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长寿与静坐(道安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心)既尽,复生余异熟”,则知生命并死不了。佛学依此不常不断的生命之流,而建立了业界轮回的理论。其实,轮回之说,不但人生如此,即凡植物等亦莫不然。一颗西瓜籽,种到土内,遇着水分、阳光、空气、人工、肥料的种种助缘,立即转变为芽,由芽而苗,而藤,而叶,而花,而果。此种前灭即非常,后生故非断,非常非断,即是建立缘起因果轮回道理的根据。

  2、长寿的人生观点

  我之所谓长寿的人生观点,亦可说为“哲学的人生观”或“科学的人生观”,亦即“佛教的人生观”。佛教的人生观是活泼泼,而不是死板板的。它认人生有“流转”和“还灭”两种公式,认识了之后,人生自己可以把握自己的出路,上升与下堕,流转或还灭,操之在我,而不在他的手里。[宗-教]认有神,主宰宇宙与人生,说人有个灵魂,是神造的,死后要受审判,信仰者得救到天堂去享乐,不信的永远被打入地狱受苦。这种说法,在印度教、天主教、耶稣教和回教,都相差无几。这种完全无自己之权的被动式、炮弹式的人生,连自己的灵魂—生命都操在别人手里,何异待宰的羔羊?羔羊不管对主人信仰与否,终归要被宰的。神为何要造人?为的是荣耀与审判权!人为何要养羊?为的是要吃羊肉与羊毛、羊皮或出卖它。佛教哲学的人生观是自主自有的,不是别人创造或施与的。在流转过程中,随自己的意志愿力和行为可以支配的。但在未能完全达到澈底觉悟前,生命和行为发生极密切关系,因之,生命要受自己行为(业力)潜势力所支配,吾人动机和行为若是善良的—道德的,生命可转成更善乐美人生和更好的地方;吾人动机和行为若是恶的—不道德的,生命就可以流转成更痛苦人生和更坏的地方。所以天堂地狱,苦乐环境,皆自心所造成。喻如一颗种子,种在石上固不能生芽与结果;如果种在沃肥的土壤环境中,会生长得更肥更美,收获必丰佳。如果在枯燥而荒瘦的土地上,纵然有所收获,也是有限的。吾人之生命与吾人之动机和行为,其关系密切有如此者。这是就流转式而说的轮回观,也是就凡迷时的境界而立论。

  吾人生命既可以随业——行为——流转,更进一步就可以把握行为和动机而使生命向上冒起,向上起升华作用,改变人生,而进到最高(即人成佛)的境界。矿物中之铁矿,去其矿渣,经过高度技术和电火的锻炼,就能升华成为坚白的不锈钢。光芒四射,不可逼视的金刚锥,乃系极平常纯粹的碳素物升华而成。吾人只要把冲动的情感,错谬的思想,与不合乎光明正大的动机和行为的霾雾污点,使之归于净化,则吾人本具冷静的心海即会澄澈,清明的智慧立即启发。洞彻内外,烁鉴古今的灵光,自然会如日晒中天,月映寒潭,无所不照了。数十寒暑即蜕的生命,自然会升华成为不生不灭的无量寿了。

  佛教有一尊佛,足以代表吾人理想中的伟大模范人格者,那就是“阿弥陀佛”。佛是觉者或智者义,凡是圆满自觉、觉他二利功德,断尽一切烦恼习气的,皆名为佛。“阿弥陀”,一般译为无量寿或无量光。其实,无量寿原语是阿弥陀廋斯,无量光原语是阿陀婆耶。阿弥陀正义是“无量”。无量是究竟、圆满、周遍、含摄一切不可限量不可思议功德的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不但光明和寿命无量,而祂的智慧、功德、神通、愿力、弟子、国土、相好、庄严等等皆是无量。总而言之,它的什么都是无边不可思议的,所以名为阿弥陀。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无量即是反射吾人一切皆是不究竟、不圆满、有限量的,如寿命、知识、智慧、相貌、福德、财富、身心力量等,无一不是“捉襟见肘”。吾人希望长寿,究竟到何等程度?如有数字程度可言,仍为不圆满的缺陷。吾人若要达到究竟的长寿,只有修证到阿弥陀廋斯的地步,才能符合吾人的理想人生。

  3、静坐的意义

  上面既讲明了“寿的意义”和“长寿的人生观点”,现在讲“静坐的意义”。静是动之对,坐乃行之对,合起来成为一个复词,或称复名词。(凡由二个名词合为一个词的,如静坐等皆称复词。)若依佛学“无常定律”讲,则这个现象宇宙中,是找不到真正或绝对静止的东西。佛说“一见不再见”,如我们前一刹那见面的身心,即不是后第二刹那所见的身心了。吾人生理的身体,不但七日一小变,七年一大变,即每一秒钟,莫不是新陈代谢,变动不居的。须发剃光又复生,不但生理如此,心理的生灭变化更是不可思议。佛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可见吾人起一心,动一念,就已经过了八万一千个生灭变化。庄子说的“掉臂非故,弹指常新”,仿佛于“一见不再见”之境界。吾人肉眼见黑板或钢铁,似乎都是静止的、坚硬不动的,在科学的眼光里认为是一群跳动不已的电子组合而成的假相。物理学以为物体的位置不发生变动时称为静止(Reser),但静止系以其他的物体为对象而言,即静止为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一般所谓静止,乃物体对于地球自己不变其位置时而说。那末,吾人离掉各种动态的行为,而安宁端庄并盘足而坐称为静坐,亦未尝不可了。

  静坐一名,佛典中虽亦偶然一见,如“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但不常见。宋代儒者,受了禅宗的影响,亦常主张用静坐工夫。明代袁了凡着有“静坐要诀”;***有“岗田式静坐法”;武进蒋维乔氏着有“因是子静坐法”,于是静坐的名字,不胫而走了。其实,佛教的坐法名跏趺坐,其所修者为禅定,这一复词,佛典中处处可见。

  禅定亦是复词,由禅那(Dhyana)或禅那波罗密(Dhyana-panamita)与三昧(Samadhi)两个术语合成的。禅是禅那略称,意译“思惟修”或“静虑”。思惟修,是思惟所对的境界(对象),而宁静精心研究学习的意思。静虑是心身寂静之后,再进一步审虑所研习的对象。这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的意思相仿佛。可见禅,并非静坐如木石而无知觉,或百物不思之谓。禅那波罗密,亦是梵语,意译曰“定度”或“定到重岸”,谓由修习禅那的工夫,乃能渡过生死海,到达不生不死圆满究竟的涅槃彼岸的法门。此不过十种波罗密中之一种耳。定的梵语为“三昧”,亦有译正定、正受或等持者,即心定止于一境而远离散乱的意思。古德以“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然不足以概尽禅定深意。定较禅为宽,凡一切息虑凝心皆名定。禅之一名较狭,说是定之一分亦无不可。禅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为定;而三昧无思惟审虑之义,故亦可得名为禅。今总合称来,而谓之禅定。

  佛学以禅为发生智慧之根本法则,而且为发生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的通力的源泉。禅既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故禅乃学道之最要者。阿毗达磨以禅为功德丛林。法华经安乐行品云:“深入禅定,见十方佛。”六度集经说:“复有四种禅定,具足智慧:一、常乐独处;二、常当一心;三、求禅办道;四、求无碍佛智。”以上是略引佛典中有关禅定的解释;若依我国禅宗大德解释禅定二字,则更超逸,如空中鸟迹,不曾痕印了。“顿悟入道要门论”上卷云:“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这八种事境,能动煽吾人的心意,所以喻之为风,盖风能动物,如此八事,能动摇扰乱人心,而不能安定。世界上果真有一个不为八风所动的人么?如果有的话,那只有释迦牟尼佛吧。

  八风须略加以解释:利,是指得意的事情,所谓鸿运亨通;衰,是指失意或倒楣的事情;凡人在背后排拨的叫毁;背后赞美的叫誉;当面赞美的叫称;当面排拨的叫讥;所谓讥风冷笑,逼迫身心的境界叫苦;适悦身心的事情叫乐。这八风是最易动摇人心的,谁不爱名誉?孔子亦说:“三代之下,唯恐不好名。”昔有一老宿,以为举世无有一人不好名者,因发浩叹,坐中一人恭维说:“诚如尊谕,今世不好名者惟公一人而已。”老宿不觉欣然解颐而大悦!殊不知已为名所卖所动了。名誉的关卡难破竟如此!“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是宋朝苏东坡作的一首赞佛诗,自觉佳极,即叫书童送呈金山寺佛印禅师处,以待好评。佛印在诗后批了“狗屁”二字,交与书童持返。东坡见了佛印的批,气得七窍生烟,立即命人雇船过河到金山向佛印问罪。佛印早知东坡名心还存,见批就会来问罪的,所以当书童去后,即书二语于门首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佛印闭门不见东坡,东坡入门见了二语,哑然失笑。盖禅[宗-教]人自心不为八风所动,才是真功夫、真定力,而东坡心向外驰,不知反观。佛不被八风所动,究与汝东坡何干?不为八风所动,才是真定功、真静坐啊!能做到八风吹不动,何处不是静坐?何处不是大禅定?反之,人能不被八风所动摇,处处能见自心,随时随地得大解脱,得大自在,又何静坐为?以静坐而求长寿,即此一求心,早已被求风吹得东倒西斜,坐也坐不稳了也。

  三、佛教对静坐的观点

  佛教中的禅定所作的形式,均近于静坐,如果说禅定的形式就是静坐亦无不可。不过,禅定的内容,却不能视为外教静坐可比。外教的静坐,多为修身炼丹、求长生或返老还童术而设,与佛教禅定的动机和功用,完全不同。佛教禅定或静坐,是作为进窥心海的定波珠,透视生命之源的工具,决不是以此为求长寿之用的。如果说静坐是发展智慧的基础,增上心学的利器或过程,而附带产生身心上的健康,而获得长寿。如制糖公司之真正目的在产糖,而附带产生健素(酵母)、酒精和甘蔗板。一般术士们静坐为了炼丹,何异糖厂的目的不在产糖,而在酒精、酵母和甘蔗板,天下真有此种道理么?…

《长寿与静坐(道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