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長壽與靜坐(道安法師)

  長壽與靜坐——道安法師講

  本文系松山寺主持人道安法師,在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八日講述于臺灣省社會服務處。法師不僅對佛學研究甚深,且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各部門,均有基礎,融會貫通之後,發爲議論,聽者皆爲之心折。

  一、緒言

  今日的講題,是“長壽與靜坐”。

  在醫藥、衛生科學極度發展的今日,人類疾病普遍減少,死亡率亦日益減低,而人類健康與年齡亦顯然逐漸在增高中。此在各種醫藥專門刊物上,均有詳細的統計。據醫學家的預計,人類壽命,將來可能平均達到一百二十歲。這種估計,我以爲是可能而且不必懷疑它。但時間無始終,空間無邊際,人處其中,一百二十年的光陰,實蜉蝣之一瞬耳,縱活到一百二十歲,又何喜之有?莊子認彭祖八百歲爲妄天,實有至意。佛經載此地球上人類之壽命,在某一時期,可能短至十歲,在另某一時期,人壽又可增加至八萬四千歲之長。此不過就吾人現居之地球太陽系而立論,若放眼到另一太空環境之其他星球人類之壽命計算,則吾人一千六百年,只不過“魔羅天”一晝夜而已。佛經計算時間,多以劫爲單位;天文學計算太空距離,均以光年爲單位。距此地球若幹萬光年有一“非想非非想處星球”,他們的壽命平均長達八萬劫,但佛陀認爲他們還是沒有得到真正解脫的境界。

  生命無限或有限的延長,實亦人生無數欲望中應有之一環。人類的生存欲是多方面的,也是極強烈的,尤其是生存欲中之生命延長欲望,更爲人類所祈求貪戀而不暫舍者。明知此生滅身而絕無延長可能,于是在術法的[宗-教]上就有所謂“永生”、“長生不老術”、“返老還童術”的種種妄想的企圖,甚至保留“木乃伊”(Mummy)以冀靈魂之複活。此種分外企求,實有違反“無常—無不變性”之定律者。[宗-教]家,認人生現世永久生存之意欲無法實現,于是假設天堂,作爲死後永生欲望之安頓處。洞天福地之理想世界,成爲失去真理者永遠夢想追求之伊甸樂園。

  達觀的老子,他根本否認這些長生妄想詐術之存在的說法,他的五千言道德經說:“吾有大患,惟吾有身;苟吾無身,吾有何患?”又說:“飄風不終朝,疾雨不終日;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修煉神仙,愛戀皮囊,希望長生不死者,乃自漢之張道陵輩始,實與黃老之學無關,反背道而馳。符箓方士之術,只是末流所趨向。昔黃龍禅師,斥呂洞賓爲守屍鬼,故在真理的畛域內,決無爲此七尺之軀而求長生不死的愚妄者。孔子雖然亦惋惜顔回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但孔子告訴我們更重要的人生問題,那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吾道一以貫之”的道。此道“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于密”;而又“其味無窮,皆實學也”。老子說此爲“死而不忘者壽”,亦指此實學之道。此種死而不忘者壽的大道,才是值得吾人所研討的。可惜儒書對于“道”的闡發,只是一些隱隱約約,閃閃爍爍其詞,只提出幾個抽象的名詞,沒有真正具體而詳細的辦法和實施程序的步驟。宋儒雖將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作爲修己治人的根本方法,但仍嫌抽象。吾人應當勇敢地面對現實,拿理解和智慧去體會大道,而不應該向感情低頭,恐懼短命,妄想長生不老不死的獲得和企圖。佛經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生滅法”,是指宇宙萬物——現象界——發生發展和轉變的一種法則。宇宙事物之發生發展進行之公例,是有時相反而相成,有時相成而相反。到了某種程度,必轉變其與自身完全相反的東西,其轉變的原因不是來自外界,實存在發展事物的本身。吾人由胎型,嬰孩、童年、少年、壯年、中年、老年以至于死亡,莫不循此法則(生滅法)而進行。人如此,植物,乃至星球亦莫不如此。這一切的一切,均在時時刻刻轉變中,而無暫停之時的。

  我講得離題太遠了,現在拉回本題吧。吾人爲什麼要長壽?要如何才能達到長壽的目的?

  西洋諺語說:“偉大之事業,寓于偉大的精神;偉大之精神,寓于健全之體魄。”又說:“健康的身體,是靈魂的賓館;衰弱的身體,乃靈魂的牢獄。”西洋人近世紀來,關于強身之道,除衛生醫藥外,其體育之進步,康樂的運動,日與科學競。彼等譏國人爲“東亞病夫”之羞恥,迄今仍未雪去。

  吾人處此空前未有之大時代中,事務繁忙,勝于往昔,何止萬倍!而何況更肩此反□抗□複國重任的我們,沒有健康的體魄和長遠的生命,何能負得這艱钜的任務?吾人生命縱然一點也不浪費,以一百歲計,則吾人終身工作時間亦甚短促。每日以八小時睡眠,八小時休息或娛樂,八小時工作,則人生工作時間至多爲叁十年,若將兩頭——老年和幼年——及病時除卻,剩下來至多二十年。故吾人壽齡之修短,對國家社會民族有無貢獻,其關系甚大。

  吾人壽齡之增高與否,須視身心健康與否以爲斷。身心健康之道甚多:適當之運動、飲食睡眠之調和、衛生醫藥之運用、生活起居之規律化、感情之節約(吾人一次大興奮或過分的悲痛,均須死去若幹萬細胞,甚至引起血液循環之毒化,如發脾氣時,神經緊張,面色立刻變爲蒼白等)、不必要的欲望加以減低或完全滌蕩。再加靜坐之內功,人類壽命活到一百至一百廿歲或再多一點,我想是毫無問題的。現住江西雲居山真如寺的虛雲長老,今年已一百十九歲,其健康飲食、行路、搬柴運水,不下于少年,況彼乃苦行之純素食者。彼曾于民國叁十九年底至四十一年春,在廣東乳源雲門山大覺寺,被□□打死者叁次,最後一次竟死去一星期之久,幸而複活,今幸健在。其禅定功夫當亦有以致效。

  以我個人的觀點衡量人生,單注重長壽一點,尚嫌不足。人生之所異于禽獸者,即其有最尊貴的智慧和道德及互助精神,以及服務奮鬥意志,貢獻人類後世,以充實其人生生存之崇高價值。否則,對人類毫無貢獻,縱能長壽萬年,又有何益?如馬克思、史達林一類的□□,鼓其邪說,使半個地球人們墮其鬥爭漩渦禍水中,造成整個世界阢陧不安的痛苦局面。這種人如果一出娘胎即死去,豈不大幸?

  二、釋名

  1、壽的意義:

  壽字的定義,國語與佛學上的解釋,差別頗大。一般以爲“壽”乃“年齒久老之稱”。今多稱生日爲壽辰。左傳注以“一百二十歲爲“上壽”,百歲爲“中壽”,八十歲爲“下壽””,依此,則八十歲以下,應該爲夭殇了。然而我國常言:“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男女行年四十,即喜祝壽以慶念其生日,若到六十、七十歲時,則大慶而特慶。只有“抱蔔子”則不以爲然,他說:“人生覆鑄間,自幼而趨壯,自壯而趨老,日失一日,如牽牛羊以詣屠肆,每進一步,而去死轉近,可不畏哉?”又何慶祝之有!佛教更認“人命在呼吸間”,“人身難得”,而貴在能把握人生于現在,開創未來向上升華的更佳人生——究竟成佛。較老子與抱蔔子更進一層。

  壽命的梵文名尾戌單(Jivta, ljte, length of days, age)或稱爲“命根”(Aroot)者。命根爲“體”;壽、暖、識爲“相”;活動爲“用”。輔行七之叁說:“一期爲壽,連續曰命,一期連持,息風(呼吸)不斷,名爲壽命。”俱舍論第五卷說:“命根體即壽,能持暖與識。”俱舍論是佛教小乘宗派之一,他們認爲除了“壽、暖、識”叁種之外,還有一個叫“命根”的東西,這命根是在壽、暖、識以外的,有了它,才能保持吾人的壽命于一期不致立即死去。所以俱舍論說:“命體即壽。既將壽釋命,故命即壽。此複未了何法爲壽?謂別有法,持暖與識,說名爲壽。”但大乘唯識學裏,認爲壽,不過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此種子有住識的功能力量。因此,在人生一生之中,使色(生理的)心(心理的)相續(住世),是假名命根,不是離了身心之外,別有實體的存在。明白點說:壽就是生命的別名,生命是由“壽、暖、識”叁種東西組織成的。壽是生命相續的時間性;暖是生命中的呼吸和熱能電機體;識是生命中之主人公—生命之根本主體。(人舍壽名死,死相即壽盡,身上無暖氣,其冷如冰,一切知覺—心理—精神活動作用皆停止,即無壽暖識之故。)此叁種,以識爲根本。唯識學把吾人的心識分成二大類:一爲心王,即主體心理;二爲心所,即隨從心理。心王有“眼識,即視覺;耳識,即聽覺;鼻識,即嗅覺;舌識,即味覺;身識,即膚覺、肌覺、有機感覺;意識,即知覺;末那;阿賴耶識”等八個心王。隨從心理有六類,五十六種之多,茲不贅述。上面所講壽、暖、識的“識”,究竟是指那個識?廣泛言之,可指全體;狹言之,即指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意譯爲“藏”,一切壽、暖及其他所有精神作用,皆藏在此識中。它的功能:一方面能含藏一切種子,爲諸法種子(心理知識、生理物理等皆稱諸法)所諸藏處;二方面又能執持它,不使它們散失與敗壞;叁方面還能把它們爲所了解和認識的對象——領以爲境;四方面只要有此識——阿賴耶——的存在,這整個身心就有各種不同的感覺作用和認識功能—令生覺受。所以吾人的生命存在,固然需要空氣、食物營養、衣住等來支持它,但根本的主人公,還是阿賴耶識。若以哲學的眼光看唯識論,則前六識爲知識論;第七末那識爲人生論;第八阿賴耶識是本體論或宇宙論。若以心理學眼光看:則前五識屬于感覺心理;第六識屬知覺心理;末那識等于佛洛伊德潛意識;阿賴耶識仿佛集團意識。各種心所,等于情緒心理,但唯識學的精密詳細定義,均超過現代心理學之上。

  佛學認吾人生命之流,如長江水,滔滔不絕,但後水畢竟非前水。所以唯識叁十頌喻爲“恒轉如瀑流”。恒即不斷,轉則非常,吾人知此,則此數十寒暑之色身雖有死去之時,然“此異熟(身…

《長壽與靜坐(道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