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饰庄严,而诸经像纵横纷杂,身在高座足蹑绳床,口诵《法华》,手正经像。(T50,p191c)
可见大师出世判摄佛法,早于初出家时,即有预示。
[2]这里主要指的是「五时八教」的判教而言,于下节中当再略明。
[3]宋代以来,虽经山家与山外派的争辩之后,已重新厘清了天台心具论的正统地位,但唯心思想渐渐地充斥于后代天台学者的著作中,则是明显的事实。此外后世台宗子弟,多有但持名念佛少于理观者;或与禅宗学者一般见识,认定天台止观禅法为「渐悟禅」,而舍教入禅者。(参考安藤俊雄《天台学》第十四、十六章)
[4]见 蕅祖的<八不道人传>其中三十二岁条有云:
究心台部,而不肯为台家子孙。
[5]尤其当与崇尚简洁、原始的南传佛教相比时,似乎更给人有如此的感觉。
[6]所谓圆教止观乃是指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及圆顿止观而言,然而皆缘同样的实相理,本文正是欲谈此三种止观所共修的实相之理。如《止观》卷一序云:
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为三根性,说三法门。(T46,p1b)696a。
[7]所谓「判教」,于《天台宗入门(中)》(释法藏·高雄谛听文化)p73~74有一段说明:
教相判释乃依世尊一代说法之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加以分门别类,建立其完整一贯之组织体系。藉此能将时、地因缘,教说内容与应机对象等,各各不同(甚至看似互相冲突、矛盾的)且为数甚多的佛陀教说,整理、归纳入统一体系当中,使学者一方面能明了佛法教理的完整组织性,另一方面也能对每一部经、论的意旨、因缘,以及其在整体教法当中的位置、价值及教法深浅等,有一清晰而不混淆、笼统的认知。
[8]此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及法华涅槃时等五时,或亦称「五味」,分通、别两类(参考《天台四教仪》谛观大师着 T46,p774c)。
[9]此即:顿教、渐教、秘密(不定)及(显露)不定等四种教化方式(参考同上)。
[10]此即:藏、通、别、圆等四种教理内容(参考同上)。
[11]综合参考《法华经玄义》三谛、二谛段(T46,p702a~p705a)、《四教义》(T46,p721a)、《天台教观名相表解》(水里·莲因寺出版)、《天台宗入门(下)》(释法藏·高雄谛听文化)及《教观纲宗科释》(蕅益大师着·静修法师释·水里莲因寺)
[12]《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第五云:
佛言:佛子!所谓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是一切诸佛菩萨智母。(T24,p1018b)
又<因果品>第六云:
慧有三缘:一照有〔谛〕,二无谛,三中道第一义谛。(T24,p1019b)
[13]《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受持品>第七末云:
世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T8,p833b)
[14]见T46,p704c。
[15]二十五有即是指三界以内的六道凡夫众生而言。
[16]见T46,p727c。
又《涅槃经》卷十二云:
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善男子!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五〕阴无有某甲名字,离〔五〕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T12,p684c)
[17]同注15。
[18]见注15所引《涅槃经》之文可知。
[19]同注15。又,若就究竟的圆教中道第一义谛说,其实尚有其它异名,如《玄义》卷八下
<显体>章<一法异名>段中即云:
实相之体祇是一法,〔而〕佛说种种名:亦名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等。无量异名,悉是实相之别号,实相亦是诸名之异号耳!(T33,p782c)
可见中道第一义谛者,即是「(中道)实相」或「诸法实相」之别名。
[20]同注15。
[21]见T46,p728a。
[22]三乘指藏教及通教人中的声闻、辟支佛及菩萨等三根性之人。(参考《四教仪》藏教、通教修行位段,T46,p776c~p777c)
[23]灰断者,乃是指「灰身断(灭)智」而言,意谓藏、通(当分)二教之人,证四果罗汉时,即不受后有,因此不再来此娑婆受生(色非常住故),故无身以入生死利益群机,亦无智能再起寂照之功(心虑已尽故),以增上断除界外尘沙、无明二惑之智能,如焦芽败种,复又于高原陆地,既聋且哑永无反复。以不能得到究竟真实的圆满佛果之故,为诸教主所弃,诸经方药不行。(参考《观音玄义》卷一,T34,p878a~p882a及《法华经玄义》卷九,T33,p797a)
[24]见T46,p728a。
[25]注18之引文云中道第一义谛亦名「虚空佛性」、「法界如如」、「如来藏」等,皆可视为本文中「佛性常住涅槃」的异名。
[26]见T33,p702c。
[27]见T33,p854b。
[28]其实不只是藏、通二教,乃至别、圆二教虽然同样见于三谛,但也都由于根性的不同,以至于各以不同的三谛观为法门(前者为次第三观,后者为一心三观),而对三谛有浅深不同的认知差别,从而才形成了别、圆二教的区隔,下当广明。
[29]见T46,p767c。
[30]见T46,p768a。
[31]见T46,p936c。
[32]见T46,p938c。
[33]见T46,p939c。
[34]同注25。
[35]之前《四教义》既引《中论》「空假中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即诠真谛。则知此真谛乃是以「缘起性空」的空观见为其内容的。
[36]此正是指通教所见之二谛,前文已说明。
[37]「前意」是指前文藏教二谛所立之义的意思。
[38]同注25。
[39]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者。
[40]参考上节「四教八法比较表」可知。
[41]所以名为通教者,正是指其修(空观)因及所证果(真谛涅槃),大抵同于前之藏教;而其利根之人,又有被后别、圆二教所接。如此既通于前又通于后,故名之为「通」教其义在此。(参考《天台宗入门(下)》p153~4)。
[43]萨婆若,此云一切种智,即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智。
[44]见T46,p728a。
[45]天台的所谓「大开圆解」正是指此!
[46]同注26。依《释签》卷六所释,第五即是别教二谛;第七则是圆教二谛(参见注27)。
[47]即开原二谛中的「幻有」为俗谛,「幻有即空」为真谛,原来之真谛「不有不空」即改为中谛。
[48]此中虽云具足「佛法」,义理上实应也具足「众生法」及「心法」,合而为心、佛、众生三法,方符天台之圆义(下章当另明)。
[49]见T33,p705a。此外所谓的「一三,三一,如《止观》中说」者,将于下文中引《止观》之文,依一心三观的立场说明之。
[50]见注38所引之文。
[51]自来即一直存有佛教到底是二谛说或三谛说的诤论,其实以此天台二谛另开三谛的处理来看,并无奇特之处。本质上二谛、三谛是互通的,之所以开为三谛,乃是为了说明及修观实践的方便而施设的。或者随情,或者随情智,或者随智而说,当依众生根器而差别,似不宜于此二谛、三谛生疑、生诤,乃至兴谤等。
[52]中谛何以即是诸法实相,可见注19。
[53]同注31。
[54]因遮空、有,真、俗二谛,两边皆不着,故名「无住」。
[55]见T46,p940b。
[56]三德乃指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57]见T46,p941b。
[58]见T46,p768a。
[59]见T34,p885a。〔〕中所加入者为《璎珞经》原文。又《摩诃止观》卷五<释体相>中云:
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T46,p26b)
[60]由于幻有即空故,如前通教所说,真俗二谛并存,故名之为「二谛观」。
[61]见注58所引之文。
[62]因前见真谛,则已出于三界,故名「界外」。复又入于俗谛之中,以众生有无量相、无量心及无量烦恼故,法门亦无量,故言「尘沙」,又约未明而说「惑」。
[63]引文中虽云「双照二谛」,其实义含双遮,下当明。
[64]见T46,p24b。
[65]见T46,p24c。
[66]同上。
[67]同上。
[68]见T46,p24c~25a。
[69]三智即如注59引文所示者。
[70]《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云:
圆名圆融、圆满;顿名顿极、顿足。又圆者,全也。……体非渐成,故名为顿。(T46,p150a~b)
[71]见T46,p55b。
[72]同上。
[73]见T9,p7b。
[74]见T9,p13c。
[75]见T46,p938c。又静修大师于《纲宗科释》中解释此段文云:
修证以开圆解为急务,设圆解不开,不足以语修证之方……纵然修持,邪行险径且勿置论,即使永无诸过,亦难免日劫相倍!未开〔圆〕解者修一劫,不如开解者一日之功。(p62 莲因寺)
[76]见T46,p942a。
[77]见T33,p681a。
[78]参见《纲宗》(T46,p938b)。
[79]见T33,p681b。
[80]见T9,…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