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咒略考
前言
正名第一
句釋第二
出處第叁
發音第四
分句第五
環境第六
背誦第七
功德第八
附考第九
結論
前 言
楞嚴咒自明、清以來叁、四百年間,一直是我國各宗、各派叢林中早晨課誦的主要內容,相沿至今未曾稍替。這大概是因爲楞嚴咒的緣起是斷修行人的障礙(見《楞嚴經》卷一),而且也能住持佛法,生起修行人的諸種功德(見同經卷七)所致吧。甚至,在某些古代禅林,結夏期間,爲了淨除行者魔障,也有所謂「楞嚴會」的舉行,其受重視的情形可見一斑。今日吾等去佛時遙,知識難求,法弱魔強,行者欲發心修道,建設道場、住持佛法,緣于自身的無明,業障與共業所感的陋劣世間,總是在發行的過程中有著種種的阻難與考驗。因此,誦持楞嚴咒成了末法行者在自利利他,住持、弘揚佛法過程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方便與依怙,是很自然的。
學人根性魯鈍,出家前常常望著二千六百多字的大咒,爲念不過來而懊惱不已。直到入伍後利用空閑努力,才稍有起色;到了出家後爲了受具時能不帶本子,這才一鼓作氣在一個多月把它背誦下來,可謂備極艱辛。受具後一方面由于宣化法師來臺提倡,二方面常住正在建設,諸事待舉,叁方面學院同學初心向道,需要安頓身心。覺得,似乎可以透過上課前誦一次楞嚴咒來安住自他及道場,諸同參深以爲然,沿習至今也已叁、四年了,感應難思!後以在觀善寺研習經典的因緣,居士們對此咒亦深具興趣與信心,鹹望舉辦楞嚴咒法會,以僧俗大衆念咒之誠心與功德力,回向佛法常住,教團永固。發心清淨,用意誠懇而影響亦頗深遠,爲此,學人深感隨喜之意,故于籌劃出版《學習用錄音帶》之際,對楞嚴咒作了一些小小的考據與分析。希望透過資料的比對,能夠將此咒呈現一些比較客觀的面貌來。所謂正本清源,斷疑生信,或者可以再于僧團當中,提起對此咒的認識和重視,甚至能引起更廣泛而深入的討論,與更實在的修持和弘揚,則正是筆者深所樂見。
以下正文將分別以正名、句釋、出處、發音分句、環境、背誦、功德 、附考 等 九個單元來略爲介紹本咒。
正 文
正名第一
一、「楞嚴咒」具名:「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啰陀羅尼」,爲 唐大興善寺不空 叁藏譯。(見大正十九 冊頁一○○ a )
二、又名「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哆般怛啰無上神咒」(見前頁一叁叁 a )
叁、又名「中印度那蘭陀(寺)曼茶羅灌頂金剛大道場神咒」(見前頁一叁叁 c )
句釋第二
一、佛頂光明,謂佛頂放光,光中化佛說咒。
二、摩诃,翻爲大,體遍十方之謂。
叁、薩怛多,翻爲白,相絕諸染之謂。亦翻爲「悉怛多」。
四、般怛啰,翻作傘蓋,用蔭萬物之謂。亦翻爲「缽怛啰」。
五、無,高明無極故。
上,尊上莫等故。
神,威靈叵測故。(以上見《楞嚴咒疏》, 叁峰寺版, 度輪法師倡印)
六、陀羅尼,正翻爲總持或能持能遮。前者謂于一法中總持一切法,于一義中總攝無量諸功德,(見《佛地 論》卷五);後者謂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有法(聞)、義、咒、忍(安住諸法實相)四種陀羅尼,今指第叁種咒陀羅尼而言。(見《智度論》卷五法界次第下及《瑜伽略纂》十二)所謂咒陀羅尼,即諸佛菩薩從禅定中所發之秘密言句,此一言句,具足如前總持及能持能遮之力用。
密教將此「咒陀羅尼」簡稱爲「陀羅尼」,于諸經中,說到此「咒陀羅尼」有五種別名:(一)陀羅尼(二)明(叁)咒(四)真言(五)密語(密言、秘密號),前一爲音之略翻,後四名爲義翻。(《秘藏記本》)
咒,即梵語「陀羅尼」之舊譯(非正翻),新譯爲:「真言」,即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見《大日經疏》一)。
又翻爲秘密號、密言、密語,爲如來叁密中之「語」密,即法身佛所說之法。
又翻爲「明」,真言能破煩惱諸闇故;又諸佛于諸身分放光明,于光明中任運而說故雲明。《大日經疏》十二:「破除一切煩惱、無明之闇,故名之爲明。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分任運生者,名之爲明」。《佛地論》一:「以慧爲性,慧能破闇,故說爲明」。換句話說:咒語事實上是以智能的顯發與運用爲內涵的。
出處第叁
一、《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般剌蜜谛譯)卷七(大正十九冊頁 139a —— 141 )今流通本依此爲准。此爲以 宋元 二版校訂之明版,附于卷七之末。
二、同前另有「高麗版」,(頁 134a —— 136c )錄于卷七經文之中。
叁、《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啰陀羅尼》 唐大興善寺不空 叁藏奉诏譯(大正十九冊,頁 100a —— 10 2c )。
四、梵字版〈大佛頂大陀羅尼〉(大正十九冊 102c —— 105b ,錄于前項之後)
發音第四
一、在一般通用原則上大抵皆依臺北大乘精舍之《重新校正國語注音咒本》爲准,然各地發音仍稍有音轉。
此爲現代流通音。
二、古梵音, 賴世培先生依前項中第叁小項之漢音,反校而成,(見大乘出版:《古梵音模板》頁 53 —— 63 )此版一般少有人用。
分句第五
一、第四會第二九一包至叁○五句,依通俗念法,念成「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 291 薩」、「婆提鞞弊泮 292 薩」、「婆 …… 293 薩」… … 弊泮 305 。學者若不習慣,可依原來之斷句直念無妨。蓋此咒古來流傳久遠,各地音轉不同,「真實」之音已不可考。學者但能至誠恭敬,隨取一種相應者修持即可,不必過度執著。
二、《宋元明版》與《課誦用本》同爲四百二十七句(其實後者仍多出四句,但可看成一樣),二千六百二 十字,分五會,兩者分句完全相同,此亦一般道場通俗念法。然依《楞嚴咒疏》(叁峰寺版)及古咒原本( 唐懷迪 , 宋柏亭 二法師原本,見《國語注音咒本》),則全咒雖仍保持二六二○字,五會,但分句則爲五五四句,與一般通俗本分句比較,多出一百二十七句!經仔細比較《咒疏》之譯意,古來分句,雖多出許多,然字數,字音等與今本則全同,只是在咒意的「分段」上古本分法較多罷了,今本中真正 分句與咒意相違之處並不多。(可參考臺中護國清涼寺稍後將首 度重新校對、繪製出版之《楞嚴出相》)
環境第六
一、關于修持,誦習本咒之時間:教中流通之楞嚴咒小冊(大乘精舍出),引尤純淨居士編之〈持誦須知〉 說:「若過午則屬惡道時間,更不宜誦此大咒,以免罪愆」雲雲,恭敬有之,然有規定太嚴之嫌,況又無經典爲據。今人事忙,晚間誦習經咒者衆,此說一出,許多發心學誦之缁素大德因而裹足不前,阻斷修行之緣,殊爲可惜,恐亦非諸佛菩薩所樂見!
今引《楞嚴經》卷七(大正藏十九冊,頁一叁叁 c ):雲「于初七日中,……恒于六時誦(楞嚴)咒、繞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又雲:「第叁七中,于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啰咒至第四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文中「六時」,即指白天十二小時;「十二時」,即指一整天二十四小時。由此經證可知,誦此大咒並無時間之限製。
二、任何發心誦習此咒者,固當至誠懇切,不可輕率從事。然 尤 文中說:「須淨口(一貫道語)常素……花 素者,俟值齋期,方可讀誦」雲雲,此說亦無經證。茹素誦持固然很好,若因緣未具而欲誦習亦無不可。未舉經證,但以一二耳聞,而妄設禁忌,斷人善根,此風不可長!
叁、誦咒地點,固以寺院、庵堂及正設壇場爲佳,若因緣未具,則家庭靜室,個人佛堂等亦佳。再無,則個 人臥室,但能整潔無穢,衣衫整齊亦得。若于公寓中,可避免于主臥(夫妻房)內誦持。然此亦「理想」如此,若能心存至誠、恭敬,則無處不可誦習。
四、又 尤 文中稱本咒「系召請一切佛菩薩諸天神聖……(大悲)十小咒則退送法界一切佛神等,各安其所, 故須同時持誦」雲雲,婆心誠爲可感,然于佛法正見則嫌不足!「召請」之語固然不虛,「退送,各安」等語則不知所雲。蓋大悲十小諸咒亦無非召請、皈命與祈福等義,何來送退之辭?佛菩薩,神妙不可思議,心感則應,心消則逝,何勞我等「召請」與「送退」?依人情之常巧設方便固無不可,若視爲的論,則佛法將與神道之教何判?學者當知
背誦第七
一、初學之人,可依「禅門課誦之學習用」咒本爲開始,隨著「學習用」錄音帶重複發音,直至全咒皆能順 暢發音爲止。此爲第一步,重在耳根與舌根之純熟。
二、第二步,仍依學習用咒本,輔以適當(念得比以前稍快)錄音帶,隨音帶心無旁骛同聲念去。此時並用 眼根、舌根與耳根,不可動用意根,直至叁根純熟不必借用音帶爲止。
叁、第一步中,可依個人習性,分段重複進行;第二步初期亦可如此,然後期則必須全咒一氣呵成。
四、第叁步,咒本同前,不再使用錄音帶,眼、耳、舌、意四根並用,眼、意二根爲主,舌耳二爲輔,專心 分段、分句,記憶咒文。背誦時腦中浮現咒文之格式,輔助記誦,一次記若幹句(多少不拘,端視各人習性,唯不宜一次太多句),俟背熟後,再記誦以下若幹句。如是分段記誦,每背誦完一段,須從頭再背過若幹遍,以補強原先之記憶,然後再進入下一小段之記誦,直至全咒記住爲止。
五、第四步,全咒剛背完後,極容易忘失,故須每日再背誦全咒一遍以上,初背時可配合快念之音帶同聲背 誦,背時意根緣想咒字及組織形式,耳根專心于咒音,如是複習,直至不必借用音帶亦能自誦爲止。
六、第五步,所謂全咒純熟,是指最後能舍意根對咒字之緣想(這…
《楞嚴咒略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