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P8

  ..续本文上一页吾人乃勉强名此为「不可思议境」。又此境既不离心而有,正是吾人观心时所现见的全部,所以也可说此心正是不思议境!故《止观》卷九<结化他妙境>云:「故名此心,为不可思议境也[152]」其道理在此,天台观心法门所妙证者亦正在此!

  (四)总结一心三观与三谛圆融等

  以此心具不可思议三千诸法的理解看,所谓心法,当体无非就是三千性相不思议诸法,这是通含法界之色、心、因、果等全体而无所不包的。同时三千相性诸法中的任何一法既是不思议法,则他当体亦不离心法,此时「心与缘合,三千诸法皆起」,故而一色一香与缘合亦是三千诸法皆起,如此则所谓一色一香亦无非具三千矣!所谓一与全体,在与缘和合的情况下,是没有本质上之差别的。所以《止观》卷九<观化他不思议境>段云:

  若解一心〔具〕一切心,一切心〔即〕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阴一切阴,一切阴一阴,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众生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一众生,非一非一切;一国土一切国土,一切国土一国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偏历一切,皆是不可思议境[153]!

  如是,随举一法,无论其大、小、色、心,皆涵盖全体。盖随举一法,此法皆是心法,心法具一切故,所以现前一阴、一界、一众生、一国土乃至一相、一究竟等等,岂不通具一切阴、一切界乃至一切究竟?而此之通具,正是心与缘合而具,既不可言心在前生于诸法,也不可说心在后法生于心,亦不能说心中「含」有诸法。此时,若就具诸法的角度看,则十界条分、因果宛然,无非是「因缘所生」即是「俗」谛。约观则说为「假观」,然此假观乃心具之假,则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亦成立矣!若约化他说,随众生所见,而说此为因缘所生法,则能广演一切利他法门,此则是菩萨之「道种智」。如是,于「一法一切法」中,吾人即可得见俗谛、假观、总假观乃至道种智等。

  同理,再从一切法无非一法的面向看,一切法岂能离心而有?故一切法皆随因缘,而摄入心所具的任何一法中矣!而此一法,既恰恰是心与缘合而具现,则当体非实,以「我说即是空」故即是「真谛」;约观则说为「空观」,然此空观乃心具之空,则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所以总空观亦成立矣!再约化他说,随智所见,而说此为「空」,令众生解空去缚,此则是声闻所得之「一切智」。如是,吾人亦于「一切法一法」中,得见真谛、空观、总空观乃至一切智等。

  再就「非一非一切」的面向看,非一离于心,则离空见,非一切离于诸法,则离有见,既然离于空、有二边,所谓「亦名中道义」者,则中道第一义谛义成;约观说即为「中观」。但此中观乃心具之中,非只理上对空、假二观之对立双遮、双照而说的「但中」之中,乃是一中一切中当体无空、假而不中的「圆中」,如是「总中观」之义亦成立矣!又复此三观无非于一念心中观察不思议境而得者,随举一观则余二观即在其中,因此历一一法,无非都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三观,其所照得的,也无非都是即真、即俗、即中的不思议圆融三谛。约化他说,此既非随情说,亦非随智说,乃是诸佛非权非实的「一切种智」。如是,吾人最后于「非一非一切」中,得见中谛、中观、总中观乃至一切种智等。所以《止观》卷九于<化他不思议>段中,乃总结云:

  若法性(心)与无明(缘)[154]合,有一切法、阴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如是偏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

  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此〕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历一切法亦如是。

  若因缘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随情〔说〕,「道种权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即随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义者,即非权非实,「一切种智」[155]。

  总之,由本节的结论可知,以观一念三千之不思议境为根本,从而现见一念心具理具事造三千相性的一实相性,再以此为基础,即能更进一步地发起一心三观的正观,照见一谛即三谛,三谛实为一谛[156]的三谛圆融之一实谛理,并于一心中圆证三智而趋入于佛道,这正是本文所说的天台圆教与圆观之核心课题与观法。

  五、结 论

  本文以天台教观修学的核心课题为考虑的主轴,先以直接关系着止观实践的三谛三观之教理为重点,分别解析了依之而建立的,以天台立场所见的,四种佛法的教理体系。从三谛的有无及其体悟的浅深,到三观的全缺及其运用的方式,尝试依修学止观的教理切面,去勾勒出藏、通、别、圆四教在三谛、三观方面的差别所在。同时并举出必须如此细加分别,其在实修上的意义,以及说明天台之所以独重圆教的内在原因。以如上的理解为基础,本文接着说明圆教止观的主要观境,并厘清对于此一观境所可能存在的误解与模糊部份,从而建立了一个可以完整讨论圆教止观实践的思想前提。最后则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以不少的篇幅,讨论了天台观一念理具事造三千性相的不思议境之核心观法内容,并尽笔者个人的体会所及,尽可能具体地描述观不思议境的运心方法。如此除了从中得以呼应第二章中所说明的圆教之教相外,最重要的,则是希望能提供给读者一些实修上的帮助,而这一目的与期望,毋宁说正是本文的根本意趣所在!

  随着廿一世纪世界村时代的到来,中国佛教在面对着西藏的密法,南传的原始禅观,乃至韩国的禅宗以及日本的学术佛教等,其它地区佛教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之余,做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本土化宗派,而且素来有教观双美之称,影响中国佛教至为深远的天台宗,是否正该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上,重新整理出它足以贡献给世界人类的宗教智能来?同时也藉此,期望能促成廿一世纪中国佛教再次兴盛的契机。这是本文在面对诸如「天台止观法门如何具体修持」之类的询问时,所做的响应之外,另一个更为深刻的撰写目的。在此意义下,与其说本文尝试着让天台宗能再次于中国佛教中复兴起来,倒不如说是希望中国佛教,能以一种既不失传统内涵,而又能更契合时代需要的表现方式,来重新展现其深厚且更加丰富的大乘佛法风貌,并贡献其智能于世界心灵净化与提升的领域上。

  然而,天台教海深广无涯,实非学人解行能力可及,因此写作之期望,十分不及二、三,于撰写过程中,对于天台教相亦屡屡有弥望弥遥、弥钻弥坚之感。平日少于闻熏多乖修持之病,此时可谓一览而无遗,愧哉!悔哉!理解尚曰不能,则前所谓「契合时代需要」云者,又岂是本文之能力所逮?只求文中所述,能寡于过失耳。写作期间蒙三宝恩德加被,方能身心无障,这是学人最当感恩与忏悔者。此外,由于常住诸师之慈悲协助生活料理及寺务打点,方使学人能在少于干扰的情况下,专心努力于学习,乃是学人最大的助缘与外护。当然,主办单位的美意及容忍稿件的一再延误,亦提供了不少的助缘,在此亦一并表示感谢云。

  参考文献

  1、《妙法莲华经玄义》智者大师 T33,p691a~

  2、《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湛然大师 T33,p815b~

  3、《妙法莲华经玄义研究》李志夫教授编着 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

  4、《摩诃止观》智者大师 T33,p1a~

  5、《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湛然大师 T46,p141b~

  6、《四教义》智者大师 T46,p721b~

  7、《观音玄义》智者大师 T34,p877a~

  8、《止观大意》湛然大师 T46,p459a~

  9、《天台四教仪》澄观大师 T46,p774c~

  10、《教观纲宗》蕅益大师 T46,p936c~

  11、《教观纲宗科释》静修大师 水里·莲因寺出版

  12、《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 水里·莲因寺出版

  13、《天台教观名相表解》水里·莲因寺出版

  14、《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释法藏 埔里·僧伽林文化出版

  15、《天台宗入门(中、下)》释法藏 高雄·谛听文化出版

  16、《天台学》安藤俊雄着 苏荣焜译 台北·慧炬出版

  17、《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陈英善 台北·法鼓文化

  18、《天台典籍研究》现代佛学丛刊58 台北·大乘文化

  19、《天台禅法的特质》释法藏 《一九九八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

  20、《天台教学史》慧岳长老 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

  21、《天台教学辞典》会旻长老编 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

  22、《佛光大辞典》光盘版

  23、《丁福保佛学大辞典》CBETA版[42]三十心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位而言[12]《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第五云:

  佛言:佛子!所谓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是一切诸佛菩萨智母。(T24,p1018b)

  又<因果品>第六云:

  慧有三缘:一照有〔谛〕,二无谛,三中道第一义谛。(T24,p1019b)[2]这里主要指的是「五时八教」的判教而言,于下节中当再略明。

  [1]《大师别传》谈到 智者大师于初出家时,在大贤山诵法华三经及拜方等忏法,而于定

  中见到自己于道场中口诵法华经,手则整理纷乱杂沓之经像。文云:

  后诣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历涉二旬三部究竟。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勤,胜相现前。见道场广博妙…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