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謝路軍)▪P3

  ..續本文上一頁注:《往生集》,《大正藏》51卷,第139頁。)王敏仲,官至禮部侍郎,著有《直指淨土決疑集》叁卷,平生精勤念佛,數珠不曾離手。(注:《往生集》,《大正藏》51卷,第140頁。)由上可見,在宋代,上層社會的念佛成了比較普遍的現象。而上層社會的念佛活動又必然帶動民間淨土信仰的廣泛流行。

  「居士往生傳」、「婦女往生傳」、「惡人往生傳」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淨土信仰在民間的流傳情況。如《往生集》之「居士往生傳」載,在唐代,汾陽縣一位老翁,在善導念佛思想影響下,專門在法忍山上借了一間空房,晝夜念佛。鄭牧卿全家人也在善導念佛思想的鼓動下,皈信了念佛法門,足見唐代的念佛已頗具影響力。宋代有位計公,是鐵工出身,兩目失明,後念佛十分勤苦。宋代徐六公,嘉興人,務農爲業,夫婦吃素,不殺生,勤于念佛。這說明從鐵工到農夫都有信仰淨土的,至于婦女信仰淨土、吃齋念佛就更普遍了。總之,善導淨土思想從寺廟走向社會,進入平常百姓家,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信奉。

  (二)淨土集會結社風氣,是善導淨土思想廣泛流傳的一大表現。

  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出現聚衆念佛的現象,史載:「昙鸾晚複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徒蒸業,今號鸾公岩是也。」(注:《續高僧傳》卷六《義解篇》,《大正藏》50卷,第470頁下。)意爲昙鸾移住汾州北山石壁山的玄中寺,經常去介山北麓聚集徒衆念佛,聚會地點後人稱爲「鸾公岩」。這是一種較早的集會念佛的方式。又據史載,昙鸾臨終,遣人遍告諸弟子,約有叁百余人,去集而至,齊聲唱念阿彌陀佛,旋即壽終(注:見《淨土論》,《大正藏》47卷,第97頁下。)這是善導強調的所謂「臨終助念」。這種臨終助念的推行,直接促進了集會念佛的展開。

  唐代以來,聚會念佛的規模日益擴大。據載,唐代道綽講經散席時,「人各捏珠,口同佛號」,其聲「響彌林谷」。(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禅篇》,《大正藏》50卷,第593頁下。)這表明聚會念佛的信徒已相當可觀。又如唐代淨土宗五祖少康「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叁級,聚人午夜行道唱贊。……每遇齋日,雲集所化叁千許人,登座令男女弟子望康面門,即高聲唱阿彌陀佛,佛從口出,連誦十聲,十佛若連珠狀。」(注:《續高僧傳》卷二十五《習禅篇》,《大正藏》50卷,第867頁下。)少康的淨土道場,雲集叁千多人,應當說是規模很大的念佛聚會。

  到了宋代,淨業社團競相建立,蔚然成風,尤以江浙地區更爲興盛。宋初淳化年間,淨土宗七祖省常在杭州建淨行社。據《佛祖統紀》卷二十六載:「法師省常,字造微,姓顔氏,錢塘人。……宋淳化中住南昭慶,慕廬山之風,謀結蓮社。……士夫予會者皆稱淨行社弟子,而王文正公且爲之社首。一時公卿伯牧叁十余,年予此社者至一百二十叁人。」(注:《大正藏》49卷,第265頁上。)凡入會社的人都稱淨行社弟子,且設有社首。社中有很多達官貴戚,如社首王文正公即是曾任宰相的王曾,可見宋代初期,上層社會結社念佛也是一種習尚。上層人士入社念佛,無疑會對念佛結社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宋代結社念佛受到王朝最高統治者的支持,如神照本如的念佛,就得到宋仁宗的賞識,宋仁宗欽其道,賜名白蓮寺。在王朝的支持下,到北宋神宗熙甯、元豐年間,浙江蘭溪僧靈照住持華亭超果寺,「每歲開淨土會七日,道俗常二萬人。」(注:《佛祖統紀》卷二十七,《大正藏》49卷,第278頁中。)每年開七天淨土會,參加的達二萬人,足見規模之大。

  在淨土宗人結社念佛的影響下,宋代天臺宗知禮及其弟子也結社念佛。《佛祖統紀》卷二十七載,知禮「居南湖,述《妙宗鈔》,釋天臺《觀經疏》,大彰觀心觀佛之旨。曾于每歲二月望日,建念佛施戒會,動逾萬人。」(注:《大正藏》49卷,第277頁上。)在此,知禮的觀心觀佛與善導的稱名念佛不同。但在建念佛施戒會,聚集大量信徒念佛方面是有共同之處的。

  (叁)佛教其他宗派普遍兼修淨土是淨土法門流傳的一個重要方面

  佛教典籍,諸如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世親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以及《大乘起信論》等,無不宣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鑒于此,有人認爲淨土法門就象戒律一樣應爲各宗人所共同尊奉。佛教各宗與淨土修持相融合,不是偶然的。而善導淨土思想的流傳,無疑也推進了這種融合的過程。

  就禅宗與淨土宗的關系來看,在唐代,淨土宗與禅宗一度出現了對峙的局面。禅宗人常說:「念佛一聲,漱口叁日」,反對淨土宗的念佛往生說。善道、道鏡共集的《念佛鏡》一書則反駁禅宗說:「看心功德少于念佛功德百千萬倍。」又說:「坐禅不是末法時。」(注:《大正藏》47卷,第128頁中、下。)這種禅淨對立的局面到了宋代就改變了,禅門法眼宗永明延壽禅師提倡參禅者兼修淨土,從此禅淨雙修成爲爾後中國佛教發展的一個重要軌迹。延壽禅師撰《神棲贍養賦》等弘揚淨土法門,提倡日誦佛號十萬聲。他的《禅淨四料簡》(注:《續藏經》2編14套3冊,第271頁,或《大正藏》47卷,第292頁上、中。)在佛教界影響深遠。曹洞宗人潛修淨土者也很多。臨濟宗宗匠死心悟新禅師,雲門宗巨擘契嵩、義懷、宗本等,也都兼修淨土念佛。再如元代著名禅師萬松行秀、中峰明本、天如惟則,也都兼修淨土。明代初期著名禅師楚石楚琦作有《西齋淨土詩》,提倡念佛。明末四大高僧蓮池、憨山、紫柏、蕅益既熱心參禅,又弘揚淨土念佛之說。其中蓮池、蕅益更是注重弘揚淨土,分別被尊爲淨土宗的第八祖、第九祖。清代徹悟禅師參禅開悟後,住在京西紅螺山資福寺專弘淨土,被尊爲淨土宗第十二祖。總之,正如惟則在《淨土或問》書中所說:「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禅僧,悟與未悟,無有一人不歸淨土者。」(注:《大正藏》47卷,第293頁下。)禅淨合流成爲中國後期佛教的基本走向。

  不但禅宗逐漸與淨土宗合流,天臺宗人也曆來重視淨土信仰。早在隋代,天臺宗的創始人智就作有《淨土十疑論》、《五方便念佛門》、《阿彌陀經義記》,稱頌西方淨土。宋代天臺宗的主要代表人物,幾乎都是淨土信仰的提倡者。如知禮曾雲集道俗近千人,勤勸念佛,發誓往生。後來本如還組織白蓮社,專修淨業。天臺宗人遵式則撰有《晨朝十念法》,製定了晨朝念佛的儀式儀規,並勸導衆生念佛要堅持不懈,「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注:《大正藏》47卷,第210頁中。)四明沙門宗曉編纂淨土宗的重要文集《樂邦文類》、《樂邦遺稿》,收入了延壽、遵式、元照、宗赜等人的大量淨土論文,廣布流傳。天臺宗人志盤著《佛祖統紀》,該書卷二十七將宋代僧侶七十五人列入《往生高僧傳》,幾乎囊括了當時各宗所有的代表人物,反映了當時各宗普遍歸心淨土的曆史情況。

  此外,如唐代唯識宗的窺基寫有《阿彌陀經通贊疏序》、《阿彌陀經疏》、《西方要訣釋通規》,宋代律宗的靈芝元照撰有《觀無量壽經義疏》、《阿彌陀經義疏》、《直生淨土禮忏行法》、《芝園集》等,也都宣揚淨土思想。

  由上可見,淨土宗在唐代之後,幾乎成了佛教各宗的「共宗」,說明在佛教內部淨土思想獲得了廣泛的流傳。(《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謝路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