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養生觀 七、比丘尼的修行與養生

  七 比丘尼的修行與養生

  1、比丘尼的戒律與修行

  在普通人眼中,比丘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尼僧”或“尼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她們的宗教生活似乎充滿著神秘感,讓人聯想起幽冷尼庵中的青燈黃卷。這樣的聯想雖然不能說全無依據,但其實多少包含著誤解。

  “比丘尼”爲梵文 Bhiks.unī的音譯,是佛家對受過具足戒的成年女性出家人的稱呼。作爲信仰佛教的“四衆”之一,比丘尼同比丘(男僧人)、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一樣,其修行的根本目的,在于“覺悟”,即領悟佛法的真谛。那麼,我們對比丘尼的神秘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在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觀念可謂根深蒂固。人們在看待男女佛教信徒時,也受到這一觀念的影響。比如,曆來對僧衆的事迹非常重視。僧人的傳記資料,流傳至今的可謂汗牛充棟,除了各種僧傳、禅宗燈錄之外,曆代史籍、文集、方志、筆記中亦多有留存。文人與僧人的交往更是中國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重要問題。而對于尼衆的思想、生活,則一直關注不夠。比丘尼的傳記資料,主要就是梁代寶唱所撰《比丘尼傳》,以及近代震華法師編撰的《續比丘尼傳》,相對于僧衆來說,傳記的數量應該說是非常少的。

  其實,比丘尼的宗教生活,內容很豐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除了與比丘具有同樣虔誠的佛教信仰外,作爲女性,比丘尼又懷著一份對周圍世界的獨特而敏感的體驗。從對佛理的參悟來說,尼衆與僧衆或許並無本質的差別,但由于性別的關系,她們的宗教生活方式及宗教情感中還是有相當多的特別之處。

  同時,作爲一個特殊的女性族群,比丘尼在長期的修行實踐中,也總結出很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方法,其中包含著豐富的養生之道。雖然養生之道只是比丘尼修行過程中的一個副産品,但當我們立足當代社會,努力總結和發掘佛教的現代意義時,作爲佛教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丘尼的養生之道很自然地進入我們的視野。既然要弘揚“人間佛教”,就要致力于開發佛教中有利于社會和諧以及人的身心和諧的理論。比丘尼的養生智慧,無疑是日趨繁忙的當代女性調節身心狀態的一劑良藥。因此,研究比丘尼的養生之道,無論從學術層面還是從實用層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而研究其養生之道,必然要從比丘尼的宗教生活入手。

  要探究中國比丘尼的宗教生活,必須追根溯源,從古印度第一個比丘尼的出家說起。她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姨母大愛道。衆所周知,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在他出生七天後不幸去世,而由姨母撫養。據《大愛道比丘尼經》記載,她曾向佛述說心願:“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有樂,欲出家爲道。”這裏需要解釋一下何謂“沙門四道”。“沙門”,是佛家對出家修道者的統稱。《翻譯名義集》卷一解釋說:“什師(鸠摩羅什)雲: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門。肇(僧肇)雲:出家之都名也。” “四道”指的是指斷煩惱、證真理、得涅槃的四個階段,即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大愛道認爲,女人同樣可以通過“四道”最後證得涅槃。然而,佛開始卻是反對女人出家的,他說:“無樂以母人入我法律中,服我法衣者。當盡壽命清淨潔己,究暢梵行,靜意自守。”經過大愛道及阿難的再叁懇請,釋迦牟尼終于答應讓女人出家。但是,他提出,女人出家必須做到“八敬”:

   佛告阿難:假使母人欲作沙門者,有“八敬”之法不得逾越,當盡形壽學而持之,自紀信解專心行之。譬如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泆。其已能如是者,可得入我法律戒中也。何謂爲“八敬”?一者比丘持大戒,母人比丘尼當從受正法。不得戲故輕慢之,調欺咳笑說不急之事,用自歡樂也。二者比丘持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當禮事之,不得故言新沙門勞精進乎!今日寒熱乃爾耶。設有是語者,便爲亂新學比丘意,常自恭敬謹勅自修。勸樂新學遠離防欲憺然自守。叁者比丘、比丘尼,不得相與並居同止。設相與並居同止者,爲不清淨,爲欲所纏,不免罪根。堅當自製明斷欲情,憺然自守。四者叁月止一處自相撿挍,所聞所見當自省察。若邪語受而不報,聞若不聞,見若不見,亦無往反之緣憺而自守。五者比丘尼不得訟問自了。設比丘以所聞所見,若比丘有所聞見訟問比丘尼,比丘尼即當自省過惡,不得高聲大語自現其欲態也。當自撿挍憺而自守。六者比丘尼有庶幾于道法者,得問比丘僧經律之事,但得說般若波羅蜜,不得共說世間不急之事也。設說不急之事者,知是人非爲道也,是爲世間放逸之人耳,深自省察憺而自守。七者比丘尼自未得道,若犯法律之戒,當半月詣衆僧中自首過忏悔,以棄憍慢之態。今複如是自恥慚愧,深自省察憺而自守。八者比丘尼雖百歲持大戒,當處新受大戒比丘下坐,當以謙敬爲作禮。是爲八敬之法。我教女人。當自束修不得逾越,當以盡壽學而行之。假令大愛道,審能持此“八敬”法者,聽爲沙門。(《大愛道比丘尼經》)

  簡而言之,釋迦牟尼要求比丘尼遵守八條規矩:一是不得調笑謾罵比丘。二是新比丘受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就該尊重他們。叁是比丘尼不得與比丘共同居住。四是比丘尼每過一段時間要自我反省。五是如比丘指出比丘尼的錯誤,後者不得大聲辯解,而應首先反省自己的過失。六是比丘尼如就佛教經論問題請教比丘,不能同他閑聊無關的話題。七是比丘尼若犯戒,應當每半月在比丘中忏悔。八是百歲比丘尼都須處于新受戒的比丘下坐。

  對于“八敬”的表述,不同的經、論文字有些差異,但總的來說,“八敬 ”的實質是一致的,即要求比丘尼對比丘絕對尊重,謙恭禮讓。佛陀對比丘尼的要求顯然較比丘更爲嚴格,只有在這樣的要求下,在他看來,比丘尼才能做到“清淨潔己,究暢梵行,靜意自守”。

  從具體規定的戒律看,比丘尼需要遵守的戒條也比比丘多,更爲細致。據臺灣學者勞政武先生在《佛教戒律學》一書中的統計:“在各部“廣律”或“戒經 ”中,比丘戒條與比丘尼戒條並不一致。例如,《四分律》:比丘戒二五〇條,比丘尼戒叁四八條。《五分律》:比丘戒二五一條,比丘尼戒叁七〇條。《銅鍱律》:比丘戒二二七條,比丘尼戒叁一一條。《十誦律》:比丘戒二六叁條,比丘尼戒叁五八條。《根有律》:比丘戒二四九條,比丘尼戒叁五八條。《僧祇律》比丘戒二一八條,比丘尼戒二九〇條。”一般而言,比丘尼所應遵守的戒條,遠較比丘爲多,據他推測,“這是因爲男女生理不同,比丘尼有其女性的特殊戒條的緣故”。或許正因爲性別和生理構造的差異,比丘尼戒律具有自己的特點。《大正藏·律部》就收錄了多部比丘尼戒,如梁代明徽集《五分比丘尼戒本》 1卷、東晉法顯和覺賢(佛陀跋陀羅)譯《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 1卷、後秦佛陀耶舍譯《四本比丘尼戒本》1卷、劉宋求那跋摩譯《四分比丘尼羯磨法》1卷、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經》 1卷等,各戒本中不少內容是相同的。我們可千萬不能想當然地認爲,這些戒條都是束縛了比丘尼身心的,恰恰相反,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其中正有不少幫助她們調節身心狀態的內容。

  比如《五分比丘尼戒本》最後的部分說:

   不惱不說過,如戒所說行,飯食知節量,常樂在閑處,心寂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這是勸導比丘尼要擺脫煩惱,依戒精進修行。在飲食方面要節製,不可貪圖吃喝,要樂在閑處。這裏的“樂”,不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吃喝玩樂”的“樂”,而是佛家的“樂”,是一種寂滅後的快樂。佛家認爲,“有爲之法,其性無常,生已不住,寂滅爲樂”(昙無谶譯《大般涅槃經》卷二)。寂滅並非死寂,而是指擺脫了煩惱,脫離了六道輪回的涅槃狀態。因此,常樂之“樂”也即涅槃之樂。惟有心寂靜之後,樂于精進修行,才是諸佛的教誨。這一番話,強調的是欲望的節製和心的安樂,頗合乎現代人常說的“知足常樂”的觀念。

  又如:

  欲得好心莫放逸,聖人善法當勤學。

  若有知寂一心人,爾乃無複憂愁患。

  這是勸誡比丘尼專心致志,學習聖人(佛陀)的教誨,不要讓心神放逸散亂。這頗符合《莊子·達生》所講的“用志不紛,乃凝于神”。不過,道家將心志集中于無形之“道”,佛家則將心志集中于“空寂”。對于比丘尼來說,只有領悟了“寂 ”的真義,才能徹底擺脫煩惱,達到“無漏”的境界。而專心學習佛法的根本目的即在于此。

  無論你是否信仰佛教,適度節製飲食欲望,在工作和生活中使自身心神專一,都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果貪圖一時之快,一味縱欲,或者生活中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缺乏工作和學習的動力,導致整日心神散亂,忙忙碌碌又無所事事,肯定對身心健康不利。

  原始佛教對于比丘尼修行的規定和戒條終究是一些原則,比丘尼的信仰虔誠與否,修行精進與否,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踐行。同樣的,就算比丘尼戒經中涉及了有益身心的內容,它們究竟能否發揮作用,還有待于具體的修行效果來驗證。

  2、比丘尼的修行與養生:以六朝時期爲例

  下面我們將目光轉向六朝時代一個個具體的比丘尼,轉向她們刻苦修道的故事。正是她們的行爲和事迹,顯示了中國古代比丘尼這個特殊女性群體的特征和品格。

  如上文所述,中國古代比丘尼的傳記資料留存不多。而記載六朝時期尼僧事迹的,主要就是梁代寶唱的《比丘尼傳》。該書共 4卷,共爲晉、宋、齊、梁著名的比丘尼 65人作傳。寶唱約生于劉宋泰始元年(465),吳郡人,他 18歲跟建初寺僧祐出家,研習佛教經典。梁天監十一年(512),參與僧伽婆羅譯場,筆受《阿育王經》等 11部經。十叁年(514)開始自撰《名僧傳》31卷。因其博學多聞,梁武帝令他掌華林…

《佛教養生觀 七、比丘尼的修行與養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