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長壽與靜坐(道安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明白這個喻言,就可知道佛教的禅定或靜坐的目的不在長壽,而在增上心學中的智慧之開展與完成。爲什麼佛教靜坐只注重智慧而不注重長壽?無異是問:爲什麼製糖廠只注重産糖而不注重酒精、酵母和蔗板是一樣。有了高度智慧的人,他的身心必然平靜,不爲物欲所誘化,不爲感情所沖動,不爲八風所震撼,不但能得到身體的康健,還能徹見生命之源——無量壽,和智慧光的最高人生境界。

  我現在舉幾個佛教不重靜坐的故事作證明:唐開元中,有位尚未證道的禅師名道一,他住在衡山南嶽的半山傳法院(今名磨鏡臺),終日兀坐在岩洞中,當時懷讓禅師,知道他將來可成佛門大器,乃往岩中去問他道:“大德坐禅,企圖什麼?”道一答道:“圖作佛。”懷禅師就不再問,便取一塊磚,在彼岩前石上磨來磨去。道一見了問他:“你磨磚作什麼?”他說:“磨來作鏡用。”道一怪道:“磨磚豈得成鏡麼?”懷師趁此機會反問他:“磨磚既然不能成鏡,那末,坐禅又何能成佛?”道一被這麼一問,釋然說:“那要怎樣才是?”懷師反問說:“如牛駕車,車不行動,究竟打車對?還是打牛才對?”道一不能答。懷師進一步開示他道:“你究竟爲學坐禅?還是爲學坐佛?若是爲學坐禅,禅本來就不屬坐臥的;若爲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定法,不應生取舍之心,你若坐佛,即是殺佛!”成佛是要智慧,智慧是電火,一切鋼鐵,到了電爐就化了。一切煩惱,遇到了智慧火,便會消滅,煩惱消滅,才是成佛的根本。

  神秀禅師的門徒志誠,由北方到廣東南華寺六祖惠能禅師處去參訪,六祖問志誠:“汝師如何開示大衆用功?”志誠答:“常指誨大衆住淨觀心,長坐不臥。”六祖說:“住心觀淨,是病非禅,長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原是臭骨頭,何須立功過?””可見明理有智慧的禅,並不在乎禅定上立德了。又高僧傳中載有一僧,曾入定一百年,因尚未斷煩惱,故爲佛教所不重視。不但佛教不主張兀然死坐,而儒家之顔習齋亦痛斥宋明儒者終日靜坐,他說:“終日兀坐書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軟,以至天下無不弱之書生。”又說:“爲主靜空談之學人,則必至厭事,厭事必至廢事,遇事即茫然!”佛教認禅定功深而不得其正,則戀而不舍,名爲“飲叁昧酒”,醉墮無爲深坑,這種人是很難發心度衆生的。各位不要誤會,以爲佛教不主張靜,甚且反對靜坐。佛教是教人由定而進求智慧,借靜坐爲透視智慧之手段,而不是以靜坐爲長壽之目的而已。

  四、靜坐的類型

  1、表解

  ┌A降魔坐—先以右足押左股上,次以左足押右股

  │ 上,手亦以右上左下,仰平而置于足上。密宗

  靜 ︵┌1、全跏趺坐┤ 名蓮花坐。

  坐 結│ (雙盤)└B吉祥坐—先以左足押右股上,次以右足押左股

  的 跏┤ 上,手亦左上右下,仰平置于足上。

  正 趺│

  名 坐└2、半跏趺坐:隨置左右一足于左右之一股上,名半跏趺,手亦

  ︶ (單盤) 如之。密宗名此爲吉祥坐。

  2、何名結跏趺坐

  結跏趺坐,是佛教的正規坐法。結是盤結,把左右兩足,盤根交結于兩股之上,故名爲結。跏是加添于足,如蛇無足,而加之以足,人本不盤結而坐,現反其常而強行盤坐,故名跏。趺是足背。總之,交加盤結左右兩足背,而置于左右兩股之上而坐者叫全跏趺,置左右之一股叫半跏趺(即一足在股上,一足在股下名半跏趺坐)。佛教爲什麼要用違反自然生理現象的跏趺坐,而不聽順自然的平膝坐呢?這正如一個思想超特非常的人,不願跟隨在一般庸庸碌碌的人後,過著悠悠泛泛的平淡生活是一樣的道理。因常人事事遷就環境,一切言行,均不敢越出常軌一步;而思想卓絕天資穎悟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均超出一般人之外。先知先覺的人,才會有不滿現實,改造現實的舉動,和雄心而革命。常人則反是,對于現實皆不知不覺。釋迦牟尼就是違反現實、超出常人的大思想家和大革命家,視帝皇之位如敝屣,然後能成其正果,光被萬世。希哲蘇格拉底,甯願爲維護真理服毒而死,不肯自棄其哲言而偷生。我國先哲如玄奘、文天祥等,亦莫不如此。佛教之跏趺坐,即在改變平常生理之惰性,促進器官之健全,加速血液之循環,疏導百脈之暢通,俾生理新陳代謝之調度靈活,而日增于健康壽永,進而變化其氣質,影響心理之淨化,升華成爲超人。

  3、坐具興坐處

  坐具,最好有一個固定專用作爲靜坐的凳椅,如佛寺禅堂之坐凳然。以叁十英寸見方即可。坐凳須敷以軟的蒲團,臀部較膝蓋高叁四寸。所以後高前低者,乃便腰與脊梁易于自然豎立,毫不費力之故。否則,非著意用勁不可。如此,久之,則必感腰部疲酸,無法久坐,且不易收到靜坐之效。如無特製坐具,床上亦可。

  坐處指環境而言,古人初事專習禅定時,多擇地于深山窮谷之阿練若(Arlnya)處。但今人未必有此專精時間,似無擇地之可能與必要。惟住處能稍爲清潔安靜,無不良氣味與喧嘩,室內空氣常使新鮮流通。但流動不可過大,光線適度,勿使過強,如光線過強,可用窗簾遮除。又坐時,身不可四面貼靠,免氣血受阻塞,並避免直接被風吹到各部分,膝蓋尤爲重要,無分冷熱天,均以毯子包住爲宜,因膝蓋關節及全身在靜坐十分鍾後,毛孔均自舒敞,風每易從毛孔偷入故也。初習靜坐的時間,最好養成規律化,每日早上四時至五時,或五時至六時;晚間以九時至十時,或十時至十一時;中午一時至二時爲宜。能在“子、午、卯、酉”四時准時而坐,尤易進步。初習時,以一周爲進度,至七周必有效果——進步。第一周限每一坐二十分鍾(多少聽自便),第二周增加至二十五分或叁十分鍾,自後每周每一坐,至少要增進五分鍾。如初坐感覺足腿皆酸痛麻木,至不可忍,但未到下坐時,切不可自行放腿,否則,必無成效。酸痛麻木,乃筋骨血脈發生沖塞,以雙手摩撫膝蓋與足背、足心各部,務使時到而不麻不痛後,始放坐。無論練習何等工夫,如禮佛、打拳、體操、打球、八段錦等,初學第一周,必全身皆酸痛,但過了一周,即步入常軌,習慣自然,就不酸痛了。

  總之,初次自己決定第一周每一坐要坐多久之時間內,必要做到,萬不可撕破自立之紀律!

  

《長壽與靜坐(道安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