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P9

  ..續本文上一頁飾莊嚴,而諸經像縱橫紛雜,身在高座足蹑繩床,口誦《法華》,手正經像。(T50,p191c)

  可見大師出世判攝佛法,早于初出家時,即有預示。

  [2]這裏主要指的是「五時八教」的判教而言,于下節中當再略明。

  [3]宋代以來,雖經山家與山外派的爭辯之後,已重新厘清了天臺心具論的正統地位,但唯心思想漸漸地充斥于後代天臺學者的著作中,則是明顯的事實。此外後世臺宗子弟,多有但持名念佛少于理觀者;或與禅宗學者一般見識,認定天臺止觀禅法爲「漸悟禅」,而舍教入禅者。(參考安藤俊雄《天臺學》第十四、十六章)

  [4]見 蕅祖的<八不道人傳>其中叁十二歲條有雲:

  究心臺部,而不肯爲臺家子孫。

  [5]尤其當與崇尚簡潔、原始的南傳佛教相比時,似乎更給人有如此的感覺。

  [6]所謂圓教止觀乃是指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及圓頓止觀而言,然而皆緣同樣的實相理,本文正是欲談此叁種止觀所共修的實相之理。如《止觀》卷一序雲:

  天臺傳南嶽叁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叁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爲叁根性,說叁法門。(T46,p1b)696a。

  [7]所謂「判教」,于《天臺宗入門(中)》(釋法藏·高雄谛聽文化)p73~74有一段說明:

  教相判釋乃依世尊一代說法之形式、方法、順序、內容、意義等,加以分門別類,建立其完整一貫之組織體系。藉此能將時、地因緣,教說內容與應機對象等,各各不同(甚至看似互相沖突、矛盾的)且爲數甚多的佛陀教說,整理、歸納入統一體系當中,使學者一方面能明了佛法教理的完整組織性,另一方面也能對每一部經、論的意旨、因緣,以及其在整體教法當中的位置、價值及教法深淺等,有一清晰而不混淆、籠統的認知。

  [8]此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及法華涅槃時等五時,或亦稱「五味」,分通、別兩類(參考《天臺四教儀》谛觀大師著 T46,p774c)。

  [9]此即:頓教、漸教、秘密(不定)及(顯露)不定等四種教化方式(參考同上)。

  [10]此即:藏、通、別、圓等四種教理內容(參考同上)。

  [11]綜合參考《法華經玄義》叁谛、二谛段(T46,p702a~p705a)、《四教義》(T46,p721a)、《天臺教觀名相表解》(水裏·蓮因寺出版)、《天臺宗入門(下)》(釋法藏·高雄谛聽文化)及《教觀綱宗科釋》(蕅益大師著·靜修法師釋·水裏蓮因寺)

  [12]《璎珞本業經》卷下<佛母品>第五雲:

  佛言:佛子!所謂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是一切諸佛菩薩智母。(T24,p1018b)

  又<因果品>第六雲:

  慧有叁緣:一照有〔谛〕,二無谛,叁中道第一義谛。(T24,p1019b)

  [13]《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受持品>第七末雲:

  世谛叁昧、真谛叁昧、第一義谛叁昧。此叁谛叁昧,是一切叁昧王叁昧。(T8,p833b)

  [14]見T46,p704c。

  [15]二十五有即是指叁界以內的六道凡夫衆生而言。

  [16]見T46,p727c。

  又《涅槃經》卷十二雲:

  有善方便隨順衆生說有二谛,……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義谛,世人知者名爲世谛。善男子!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衆生隨其所稱,是名世谛。解〔五〕陰無有某甲名字,離〔五〕陰亦無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義谛。(T12,p684c)

  [17]同注15。

  [18]見注15所引《涅槃經》之文可知。

  [19]同注15。又,若就究竟的圓教中道第一義谛說,其實尚有其它異名,如《玄義》卷八下

  <顯體>章<一法異名>段中即雲:

  實相之體祇是一法,〔而〕佛說種種名:亦名有、真善妙色、實際、畢竟空、如如、涅槃、虛空佛性、如來藏、中實理心、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谛、微妙寂滅等。無量異名,悉是實相之別號,實相亦是諸名之異號耳!(T33,p782c)

  可見中道第一義谛者,即是「(中道)實相」或「諸法實相」之別名。

  [20]同注15。

  [21]見T46,p728a。

  [22]叁乘指藏教及通教人中的聲聞、辟支佛及菩薩等叁根性之人。(參考《四教儀》藏教、通教修行位段,T46,p776c~p777c)

  [23]灰斷者,乃是指「灰身斷(滅)智」而言,意謂藏、通(當分)二教之人,證四果羅漢時,即不受後有,因此不再來此娑婆受生(色非常住故),故無身以入生死利益群機,亦無智能再起寂照之功(心慮已盡故),以增上斷除界外塵沙、無明二惑之智能,如焦芽敗種,複又于高原陸地,既聾且啞永無反複。以不能得到究竟真實的圓滿佛果之故,爲諸教主所棄,諸經方藥不行。(參考《觀音玄義》卷一,T34,p878a~p882a及《法華經玄義》卷九,T33,p797a)

  [24]見T46,p728a。

  [25]注18之引文雲中道第一義谛亦名「虛空佛性」、「法界如如」、「如來藏」等,皆可視爲本文中「佛性常住涅槃」的異名。

  [26]見T33,p702c。

  [27]見T33,p854b。

  [28]其實不只是藏、通二教,乃至別、圓二教雖然同樣見于叁谛,但也都由于根性的不同,以至于各以不同的叁谛觀爲法門(前者爲次第叁觀,後者爲一心叁觀),而對叁谛有淺深不同的認知差別,從而才形成了別、圓二教的區隔,下當廣明。

  [29]見T46,p767c。

  [30]見T46,p768a。

  [31]見T46,p936c。

  [32]見T46,p938c。

  [33]見T46,p939c。

  [34]同注25。

  [35]之前《四教義》既引《中論》「空假中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此即诠真谛。則知此真谛乃是以「緣起性空」的空觀見爲其內容的。

  [36]此正是指通教所見之二谛,前文已說明。

  [37]「前意」是指前文藏教二谛所立之義的意思。

  [38]同注25。

  [39]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者。

  [40]參考上節「四教八法比較表」可知。

  [41]所以名爲通教者,正是指其修(空觀)因及所證果(真谛涅槃),大抵同于前之藏教;而其利根之人,又有被後別、圓二教所接。如此既通于前又通于後,故名之爲「通」教其義在此。(參考《天臺宗入門(下)》p153~4)。

  [43]薩婆若,此雲一切種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智。

  [44]見T46,p728a。

  [45]天臺的所謂「大開圓解」正是指此!

  [46]同注26。依《釋簽》卷六所釋,第五即是別教二谛;第七則是圓教二谛(參見注27)。

  [47]即開原二谛中的「幻有」爲俗谛,「幻有即空」爲真谛,原來之真谛「不有不空」即改爲中谛。

  [48]此中雖雲具足「佛法」,義理上實應也具足「衆生法」及「心法」,合而爲心、佛、衆生叁法,方符天臺之圓義(下章當另明)。

  [49]見T33,p705a。此外所謂的「一叁,叁一,如《止觀》中說」者,將于下文中引《止觀》之文,依一心叁觀的立場說明之。

  [50]見注38所引之文。

  [51]自來即一直存有佛教到底是二谛說或叁谛說的诤論,其實以此天臺二谛另開叁谛的處理來看,並無奇特之處。本質上二谛、叁谛是互通的,之所以開爲叁谛,乃是爲了說明及修觀實踐的方便而施設的。或者隨情,或者隨情智,或者隨智而說,當依衆生根器而差別,似不宜于此二谛、叁谛生疑、生诤,乃至興謗等。

  [52]中谛何以即是諸法實相,可見注19。

  [53]同注31。

  [54]因遮空、有,真、俗二谛,兩邊皆不著,故名「無住」。

  [55]見T46,p940b。

  [56]叁德乃指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57]見T46,p941b。

  [58]見T46,p768a。

  [59]見T34,p885a。〔〕中所加入者爲《璎珞經》原文。又《摩诃止觀》卷五<釋體相>中雲:

  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叁智一心中得。(T46,p26b)

  [60]由于幻有即空故,如前通教所說,真俗二谛並存,故名之爲「二谛觀」。

  [61]見注58所引之文。

  [62]因前見真谛,則已出于叁界,故名「界外」。複又入于俗谛之中,以衆生有無量相、無量心及無量煩惱故,法門亦無量,故言「塵沙」,又約未明而說「惑」。

  [63]引文中雖雲「雙照二谛」,其實義含雙遮,下當明。

  [64]見T46,p24b。

  [65]見T46,p24c。

  [66]同上。

  [67]同上。

  [68]見T46,p24c~25a。

  [69]叁智即如注59引文所示者。

  [70]《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雲:

  圓名圓融、圓滿;頓名頓極、頓足。又圓者,全也。……體非漸成,故名爲頓。(T46,p150a~b)

  [71]見T46,p55b。

  [72]同上。

  [73]見T9,p7b。

  [74]見T9,p13c。

  [75]見T46,p938c。又靜修大師于《綱宗科釋》中解釋此段文雲:

  修證以開圓解爲急務,設圓解不開,不足以語修證之方……縱然修持,邪行險徑且勿置論,即使永無諸過,亦難免日劫相倍!未開〔圓〕解者修一劫,不如開解者一日之功。(p62 蓮因寺)

  [76]見T46,p942a。

  [77]見T33,p681a。

  [78]參見《綱宗》(T46,p938b)。

  [79]見T33,p681b。

  [80]見T9,…

《從天臺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