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长寿与静坐(道安法师)

  长寿与静坐——道安法师讲

  本文系松山寺主持人道安法师,在民国四十七年十月八日讲述于台湾省社会服务处。法师不仅对佛学研究甚深,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部门,均有基础,融会贯通之后,发为议论,听者皆为之心折。

  一、绪言

  今日的讲题,是“长寿与静坐”。

  在医药、卫生科学极度发展的今日,人类疾病普遍减少,死亡率亦日益减低,而人类健康与年龄亦显然逐渐在增高中。此在各种医药专门刊物上,均有详细的统计。据医学家的预计,人类寿命,将来可能平均达到一百二十岁。这种估计,我以为是可能而且不必怀疑它。但时间无始终,空间无边际,人处其中,一百二十年的光阴,实蜉蝣之一瞬耳,纵活到一百二十岁,又何喜之有?庄子认彭祖八百岁为妄天,实有至意。佛经载此地球上人类之寿命,在某一时期,可能短至十岁,在另某一时期,人寿又可增加至八万四千岁之长。此不过就吾人现居之地球太阳系而立论,若放眼到另一太空环境之其他星球人类之寿命计算,则吾人一千六百年,只不过“魔罗天”一昼夜而已。佛经计算时间,多以劫为单位;天文学计算太空距离,均以光年为单位。距此地球若干万光年有一“非想非非想处星球”,他们的寿命平均长达八万劫,但佛陀认为他们还是没有得到真正解脱的境界。

  生命无限或有限的延长,实亦人生无数欲望中应有之一环。人类的生存欲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强烈的,尤其是生存欲中之生命延长欲望,更为人类所祈求贪恋而不暂舍者。明知此生灭身而绝无延长可能,于是在术法的[宗-教]上就有所谓“永生”、“长生不老术”、“返老还童术”的种种妄想的企图,甚至保留“木乃伊”(Mummy)以冀灵魂之复活。此种分外企求,实有违反“无常—无不变性”之定律者。[宗-教]家,认人生现世永久生存之意欲无法实现,于是假设天堂,作为死后永生欲望之安顿处。洞天福地之理想世界,成为失去真理者永远梦想追求之伊甸乐园。

  达观的老子,他根本否认这些长生妄想诈术之存在的说法,他的五千言道德经说:“吾有大患,惟吾有身;苟吾无身,吾有何患?”又说:“飘风不终朝,疾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修炼神仙,爱恋皮囊,希望长生不死者,乃自汉之张道陵辈始,实与黄老之学无关,反背道而驰。符箓方士之术,只是末流所趋向。昔黄龙禅师,斥吕洞宾为守尸鬼,故在真理的畛域内,决无为此七尺之躯而求长生不死的愚妄者。孔子虽然亦惋惜颜回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但孔子告诉我们更重要的人生问题,那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吾道一以贯之”的道。此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藏于密”;而又“其味无穷,皆实学也”。老子说此为“死而不忘者寿”,亦指此实学之道。此种死而不忘者寿的大道,才是值得吾人所研讨的。可惜儒书对于“道”的阐发,只是一些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其词,只提出几个抽象的名词,没有真正具体而详细的办法和实施程序的步骤。宋儒虽将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修己治人的根本方法,但仍嫌抽象。吾人应当勇敢地面对现实,拿理解和智慧去体会大道,而不应该向感情低头,恐惧短命,妄想长生不老不死的获得和企图。佛经说:“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生灭法”,是指宇宙万物——现象界——发生发展和转变的一种法则。宇宙事物之发生发展进行之公例,是有时相反而相成,有时相成而相反。到了某种程度,必转变其与自身完全相反的东西,其转变的原因不是来自外界,实存在发展事物的本身。吾人由胎型,婴孩、童年、少年、壮年、中年、老年以至于死亡,莫不循此法则(生灭法)而进行。人如此,植物,乃至星球亦莫不如此。这一切的一切,均在时时刻刻转变中,而无暂停之时的。

  我讲得离题太远了,现在拉回本题吧。吾人为什么要长寿?要如何才能达到长寿的目的?

  西洋谚语说:“伟大之事业,寓于伟大的精神;伟大之精神,寓于健全之体魄。”又说:“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宾馆;衰弱的身体,乃灵魂的牢狱。”西洋人近世纪来,关于强身之道,除卫生医药外,其体育之进步,康乐的运动,日与科学竞。彼等讥国人为“东亚病夫”之羞耻,迄今仍未雪去。

  吾人处此空前未有之大时代中,事务繁忙,胜于往昔,何止万倍!而何况更肩此反□抗□复国重任的我们,没有健康的体魄和长远的生命,何能负得这艰钜的任务?吾人生命纵然一点也不浪费,以一百岁计,则吾人终身工作时间亦甚短促。每日以八小时睡眠,八小时休息或娱乐,八小时工作,则人生工作时间至多为三十年,若将两头——老年和幼年——及病时除却,剩下来至多二十年。故吾人寿龄之修短,对国家社会民族有无贡献,其关系甚大。

  吾人寿龄之增高与否,须视身心健康与否以为断。身心健康之道甚多:适当之运动、饮食睡眠之调和、卫生医药之运用、生活起居之规律化、感情之节约(吾人一次大兴奋或过分的悲痛,均须死去若干万细胞,甚至引起血液循环之毒化,如发脾气时,神经紧张,面色立刻变为苍白等)、不必要的欲望加以减低或完全涤荡。再加静坐之内功,人类寿命活到一百至一百廿岁或再多一点,我想是毫无问题的。现住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的虚云长老,今年已一百十九岁,其健康饮食、行路、搬柴运水,不下于少年,况彼乃苦行之纯素食者。彼曾于民国三十九年底至四十一年春,在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寺,被□□打死者三次,最后一次竟死去一星期之久,幸而复活,今幸健在。其禅定功夫当亦有以致效。

  以我个人的观点衡量人生,单注重长寿一点,尚嫌不足。人生之所异于禽兽者,即其有最尊贵的智慧和道德及互助精神,以及服务奋斗意志,贡献人类后世,以充实其人生生存之崇高价值。否则,对人类毫无贡献,纵能长寿万年,又有何益?如马克思、史达林一类的□□,鼓其邪说,使半个地球人们堕其斗争漩涡祸水中,造成整个世界阢陧不安的痛苦局面。这种人如果一出娘胎即死去,岂不大幸?

  二、释名

  1、寿的意义:

  寿字的定义,国语与佛学上的解释,差别颇大。一般以为“寿”乃“年齿久老之称”。今多称生日为寿辰。左传注以“一百二十岁为“上寿”,百岁为“中寿”,八十岁为“下寿””,依此,则八十岁以下,应该为夭殇了。然而我国常言:“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男女行年四十,即喜祝寿以庆念其生日,若到六十、七十岁时,则大庆而特庆。只有“抱卜子”则不以为然,他说:“人生覆铸间,自幼而趋壮,自壮而趋老,日失一日,如牵牛羊以诣屠肆,每进一步,而去死转近,可不畏哉?”又何庆祝之有!佛教更认“人命在呼吸间”,“人身难得”,而贵在能把握人生于现在,开创未来向上升华的更佳人生——究竟成佛。较老子与抱卜子更进一层。

  寿命的梵文名尾戌单(Jivta, ljte, length of days, age)或称为“命根”(Aroot)者。命根为“体”;寿、暖、识为“相”;活动为“用”。辅行七之三说:“一期为寿,连续曰命,一期连持,息风(呼吸)不断,名为寿命。”俱舍论第五卷说:“命根体即寿,能持暖与识。”俱舍论是佛教小乘宗派之一,他们认为除了“寿、暖、识”三种之外,还有一个叫“命根”的东西,这命根是在寿、暖、识以外的,有了它,才能保持吾人的寿命于一期不致立即死去。所以俱舍论说:“命体即寿。既将寿释命,故命即寿。此复未了何法为寿?谓别有法,持暖与识,说名为寿。”但大乘唯识学里,认为寿,不过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此种子有住识的功能力量。因此,在人生一生之中,使色(生理的)心(心理的)相续(住世),是假名命根,不是离了身心之外,别有实体的存在。明白点说:寿就是生命的别名,生命是由“寿、暖、识”三种东西组织成的。寿是生命相续的时间性;暖是生命中的呼吸和热能电机体;识是生命中之主人公—生命之根本主体。(人舍寿名死,死相即寿尽,身上无暖气,其冷如冰,一切知觉—心理—精神活动作用皆停止,即无寿暖识之故。)此三种,以识为根本。唯识学把吾人的心识分成二大类:一为心王,即主体心理;二为心所,即随从心理。心王有“眼识,即视觉;耳识,即听觉;鼻识,即嗅觉;舌识,即味觉;身识,即肤觉、肌觉、有机感觉;意识,即知觉;末那;阿赖耶识”等八个心王。随从心理有六类,五十六种之多,兹不赘述。上面所讲寿、暖、识的“识”,究竟是指那个识?广泛言之,可指全体;狭言之,即指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意译为“藏”,一切寿、暖及其他所有精神作用,皆藏在此识中。它的功能:一方面能含藏一切种子,为诸法种子(心理知识、生理物理等皆称诸法)所诸藏处;二方面又能执持它,不使它们散失与败坏;三方面还能把它们为所了解和认识的对象——领以为境;四方面只要有此识——阿赖耶——的存在,这整个身心就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作用和认识功能—令生觉受。所以吾人的生命存在,固然需要空气、食物营养、衣住等来支持它,但根本的主人公,还是阿赖耶识。若以哲学的眼光看唯识论,则前六识为知识论;第七末那识为人生论;第八阿赖耶识是本体论或宇宙论。若以心理学眼光看:则前五识属于感觉心理;第六识属知觉心理;末那识等于佛洛伊德潜意识;阿赖耶识仿佛集团意识。各种心所,等于情绪心理,但唯识学的精密详细定义,均超过现代心理学之上。

  佛学认吾人生命之流,如长江水,滔滔不绝,但后水毕竟非前水。所以唯识三十颂喻为“恒转如瀑流”。恒即不断,转则非常,吾人知此,则此数十寒暑之色身虽有死去之时,然“此异熟(身…

《长寿与静坐(道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