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泰國遊記 一個藏傳佛教僧人看泰國▪P3

  ..續本文上一頁,許多地方設有佛教幼兒園,教育部門編有基礎佛學教科書,以尊崇叁寶、守五戒、孝敬父母師長等優良道德來教育孩童。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五、六歲的小孩看僧人時馬上就會合掌問好說:“師父好”、“阿彌陀佛”等。

  我想一個人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能受到佛法熏陶,對他的人生旅程將會産生的影響是無可估價的,在這個人心日益冷漠的世界上,如果每一個有識之士都重視以賢善的宗教道德來教育孩童,我們的地球家園還會象今天一樣充滿戰爭、犯罪嗎?

  泰國人除了能在學校受一些佛教教育外,在社會上還有短期出家的風俗,青少年男子在寺廟出家接受嚴格的佛教教育,有了這樣的經曆後,方被承認爲成人,從國王到貧民,每一個男子都是如此。

  短期出家的青少年兒童出家時間從幾天到幾年、十幾年不一,他們在寺廟中學習經文,接受僧團生活的訓練,其目的是爲抱父母恩,爲結出家的殊勝緣分,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短期出家者不一定手沙彌、比丘戒,但出家期間,所過的生活與寺廟裏的僧人是一致的,也許因爲這是每個人一生的大事,短期出家者在寺廟中持戒大都非常精嚴。

  短期出家的風俗在佛經中也許找不到教證,但它對南傳佛教地區的影響,我作爲一個親眼目睹者,只能以“非同尋常”四個字來概括。

  難忘--泰國的電視節目中,每天都有國內外高僧大德們弘法修行的報道,也有有關國王大臣們弘揚護持佛法事業的報道。一天晚上,電臺播放了一位大德傳授灌頂及菩薩戒的錄像,次後又有他在一所大學裏或博士學位時做的演講:“……人類社會需要愛心和慈悲,無論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士,還是不信仰宗教的人們,都不例外。一個人在他的孩童時代,在家庭或學校裏,若沒有愛心、慈悲的教育,他的前途將會十分迷茫。因此,我們應當相互學習和交流,共同努力,以慈愛心來擁抱人類,爲社會作出貢獻。”這段開示對我來說,終生難忘。

  泰東--在泰東一位學者的書店裏,偶爾翻閱到一篇卡比幸博士評價佛教的文章,佛教固然是古老的宗教,但它在現代生活和當代需要方面的價值,卻越來越得到了肯定。一位叫雅達昔的泰國學者說:“佛陀的教法需要在實踐生活中應用,它要我們透視生活,而非僅是觀看生活而已。”著名的英國作家威爾斯也說:“佛陀的基本教法,非常吻合現代觀念。勿庸置疑,佛法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有透視性的智慧成果。”

  我想真正能園融理解佛法者,即使他剛從深山進入現代都市,也不會村有無所適從的感覺,佛法不存在古老的概念,它涵括了一切時代與空間,爲任何時代的人們提出了如何生活的原則,只可惜,真正能理解佛法,實在是少之又少!

  坐禅

  雅央博士是泰國著名的科學家,也是國會議員,他說:“我既是政治家,也是科學家,不止如此,我也是企業家和教育家,……爲了找到能勝任這一切的能力的安詳,叁十四年來我每天早晚不斷地修習靜坐。坐禅可以增進記憶力,提高心力專注的程度。因此,坐禅可以幫助我們讀書,使我們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得到利益。……在倫敦醫學博士學位時,我的禅宗上師說過:“佛法就是責任,責任就是佛法。你現在是一位學生,你的佛法就是讀好書,不管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什麼,你的佛法就是盡最大努力完成責任。”我依之終生研究修行,不斷地攀向一個個高峰……。”

  提問--在越大密時,一位姓溫學者問我“我對佛教半信半疑,因佛教中據說有許多奇妙的神通,我始終覺得這些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你能否爲我解開這個疑團呢?”我當時回答:“佛教本來並不提倡神通,但在修持過程中,有些超越常人的能力會自然獲得,這些並無神異可言,如果通過直播電視節目,能見到萬之遙正在發生的事情,通過電話,能聽到地球另一端的聲音,某些人通過特異功能,能知道別人的心念,這些用來比喻眼通、耳通、他心通,我想你應該能夠理解吧。佛經中說神通有兩種,一種是天生的,就象狗的嗅覺、聽覺生下來就會比人靈驗等,二是通過修行而得到的,這種神通,溫先生你如果認真修習佛法,也可以得到,那時候,你就不會生起自己身內有無內髒的懷疑了……”

  迷信:世界各地都有一些迷迷惑惑而信仰宗教者,他們沒有辨別取舍的能力,對宗教只有一種人雲亦雲的盲目信奉。在泰國鄉下,這類人亦有不少,他們有的把佛陀當成神靈來供奉,有的將世間神靈與佛陀一快供奉。更爲怪異的是,有些人家裏供養著或在身上佩帶著一些叫做“打架佛”、“順利佛”、“增財佛”等稀奇古怪的像或一些外道的神像……。

  泰國的搏擊術泰拳字全世界很有名,而泰國的年青人有不少迷于此道,喜歡與人打鬥,據說他們在動手前,都要先求神佛保佑,在街示上也有不少人在賣海蝦、魚蟲之類……,在這樣的佛國中,這些人都過著邪命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們自己還認爲是信仰佛教的人。

  胡說--在泰國這樣佛法鼎盛的國家中,有時也發生著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我去禮拜曆代泰王家族所供奉的舍利塔時,那兒來自世界各國的遊人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其中有一位導遊在向一群中國人用漢語介紹著:“……舍利就是佛的骨頭。這些佛塔上的黃金是第九世泰王的老婆們作的,他有一百多位老婆……”一位年青人聽後悄悄地嘀咕著:真奇怪,一個人有這麼多老婆。

  我很詫異,打量了一番這群人,過去一問,導遊、遊客都是來自中國。連“王妃”、“舍利”都弄不清,還來佛國作導遊。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年了,而在曆史教材上這些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卻是只字不題。這樣教育背景下出來的國民,到了外面的世界,難怪他們讓外人恥笑……。

  不開許、心聲、人生、感應、死亡、海洋、海邊、藍天、彩虹

  心聲--在曼谷期間,居士們非常熱情,安排我住在一家五星級的賓館裏,在這樣環境中,凡夫人自是覺得非常舒適而惬意。有天早上,太陽剛從東邊露出笑臉時,我從19樓的窗口朝下看,綠蔭點綴著街道上,很多身著黃袈裟的出家人在托缽乞食,當時我心裏一陣難過:釋迦佛的出家弟子們,正在那樣赤腳乞食,過著清淨如法的生活,而我呢,在如此享受信財,真是慚愧……。

  世間的欲樂享受,絕非出家人的所求,釋迦牟尼佛當年舍棄皇宮,爲弟子們示範著叁衣一缽、四處乞食的每個欲效世尊追求解脫者,理應如是,而我們呢?

  人生--在泰國旅遊,真是奇妙,一會兒看見穿金戴銀的都市裏的在家人,急匆匆的似螞蟻一樣,爲生活而奔波勞累;一會兒看見威儀嚴整的比丘們,自在而安祥的乞食。

  站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街頭,我經常觀察著這些人的步伐,思維著他們的人生。很想問他們,讓他們想一想:無常而虛幻的人生中,一生的辛勤將會得到什麼呢?

  海邊--在海邊,我見到很多小孩在玩耍,興高采烈地堆沙屋,挖沙洞,沙物、沙洞傾倒時,稚童們一陣歎息,有的甚至哭了起來:嗚,我的房子……,我小了起來,很想告訴他們:噢,不要哭,這些都是虛幻的遊戲,不是真的……。可他們聽不懂我的語言,依然按照他們所想象的遊戲規則,在吵吵嚷嚷著……。

  巨石滾落與趕驢上山--有一天下午,天氣特別熱,便呆在旅館裏休息,隨便找了一本名爲《喜樂與空無》的書翻閱,書中引用了嘉傑赤江仁波切的話:“在背後推動我們造惡業的如巨石滾落一般,無法抵擋;在背後推動我們造善業的力量,卻如趕驢子上山一般困難。”仔細回想一下,確實是如此,就我自己來說,雖然從小對叁寶有強烈的信心,但每次造善法並不是很圓滿,而往往在不經意中,就會造一些惡業。我們每個想做佛教徒的人,也很希望自己能名副其實,自己所作所爲對衆生能有利益,然而在巨石滾落般的惡習推動下,有誰能順順當當輕易地去修行成就呢?要斷惡習相續,沒有上師叁玻的加持,沒有勇猛恒毅的決心,決無成功之可能!

  死亡--在泰國旅遊其間,發生大地震。電視上不停地報道著這則消息,臺灣一位政界領袖在電視采訪時說:“我年少時就對生命問題很感興趣,十六歲時爲生死大事作過深刻的剖析,專期研習過,並有一定的境界,基本上已不畏死亡。我現在在看《西藏生死書》,對死亡相當坦然,今天坐在這兒,地震再大,我也是安住如山……”看他穩重安祥的樣子,與震區的其他惶恐不安的人相較之下,確是稀有難得啊!

  生死問題平等地橫在每個人前面,而絕大多數人對此卻毫無認識,死亡災難來臨時,也只是可憐可歎了,看臺灣政界首腦人物能對死亡問題如此重視,一般的昏昏小民豈能自高自大,而虛耗人生呢!

  海洋--不知什麼原因,我很喜歡大海記得讀小學時,老師說大海遼闊無有邊際,當時我就想,要是能離開山村,親自去海濱看大海,那我這生就多有意義啊!長大了果然經常能看到大海,但每次過後,回到雪域仍向往能去看海。到了泰國後,泰國的海岸線很長,有很多機會去眺望太平洋和印度洋。看到無有際涯的藍色大海,有時想起盲龜值轭的比喻,有時淨坐在礁石上思維無垢光尊者的“清淨如海無波浪,二去離垢而入定”的教言。坐久了,光著腳在沙灘上,到處尋找海螺、貝殼,看黑乎乎的小孩,光著身子在海水裏遊來遊去……,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

  藍天--雪域的藍天是我此生中印象最深的自然風景。到了泰國,有一次,在泰南的山上旅遊。山上到處是綠蔭籠罩、鳥語花香,在山頂擡頭看天空,湛藍明澈,突然憶起“明空猶如無雲天,無有妄念離偏墮,如是性中當入定”的竅訣,一會兒天空中飄來了白雲,我的心中似乎亦響起“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的歌聲,很想唱支歌,唱一唱心中恍惚的覺受,可是周圍的人提醒我這裏是泰國(在這兒如果一個僧人唱歌,他們可能會認爲這個人是真正的魔王)。只好將這些埋在心裏。

  隨從的喇嘛說:你看,好象藏地的白雲、藍天到了這兒。

  彩虹--彩虹給人類的感受,似乎永遠是那麼神秘而又鮮豔。在泰西的森林中去朝拜一處寺廟時,路上下了一陣小雨後,忽然見了一道絢麗的彩虹,同行者都歡呼起來。雖然在顯宗、密宗中有種種觀修虹光的方法,然而當時看到他們的樣子,我什麼也沒有去觀修,只想起了童年時代的一件趣事。那年我大約是八歲,夏天時我和母親在山上放牛,有次看到了一道非常豔麗的彩虹,我很驚奇地看了許久,問母親說:在天空中彩虹爲什麼有這麼多種顔色?是誰作的?……他們的表情使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幼稚,明知這些虛空中的幻影,我們尚且如是執著,更何況周遭那些有質礙、形色的事物呢?

  

《泰國遊記 一個藏傳佛教僧人看泰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無著菩薩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