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p43a。
[81]见T33,p701c~702a。
[82]语出《纲宗》,T46,p937b。
[83]见T46,p49a~b。又藏教等菩萨亦立为所观之境者,乃是因为藏教菩萨(义含凡夫,当分通教菩萨及三十心以前之别教菩萨),不见中道佛性,尚有闻法兴谤之可能。《止观》卷九开章明见段引《大品》云:
《大品》云:有菩萨不久行六波罗蜜,若闻深法,即起诽谤,堕泥黎中,此是六度菩萨耳。通教方便位,亦有谤义,入真道〔方〕不谤也。别教初心,知有深法,是则不谤。(T46,p49b~c)
[84]见T46,p49b。
[85]见T46,p49c。
[86]同上。
[87]《辅行传弘决》(下简称《辅行》)释云:
发出世心,虽有烦恼,不同前七,故名为「别」。(T46,p285a)。
[88]见T46,p50c。
[89]《辅行》卷19释此十境云:
前(指「体相」篇)从理说,故体惟一(三谛圆融);今从事边,故境有十。事即理故(皆于一心具故),故一一境,皆不思议;理即事故(一念具三千性相故),故一一境,相别不同。(T46,p280c)。
[90]同注88。
[91]当然此十境或者次第相生,或不次第;或者具足而发,或不具足等,随人因缘不同,其相不一,《止观》文中多有述及,可参见T46,p49b~50c,此不具述。
[92]天台圆教「一心三观」的止观修持,依于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圆顿、渐次及不定等,见注6。
[93]法尘具含色法与心法,故云「一〔法〕入〔之〕少分」。
[94]见T46,p51c。
[95]见T25,p259b。并参考《天台学》p257。
[96]见T46,p52a。又此处虽云「莫不从心造」,乃是 大师欲强调观心之重要而说此,亦随顺所引《华严》经文而说。虽稍似唯心论之立场,不过是文字之方便,考 大师后文(下当明)可知,天台并不认为心是诸法的「能生之主体」,此处阅者幸勿望文生义。
[97]同上。
[98]同上。
[99]见T46,p52a~b。
[100]阴唯有为,是指五阴中色、受、想、行、识以凡夫之五阴而论,纯是有为生灭之法,不如十二入或十八界,于「法尘」中尚含有无为法故。
[101]见T46,p291a。
[102]见T33,p[1]《大师别传》谈到 智者大师于初出家时,在大贤山诵法华三经及拜方等忏法,而于定
中见到自己于道场中口诵法华经,手则整理纷乱杂沓之经像。文云:
后诣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历涉二旬三部究竟。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勤,胜相现前。见道场广博妙饰庄严,而诸经像纵横纷杂,身在高座足蹑绳床,口诵《法华》,手正经像。(T50,p191c)
可见大师出世判摄佛法,早于初出家时,即有预示。
[103]见T46,p280c~281a。
[104]参考《天台学》p391。
[105]见T46,p291a~b。
[106]见T46,p291b。
[107]参考《止观》第一章<大意>之「修大行」段。T46,p11a~。
[108]参考<天台禅法的特质—兼论《法华三昧忏仪》之修持>法藏 《一九九八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p190~195。
[109]见T46,p52b。
[110]指三十七道品而言。
[111]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112]六蔽,即六度之负面内容:悭贪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散乱心、愚痴心。
[113]见T46,p99c。
[114]参考《止观》<十乘观法>大段T46,p52b~,及《天台宗教学史》p152~156;《天台学》p282~303;《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附录六。
[115]亦名「十法成乘」,以具足此十法,可成就一车乘,度吾人入宝所之故。参考见《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附录六。
[116]同注109。
[117]见T46,p291b。
[118]《辅行》卷二十引《四念处》文义云:
《四念处》中,以初四法,皆共成于上求下化。
又云:
前之四法,用无前后;通塞等三,成就前四;次位等三,以判前七。(T46,p291b)
《止观》卷十二<识通塞>段亦云:
如上破法,应通入无生,若不入者,当寻得失,必滞是非。(T46,p86a)
既云「应通入无生」,可见前之四法对于利根之人,即已足矣,故知前四法为行
门之正轨。不过这仍是就一往而说的,若上根之人,但修第一法即已具足余九,则不待言,如下明。
[119]《止观》卷十三<助道对治>段云:
根利无遮,易入清凉,不须对治。……根钝遮重者,……应须治道,对破遮障。(T46,p91a)
[120]参考《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附录六。然亦有云上根须具修前三法,中、下二根则同。(参见《天台学》p320)
[121]同上。
[122]见T46,p460a。
[123]见T46,p292b。
[124]同上。
[125]见《辅行》卷二十一,T46,p293a。
[126]菩萨有果地(无漏)菩萨即因地(有漏)菩萨两类。
[127]佛以无漏身而示现世间(有漏),曰无漏则丈六金身实有漏,曰有漏而实是示现,故不可说有漏、无漏。
[128]见T46,p52c。
[129]同上。
[130]见T46,p53a。
[131]此三世间之安立,乃是依《大智度论》(四十七卷)所说而安立的,如《辅行》卷二十一释云:
问:依何教门,立三世间?答:依《大论》释百八三昧中,至释能照一切世间三昧云:「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谓众生世间、住处世间、五阴世间」。至释一切住处三昧云:「……以世间有无常故,故世间有三种。」(T46,p293c)
[132]《止观》卷九<结成理境>段云:「无心而已」(T46,p54a),《辅行》释云「显心不无」(T46,p295c)可见心是任运而在的。
[133]见T46,p52b。
[134]见T46,p292c。
[135]见T46,p52c。
[136]见T46,p293a。
[137]所谓「介尔」者,《辅行》卷二十一释云:
谓剎那心,无间相续,未曾间断,才一剎那,三千具足!(T46,p295c)
[138]见T46,p51c。
[139]同上。
[140]三千乃百界与十如的推广,下当明。
[141]T46,p53a。
[142]T46,p53a~b。
[143]见T46,p55b。
[144]见T46,p294a。
[145]见T46,p54a。
[146]见T46,p55a。
[147]此处的「具」应解读为「生」的意思。
[148]见T46,p54a。
[149]《中观论颂》云: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T30,p2b)。
[150]见T46,p54b。
[151]见注146所引之文。
[152]见T46,p55a。
[153]见T46,p55b。
[154]《止观》卷九云:
无明、爱等,能润于业,即心为缘也。(T46,p53b)
[155]T46,p55b。
[156]见注49所引之文。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