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P8

  ..續本文上一頁吾人乃勉強名此爲「不可思議境」。又此境既不離心而有,正是吾人觀心時所現見的全部,所以也可說此心正是不思議境!故《止觀》卷九<結化他妙境>雲:「故名此心,爲不可思議境也[152]」其道理在此,天臺觀心法門所妙證者亦正在此!

  (四)總結一心叁觀與叁谛圓融等

  以此心具不可思議叁千諸法的理解看,所謂心法,當體無非就是叁千性相不思議諸法,這是通含法界之色、心、因、果等全體而無所不包的。同時叁千相性諸法中的任何一法既是不思議法,則他當體亦不離心法,此時「心與緣合,叁千諸法皆起」,故而一色一香與緣合亦是叁千諸法皆起,如此則所謂一色一香亦無非具叁千矣!所謂一與全體,在與緣和合的情況下,是沒有本質上之差別的。所以《止觀》卷九<觀化他不思議境>段雲:

  若解一心〔具〕一切心,一切心〔即〕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陰一切陰,一切陰一陰,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衆生一切衆生,一切衆生一衆生,非一非一切;一國土一切國土,一切國土一國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偏曆一切,皆是不可思議境[153]!

  如是,隨舉一法,無論其大、小、色、心,皆涵蓋全體。蓋隨舉一法,此法皆是心法,心法具一切故,所以現前一陰、一界、一衆生、一國土乃至一相、一究竟等等,豈不通具一切陰、一切界乃至一切究竟?而此之通具,正是心與緣合而具,既不可言心在前生于諸法,也不可說心在後法生于心,亦不能說心中「含」有諸法。此時,若就具諸法的角度看,則十界條分、因果宛然,無非是「因緣所生」即是「俗」谛。約觀則說爲「假觀」,然此假觀乃心具之假,則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亦成立矣!若約化他說,隨衆生所見,而說此爲因緣所生法,則能廣演一切利他法門,此則是菩薩之「道種智」。如是,于「一法一切法」中,吾人即可得見俗谛、假觀、總假觀乃至道種智等。

  同理,再從一切法無非一法的面向看,一切法豈能離心而有?故一切法皆隨因緣,而攝入心所具的任何一法中矣!而此一法,既恰恰是心與緣合而具現,則當體非實,以「我說即是空」故即是「真谛」;約觀則說爲「空觀」,然此空觀乃心具之空,則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所以總空觀亦成立矣!再約化他說,隨智所見,而說此爲「空」,令衆生解空去縛,此則是聲聞所得之「一切智」。如是,吾人亦于「一切法一法」中,得見真谛、空觀、總空觀乃至一切智等。

  再就「非一非一切」的面向看,非一離于心,則離空見,非一切離于諸法,則離有見,既然離于空、有二邊,所謂「亦名中道義」者,則中道第一義谛義成;約觀說即爲「中觀」。但此中觀乃心具之中,非只理上對空、假二觀之對立雙遮、雙照而說的「但中」之中,乃是一中一切中當體無空、假而不中的「圓中」,如是「總中觀」之義亦成立矣!又複此叁觀無非于一念心中觀察不思議境而得者,隨舉一觀則余二觀即在其中,因此曆一一法,無非都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叁觀,其所照得的,也無非都是即真、即俗、即中的不思議圓融叁谛。約化他說,此既非隨情說,亦非隨智說,乃是諸佛非權非實的「一切種智」。如是,吾人最後于「非一非一切」中,得見中谛、中觀、總中觀乃至一切種智等。所以《止觀》卷九于<化他不思議>段中,乃總結雲:

  若法性(心)與無明(緣)[154]合,有一切法、陰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義谛」。如是偏曆一切法,無非「不思議叁谛」。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爲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

  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此〕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叁觀」,曆一切法亦如是。

  若因緣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隨情〔說〕,「道種權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說即是空,即隨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義者,即非權非實,「一切種智」[155]。

  總之,由本節的結論可知,以觀一念叁千之不思議境爲根本,從而現見一念心具理具事造叁千相性的一實相性,再以此爲基礎,即能更進一步地發起一心叁觀的正觀,照見一谛即叁谛,叁谛實爲一谛[156]的叁谛圓融之一實谛理,並于一心中圓證叁智而趨入于佛道,這正是本文所說的天臺圓教與圓觀之核心課題與觀法。

  五、結 論

  本文以天臺教觀修學的核心課題爲考慮的主軸,先以直接關系著止觀實踐的叁谛叁觀之教理爲重點,分別解析了依之而建立的,以天臺立場所見的,四種佛法的教理體系。從叁谛的有無及其體悟的淺深,到叁觀的全缺及其運用的方式,嘗試依修學止觀的教理切面,去勾勒出藏、通、別、圓四教在叁谛、叁觀方面的差別所在。同時並舉出必須如此細加分別,其在實修上的意義,以及說明天臺之所以獨重圓教的內在原因。以如上的理解爲基礎,本文接著說明圓教止觀的主要觀境,並厘清對于此一觀境所可能存在的誤解與模糊部份,從而建立了一個可以完整討論圓教止觀實踐的思想前提。最後則在前兩章的基礎之上,以不少的篇幅,討論了天臺觀一念理具事造叁千性相的不思議境之核心觀法內容,並盡筆者個人的體會所及,盡可能具體地描述觀不思議境的運心方法。如此除了從中得以呼應第二章中所說明的圓教之教相外,最重要的,則是希望能提供給讀者一些實修上的幫助,而這一目的與期望,毋甯說正是本文的根本意趣所在!

  隨著廿一世紀世界村時代的到來,中國佛教在面對著西藏的密法,南傳的原始禅觀,乃至韓國的禅宗以及日本的學術佛教等,其它地區佛教所帶來的沖擊與挑戰之余,做爲中國最早成立的本土化宗派,而且素來有教觀雙美之稱,影響中國佛教至爲深遠的天臺宗,是否正該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上,重新整理出它足以貢獻給世界人類的宗教智能來?同時也藉此,期望能促成廿一世紀中國佛教再次興盛的契機。這是本文在面對諸如「天臺止觀法門如何具體修持」之類的詢問時,所做的響應之外,另一個更爲深刻的撰寫目的。在此意義下,與其說本文嘗試著讓天臺宗能再次于中國佛教中複興起來,倒不如說是希望中國佛教,能以一種既不失傳統內涵,而又能更契合時代需要的表現方式,來重新展現其深厚且更加豐富的大乘佛法風貌,並貢獻其智能于世界心靈淨化與提升的領域上。

  然而,天臺教海深廣無涯,實非學人解行能力可及,因此寫作之期望,十分不及二、叁,于撰寫過程中,對于天臺教相亦屢屢有彌望彌遙、彌鑽彌堅之感。平日少于聞熏多乖修持之病,此時可謂一覽而無遺,愧哉!悔哉!理解尚曰不能,則前所謂「契合時代需要」雲者,又豈是本文之能力所逮?只求文中所述,能寡于過失耳。寫作期間蒙叁寶恩德加被,方能身心無障,這是學人最當感恩與忏悔者。此外,由于常住諸師之慈悲協助生活料理及寺務打點,方使學人能在少于幹擾的情況下,專心努力于學習,乃是學人最大的助緣與外護。當然,主辦單位的美意及容忍稿件的一再延誤,亦提供了不少的助緣,在此亦一並表示感謝雲。

  參考文獻

  1、《妙法蓮華經玄義》智者大師 T33,p691a~

  2、《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湛然大師 T33,p815b~

  3、《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李志夫教授編著 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4、《摩诃止觀》智者大師 T33,p1a~

  5、《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湛然大師 T46,p141b~

  6、《四教義》智者大師 T46,p721b~

  7、《觀音玄義》智者大師 T34,p877a~

  8、《止觀大意》湛然大師 T46,p459a~

  9、《天臺四教儀》澄觀大師 T46,p774c~

  10、《教觀綱宗》蕅益大師 T46,p936c~

  11、《教觀綱宗科釋》靜修大師 水裏·蓮因寺出版

  12、《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 水裏·蓮因寺出版

  13、《天臺教觀名相表解》水裏·蓮因寺出版

  14、《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釋法藏 埔裏·僧伽林文化出版

  15、《天臺宗入門(中、下)》釋法藏 高雄·谛聽文化出版

  16、《天臺學》安藤俊雄著 蘇榮焜譯 臺北·慧炬出版

  17、《天臺緣起中道實相論》陳英善 臺北·法鼓文化

  18、《天臺典籍研究》現代佛學叢刊58 臺北·大乘文化

  19、《天臺禅法的特質》釋法藏 《一九九八年兩岸禅學研討會論文集》

  20、《天臺教學史》慧嶽長老 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21、《天臺教學辭典》會旻長老編 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22、《佛光大辭典》光盤版

  23、《丁福保佛學大辭典》CBETA版[42]叁十心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叁十位而言[12]《璎珞本業經》卷下<佛母品>第五雲:

  佛言:佛子!所謂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是一切諸佛菩薩智母。(T24,p1018b)

  又<因果品>第六雲:

  慧有叁緣:一照有〔谛〕,二無谛,叁中道第一義谛。(T24,p1019b)[2]這裏主要指的是「五時八教」的判教而言,于下節中當再略明。

  [1]《大師別傳》談到 智者大師于初出家時,在大賢山誦法華叁經及拜方等忏法,而于定

  中見到自己于道場中口誦法華經,手則整理紛亂雜沓之經像。文雲:

  後詣大賢山,誦《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曆涉二旬叁部究竟。進修<方等忏>,心淨行勤,勝相現前。見道場廣博妙…

《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