两寺;常州(今常州)圈岭善权寺;钱塘(今杭州)天竺、灵隐两寺都出产茶叶。五代十国时,扬州禅智寺,寺枕山岗,建有茶园。宋代以后,南方凡是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地方,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园。由于佛教寺院大都建在群山环抱的山腰峡谷之中,自然条件宜于茶树生长。所以,现今我国众多的名茶中,有相当一部分名茶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的。如四川蒙山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称作“仙茶”。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宋元以后“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生,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清明之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武夷岩茶以寺院所制最为得法,僧徒们按照不同时节采回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它曾以特优的质量在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北宋张商英的《护法论》记载:“断际禅师,每集大众栽松钁茶。”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僧人们由爱茶进一步发展为爱茶具,相传,紫砂陶壶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创制的。他选用精细的紫砂细泥,捏成树瘿形坯胎,采用特殊的烧制方法制成。烧出的紫砂壶不仅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而且有很好的保味功能,泡出的茶汤醇郁芳馨,深受人们的喜爱。

  3、“茶禅一味”

  说到茶与佛教的关系,有个说法是绝对绕不过去的,那就是“茶禅一味”。照字面看,它是说茶与禅具有相同之处,茶道中蕴含禅意。那么,这个著名的说法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它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呢?它与佛教养生又有着怎样一种关系呢?要解答这些问题,还得从“茶禅一味”的缘起说开去。

  按照通常的说法,茶禅一味,源于夹山。夹山位于湖南常德市夹山县城东南,因“两山对峙,一道中通”而得名。晚唐咸通年间,朝廷派高僧善会来此开山建寺,其后唐懿宗、宋神宋、元世祖三个皇帝先后下旨修葺,故有“三朝御修夹山寺”之盛名。夹山寺的茶禅一味,始于善会,成于圆悟克勤。善会和尚是广东人,在咸通十一(870)年,受朝廷之派,定居夹山,聚僧二百余人。后人称之为“夹山和尚”。有人来向他问法:“太阳在什么地方?”他回答:“太阳在夹山的山顶上。”那人又问:“如何是夹山境地?”他回答说:“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语中呈现出一派清净自在之相。到了宋徽宋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受沣洲刺史之约,入住夹山,他潜心研修禅与茶之关系,亲自挥笔写下了“茶禅一味 ”四字。后来,门人将其言行记录汇成《碧岩录》十卷,书名即出自善会的那两句偈句。之后克勤迁居金陵(今南京)、镇江等地,传法不辍。使得茶禅一味的思想也广为流布。那么,克勤又怎么会写下此四字的呢?这里还有一段佳话。众所周知,唐宋时期,中国与日本僧人交流频繁,在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日本僧人荣西禅师先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天童寺和天台万年寺等寺院参拜,后又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拜天台万年寺虚庵为师,荣西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回国,在从中国带回禅宗的同时,还带去了茶种和饮茶方法,竭力在僧人与民间宣扬吃茶的好处,并著《吃茶养生记》,视茶为“上天的恩施”、“圣药之本源”。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日本僧人南浦昭明禅师来浙江余杭径山寺求学取经,拜虚堂禅师为师,回国时将径山茶宴仪式一并带走。再以后,又有日僧珠光访华,就学于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时,克勤禅师根据佛理与茶理相通之义,书写“茶禅一味”四字相赠,这四字至今仍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中。由此可见,茶禅一味的思想其实是经过几个朝代禅师的提炼,又承载了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追溯“茶禅一味”的来源,的确让人领悟,这四字是禅道与茶道关系的最佳也是最简练的概括。

  那么,茶与禅究竟是不是一味的呢?其实在圆悟克勤之前,早就有人藉茶道来表现禅理了。当然,这里所说的“茶道”,是指喝茶中蕴含的道理,和今天那种带有表演性质的茶艺展示不同。《五灯会元》卷四记赵州从谂禅师的故事:“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这个故事看似荒唐,其实有极其丰富的意蕴需要我们去挖掘。首先,无论别人问答什么,情况如何,赵州和尚一律请他去吃茶,这就是禅宗将的“无分别心”,根植于一种众生平等的信念。其次,院主在听了新到的和尚的不同回答后,疑窦顿生,不能明了赵州禅师为何不加区别地让他们去吃茶?于是由此念头引发,问了赵州禅师一个问题。但在赵州从谂看来,这个问题属于无益的妄见,属于过度的思虑,而这正是修禅的大障碍。于是,就关照这位院主,老老实实去吃茶,不要胡思乱想。第三,面对不同的问题,禅师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吃茶去”。其中意义何在,究竟有何指向,就要靠听着观者自己的聪明智慧去领悟了。这“吃茶去”三字,其实正相当于禅宗的“棒喝”,可以使人猛然开悟,抛却一切分别心,消除一切妄念,一心修禅。这不是禅宗教导信徒的终极目标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著名的“赵州茶”喝出的绝不仅仅是一番茶味,而是实实在在的禅意呵!借助茶来说禅理的公案还有不少。《五灯会元》卷九记有人问吉州资福如宝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

  ”师曰:“饭后三碗茶。”《五灯会元》卷四记益州大随法真禅师回答别人提出的“生死到时如何 ”这一大问题时,居然轻轻巧巧地说:“遇茶吃茶,遇饭吃饭。”这又是将喝茶看作是平凡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禅理也正是蕴含在这样的生活中的,多思无益。

  在从茶的那一面来看。它作为一种饮品,和别物不同,其味至清至纯,与禅家清净之心的十分契合。陆羽《茶经》中关于茶的烹制讲究“精”、“俭”二法,“精”指的是烹茶时水质、茶叶、火候、茶具等都有极为精到的要求;“俭”即在外不奢华,茶具要朴实,在内则要减思虑,省心计,专心致志于茶烹制、饮用的细节过程之上;碾茶要轻拉慢推,煮茶要三沸而定,点茶要提壶三注,饮茶要观色品味。这样茶道即是禅道,烹茶、饮茶便是在修心养性而参悟禅道乃至保任天机,禅茶一味,洵非虚语。所以饮茶便成为禅宗悟道之机和养生之术。

   假如说,中国的“茶禅一味”更侧重于内在的体悟与思想的交融,那么日本的茶禅一味就可说是变成为一种风俗性或制度性的存在了。将圆悟克勤“茶禅一味”四字带回日本的僧人是珠光禅师,他是大德寺一休宗纯的弟子,他经过努力,融合中国禅茶一味与日本本土文化,形成以“和敬清寂”为特征的日本茶道。传说当年珠光曾入室请教“禅宗大意”,一休请他喝茶,珠光捧茶欲饮,一休一声断喝,举铁如意将茶碗击得粉碎,珠光错愕之际有悟,一休再问禅意如何,珠光答“柳绿花红”,一休一笑认可。后珠光专以“茶道”保任所悟,并开示云,“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 ”“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国太平。”这便是日本茶道的理论基础,这样,汲水拾薪、烧水烹茶、供佛施人、啜饮默坐、插花焚香皆是习禅修行矣,“道在平常日用中”,“运水及搬柴,神通及妙用”,禅茶一味,才是茶道的精髓之所在。

  当代的日木茶道专家里千家十五世家兀千宗室对茶道的定义是:“茶道是以茶和饮茶为契机,汇总了日本的宗教、艺术、道德、哲学、修身、社交等所有文化的总和体。所以它是一生的修习之道。 ”(引自廖育群《〈吃茶养生记〉——一个宗教医学典型案例的解析》)由此,我们也可以说,著名的日本茶道是由茶禅一味思想衍生出来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佛教养生观 六、饮茶与佛教养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