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长寿与静坐(道安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明白这个喻言,就可知道佛教的禅定或静坐的目的不在长寿,而在增上心学中的智慧之开展与完成。为什么佛教静坐只注重智慧而不注重长寿?无异是问:为什么制糖厂只注重产糖而不注重酒精、酵母和蔗板是一样。有了高度智慧的人,他的身心必然平静,不为物欲所诱化,不为感情所冲动,不为八风所震撼,不但能得到身体的康健,还能彻见生命之源——无量寿,和智慧光的最高人生境界。

  我现在举几个佛教不重静坐的故事作证明:唐开元中,有位尚未证道的禅师名道一,他住在衡山南岳的半山传法院(今名磨镜台),终日兀坐在岩洞中,当时怀让禅师,知道他将来可成佛门大器,乃往岩中去问他道:“大德坐禅,企图什么?”道一答道:“图作佛。”怀禅师就不再问,便取一块砖,在彼岩前石上磨来磨去。道一见了问他:“你磨砖作什么?”他说:“磨来作镜用。”道一怪道:“磨砖岂得成镜么?”怀师趁此机会反问他:“磨砖既然不能成镜,那末,坐禅又何能成佛?”道一被这么一问,释然说:“那要怎样才是?”怀师反问说:“如牛驾车,车不行动,究竟打车对?还是打牛才对?”道一不能答。怀师进一步开示他道:“你究竟为学坐禅?还是为学坐佛?若是为学坐禅,禅本来就不属坐卧的;若为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定法,不应生取舍之心,你若坐佛,即是杀佛!”成佛是要智慧,智慧是电火,一切钢铁,到了电炉就化了。一切烦恼,遇到了智慧火,便会消灭,烦恼消灭,才是成佛的根本。

  神秀禅师的门徒志诚,由北方到广东南华寺六祖惠能禅师处去参访,六祖问志诚:“汝师如何开示大众用功?”志诚答:“常指诲大众住净观心,长坐不卧。”六祖说:“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原是臭骨头,何须立功过?””可见明理有智慧的禅,并不在乎禅定上立德了。又高僧传中载有一僧,曾入定一百年,因尚未断烦恼,故为佛教所不重视。不但佛教不主张兀然死坐,而儒家之颜习斋亦痛斥宋明儒者终日静坐,他说:“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又说:“为主静空谈之学人,则必至厌事,厌事必至废事,遇事即茫然!”佛教认禅定功深而不得其正,则恋而不舍,名为“饮三昧酒”,醉堕无为深坑,这种人是很难发心度众生的。各位不要误会,以为佛教不主张静,甚且反对静坐。佛教是教人由定而进求智慧,借静坐为透视智慧之手段,而不是以静坐为长寿之目的而已。

  四、静坐的类型

  1、表解

  ┌A降魔坐—先以右足押左股上,次以左足押右股

  │ 上,手亦以右上左下,仰平而置于足上。密宗

  静 ︵┌1、全跏趺坐┤ 名莲花坐。

  坐 结│ (双盘)└B吉祥坐—先以左足押右股上,次以右足押左股

  的 跏┤ 上,手亦左上右下,仰平置于足上。

  正 趺│

  名 坐└2、半跏趺坐:随置左右一足于左右之一股上,名半跏趺,手亦

  ︶ (单盘) 如之。密宗名此为吉祥坐。

  2、何名结跏趺坐

  结跏趺坐,是佛教的正规坐法。结是盘结,把左右两足,盘根交结于两股之上,故名为结。跏是加添于足,如蛇无足,而加之以足,人本不盘结而坐,现反其常而强行盘坐,故名跏。趺是足背。总之,交加盘结左右两足背,而置于左右两股之上而坐者叫全跏趺,置左右之一股叫半跏趺(即一足在股上,一足在股下名半跏趺坐)。佛教为什么要用违反自然生理现象的跏趺坐,而不听顺自然的平膝坐呢?这正如一个思想超特非常的人,不愿跟随在一般庸庸碌碌的人后,过着悠悠泛泛的平淡生活是一样的道理。因常人事事迁就环境,一切言行,均不敢越出常轨一步;而思想卓绝天资颖悟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均超出一般人之外。先知先觉的人,才会有不满现实,改造现实的举动,和雄心而革命。常人则反是,对于现实皆不知不觉。释迦牟尼就是违反现实、超出常人的大思想家和大革命家,视帝皇之位如敝屣,然后能成其正果,光被万世。希哲苏格拉底,宁愿为维护真理服毒而死,不肯自弃其哲言而偷生。我国先哲如玄奘、文天祥等,亦莫不如此。佛教之跏趺坐,即在改变平常生理之惰性,促进器官之健全,加速血液之循环,疏导百脉之畅通,俾生理新陈代谢之调度灵活,而日增于健康寿永,进而变化其气质,影响心理之净化,升华成为超人。

  3、坐具兴坐处

  坐具,最好有一个固定专用作为静坐的凳椅,如佛寺禅堂之坐凳然。以三十英寸见方即可。坐凳须敷以软的蒲团,臀部较膝盖高三四寸。所以后高前低者,乃便腰与脊梁易于自然竖立,毫不费力之故。否则,非着意用劲不可。如此,久之,则必感腰部疲酸,无法久坐,且不易收到静坐之效。如无特制坐具,床上亦可。

  坐处指环境而言,古人初事专习禅定时,多择地于深山穷谷之阿练若(Arlnya)处。但今人未必有此专精时间,似无择地之可能与必要。惟住处能稍为清洁安静,无不良气味与喧哗,室内空气常使新鲜流通。但流动不可过大,光线适度,勿使过强,如光线过强,可用窗帘遮除。又坐时,身不可四面贴靠,免气血受阻塞,并避免直接被风吹到各部分,膝盖尤为重要,无分冷热天,均以毯子包住为宜,因膝盖关节及全身在静坐十分钟后,毛孔均自舒敞,风每易从毛孔偷入故也。初习静坐的时间,最好养成规律化,每日早上四时至五时,或五时至六时;晚间以九时至十时,或十时至十一时;中午一时至二时为宜。能在“子、午、卯、酉”四时准时而坐,尤易进步。初习时,以一周为进度,至七周必有效果——进步。第一周限每一坐二十分钟(多少听自便),第二周增加至二十五分或三十分钟,自后每周每一坐,至少要增进五分钟。如初坐感觉足腿皆酸痛麻木,至不可忍,但未到下坐时,切不可自行放腿,否则,必无成效。酸痛麻木,乃筋骨血脉发生冲塞,以双手摩抚膝盖与足背、足心各部,务使时到而不麻不痛后,始放坐。无论练习何等工夫,如礼佛、打拳、体操、打球、八段锦等,初学第一周,必全身皆酸痛,但过了一周,即步入常轨,习惯自然,就不酸痛了。

  总之,初次自己决定第一周每一坐要坐多久之时间内,必要做到,万不可撕破自立之纪律!

  

《长寿与静坐(道安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