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p43a。
[81]見T33,p701c~702a。
[82]語出《綱宗》,T46,p937b。
[83]見T46,p49a~b。又藏教等菩薩亦立爲所觀之境者,乃是因爲藏教菩薩(義含凡夫,當分通教菩薩及叁十心以前之別教菩薩),不見中道佛性,尚有聞法興謗之可能。《止觀》卷九開章明見段引《大品》雲:
《大品》雲:有菩薩不久行六波羅蜜,若聞深法,即起誹謗,墮泥黎中,此是六度菩薩耳。通教方便位,亦有謗義,入真道〔方〕不謗也。別教初心,知有深法,是則不謗。(T46,p49b~c)
[84]見T46,p49b。
[85]見T46,p49c。
[86]同上。
[87]《輔行傳弘決》(下簡稱《輔行》)釋雲:
發出世心,雖有煩惱,不同前七,故名爲「別」。(T46,p285a)。
[88]見T46,p50c。
[89]《輔行》卷19釋此十境雲:
前(指「體相」篇)從理說,故體惟一(叁谛圓融);今從事邊,故境有十。事即理故(皆于一心具故),故一一境,皆不思議;理即事故(一念具叁千性相故),故一一境,相別不同。(T46,p280c)。
[90]同注88。
[91]當然此十境或者次第相生,或不次第;或者具足而發,或不具足等,隨人因緣不同,其相不一,《止觀》文中多有述及,可參見T46,p49b~50c,此不具述。
[92]天臺圓教「一心叁觀」的止觀修持,依于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爲圓頓、漸次及不定等,見注6。
[93]法塵具含色法與心法,故雲「一〔法〕入〔之〕少分」。
[94]見T46,p51c。
[95]見T25,p259b。並參考《天臺學》p257。
[96]見T46,p52a。又此處雖雲「莫不從心造」,乃是 大師欲強調觀心之重要而說此,亦隨順所引《華嚴》經文而說。雖稍似唯心論之立場,不過是文字之方便,考 大師後文(下當明)可知,天臺並不認爲心是諸法的「能生之主體」,此處閱者幸勿望文生義。
[97]同上。
[98]同上。
[99]見T46,p52a~b。
[100]陰唯有爲,是指五陰中色、受、想、行、識以凡夫之五陰而論,純是有爲生滅之法,不如十二入或十八界,于「法塵」中尚含有無爲法故。
[101]見T46,p291a。
[102]見T33,p[1]《大師別傳》談到 智者大師于初出家時,在大賢山誦法華叁經及拜方等忏法,而于定
中見到自己于道場中口誦法華經,手則整理紛亂雜沓之經像。文雲:
後詣大賢山,誦《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曆涉二旬叁部究竟。進修<方等忏>,心淨行勤,勝相現前。見道場廣博妙飾莊嚴,而諸經像縱橫紛雜,身在高座足蹑繩床,口誦《法華》,手正經像。(T50,p191c)
可見大師出世判攝佛法,早于初出家時,即有預示。
[103]見T46,p280c~281a。
[104]參考《天臺學》p391。
[105]見T46,p291a~b。
[106]見T46,p291b。
[107]參考《止觀》第一章<大意>之「修大行」段。T46,p11a~。
[108]參考<天臺禅法的特質—兼論《法華叁昧忏儀》之修持>法藏 《一九九八年兩岸禅學研討會論文集》p190~195。
[109]見T46,p52b。
[110]指叁十七道品而言。
[111]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112]六蔽,即六度之負面內容:悭貪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散亂心、愚癡心。
[113]見T46,p99c。
[114]參考《止觀》<十乘觀法>大段T46,p52b~,及《天臺宗教學史》p152~156;《天臺學》p282~303;《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附錄六。
[115]亦名「十法成乘」,以具足此十法,可成就一車乘,度吾人入寶所之故。參考見《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附錄六。
[116]同注109。
[117]見T46,p291b。
[118]《輔行》卷二十引《四念處》文義雲:
《四念處》中,以初四法,皆共成于上求下化。
又雲:
前之四法,用無前後;通塞等叁,成就前四;次位等叁,以判前七。(T46,p291b)
《止觀》卷十二<識通塞>段亦雲:
如上破法,應通入無生,若不入者,當尋得失,必滯是非。(T46,p86a)
既雲「應通入無生」,可見前之四法對于利根之人,即已足矣,故知前四法爲行
門之正軌。不過這仍是就一往而說的,若上根之人,但修第一法即已具足余九,則不待言,如下明。
[119]《止觀》卷十叁<助道對治>段雲:
根利無遮,易入清涼,不須對治。……根鈍遮重者,……應須治道,對破遮障。(T46,p91a)
[120]參考《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附錄六。然亦有雲上根須具修前叁法,中、下二根則同。(參見《天臺學》p320)
[121]同上。
[122]見T46,p460a。
[123]見T46,p292b。
[124]同上。
[125]見《輔行》卷二十一,T46,p293a。
[126]菩薩有果地(無漏)菩薩即因地(有漏)菩薩兩類。
[127]佛以無漏身而示現世間(有漏),曰無漏則丈六金身實有漏,曰有漏而實是示現,故不可說有漏、無漏。
[128]見T46,p52c。
[129]同上。
[130]見T46,p53a。
[131]此叁世間之安立,乃是依《大智度論》(四十七卷)所說而安立的,如《輔行》卷二十一釋雲:
問:依何教門,立叁世間?答:依《大論》釋百八叁昧中,至釋能照一切世間叁昧雲:「得是叁昧故,能照叁種世間!謂衆生世間、住處世間、五陰世間」。至釋一切住處叁昧雲:「……以世間有無常故,故世間有叁種。」(T46,p293c)
[132]《止觀》卷九<結成理境>段雲:「無心而已」(T46,p54a),《輔行》釋雲「顯心不無」(T46,p295c)可見心是任運而在的。
[133]見T46,p52b。
[134]見T46,p292c。
[135]見T46,p52c。
[136]見T46,p293a。
[137]所謂「介爾」者,《輔行》卷二十一釋雲:
謂剎那心,無間相續,未曾間斷,才一剎那,叁千具足!(T46,p295c)
[138]見T46,p51c。
[139]同上。
[140]叁千乃百界與十如的推廣,下當明。
[141]T46,p53a。
[142]T46,p53a~b。
[143]見T46,p55b。
[144]見T46,p294a。
[145]見T46,p54a。
[146]見T46,p55a。
[147]此處的「具」應解讀爲「生」的意思。
[148]見T46,p54a。
[149]《中觀論頌》雲: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T30,p2b)。
[150]見T46,p54b。
[151]見注146所引之文。
[152]見T46,p55a。
[153]見T46,p55b。
[154]《止觀》卷九雲:
無明、愛等,能潤于業,即心爲緣也。(T46,p53b)
[155]T46,p55b。
[156]見注49所引之文。
《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